2016年,時序九月,杭州時間。G20杭州峰會即將在西子湖畔召開,作為輪值主席國的中國在“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主題下,首次將綠色金融納為G20峰會重點議題進行探討。
“風從東方來。”全球矚目的G20杭州峰會,是今年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亦是近年來我國主辦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峰會。在這場烙印著中國元素和中國特色的峰會上,東方智慧與中國經驗,勢必成為全球公共治理中的美妙靈感,而“聯動經濟”這個鮮活的主題,亦將獲得生動而激情的詮釋。
枝枝葉葉,獨處難活。辯證法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所謂“聯動”,意指聯動式發展,包括促進貿易與投資,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世界經濟共同發展。這是個在“全球價值鏈時代”,在地球村落,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區域貿易集團,都不可能活在小國寡民的封閉狀態。中國倡導“聯動式發展”概念,旨在打破藩籬,實現資源流動,共商、共建、共享發展。早在2013年,習近平主席就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而今,這一理念成為全球共識,“一帶一路”從戰略構想化為普惠實際。事實上,自2013年出席G20峰會以來,習主席在以往三屆峰會的講話中均提及“開放型世界經濟”,呼吁G20成員國建立更緊密的經濟伙伴關系,共同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
聯動的世界經濟,才有抱團取暖、聚力起飛的偉力。
G20杭州峰會的聯動主旨,眼下起碼有雙重意義:第一,全球需求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作為G20主席國,中國有責任倡議和推動聯動式發展納入G20議題。尤其是世界經濟新秩序尚未建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貿易博弈等領域多有失衡的時候——從議程設置來看,2016年G20杭州峰會為G20和全球經濟治理重點打造了結構性改革、落實2030議程、全球基礎設施投資等一系列融合了包括中國在內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訴求的新議題。這些變化,若能達成會議成果,必將有助于構建更為開放而公平的世界經濟秩序。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必會在求同存異中找到最大公約數。
第二,全球治理中的“中國策”將成為聯動發展的支點,助力世界經濟及早走出低迷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持續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2016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長交出6.7%的成績單。用歐洲時報的話說,“6.7%的經濟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了26%。”或因看到了中國經濟的內生力,這個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從6.5%上調到6.6%;國際評級機構標普也把中國經濟增長目標調高到6.6%,比年初高了0.3%。這些數字背后,是實打實的中國處方、是可資借鑒的中國經驗。8月3日,外交部長王毅在與老撾外長沙倫賽會談后共同會見記者時表示,杭州峰會有望達成近30項主要成果,成為歷屆峰會成果最豐富的一次。
“一花不是春,孤雁難成行。”中國主辦G20杭州峰會,必將大力促進貿易與投資,裨益WTO多邊貿易談判加速向前,借助G20政府間合作,構筑全球統一市場平臺,推進全球自由貿易。可以預言的是,一個開放透明的全球治理體系,一個著眼全球經濟中長期增長的聯動框架,必將從天堂杭州,光照寰宇。(南方網鄧海建)
近期,國際投資者對今年以來中國經濟走勢與成績作了新一輪梳理。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法國巴黎銀行、渣打銀行以及路透社日前分別發布報告認為,中國經濟回穩趨勢明顯,國內經濟風險可控且不斷下降。
4月28日,鄭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省會城市一季度GDP增速超過10%的有3個,分別是貴陽增長12%、海口增長10.6%、杭州增長10.3%;增速超過9%的有4個,分別是合肥增長9.7%、南昌、西寧均增長9.5%,鄭州增長9.2%,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七,比去年同期前移5位。一季度,鄭州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6.4%,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名列第四,比去年同期前移16位,排在鄭州前面的分別是蘭州增長27.2%、福州增長20.9%、石家莊增長17.3%。
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表示,去年中國經濟增速盡管有所放緩,但是放在全球這個坐標系上看,可用“鶴立雞群”來形容,而且總體“氣質”仍然很好。
中國經濟正處于全面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按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說法就是面臨發展的“歷史關口”。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三季度經濟增速6.9%,為2009年來首度破7。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2968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只要堅定發展信心,珍惜和充分利用發展機遇,確保政令暢通,經濟發展的具體舉措得到落實,就一定能夠形成團結和諧、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各地各部門須鉚足干勁、主動作為,狠抓政策落地、落實,不能有絲毫的動搖、些許的懈怠 “中國經濟脈搏是穩定的。”重溫鄧小平同志的警句,穩增長、促改革重擔在肩,促發展紅利惠及民生的任務時不我待。
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增速較3月份的5.6%,回升0.3個百分點。得益于前期調控政策效果的逐漸顯現,盡管外部經濟形勢低迷,新興經濟體普遍增速放緩,但中國經濟依然處于中高速合理區間。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平穩,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40667億元,同比增長7.0%,環比增長1.3%。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665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其中住宅投資增長5.9%。
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他表示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在7%左右,引發國際社會強烈關注。
中國經濟經過新世紀頭十年的超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達10.48%)后,從2011年起經濟增速一路下滑(2011年為9.3%,2012年為7.7%,2013年為7.7%,2014年為7.3%或7.4%)。三期疊加中第三點即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相比較,層次低很多。
縱觀當今世界各國,保持高速增長,只是一定歷史時段內的事情。正視并允許速度適度回調,正是適應新常態、尊重經濟規律、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和理性選擇。一直以來,一些學者和管理部門常強調經濟增速不能低于多少多少、否則就如何如何,如影響就業等等。
用新常態的視角瀏覽今年中國經濟的成績單,會發現很多新亮點,最大的亮點是:經濟增速放緩至7.4%,但是并沒有滑出保就業的下限。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穩定的就業支撐著人們的消費預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5%,超過投資。
我國經濟今年下行壓力較大,但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內,“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已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特點。(中國經濟網網友 沙曉樂)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ce.cn(#改為@)。
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刊文《適應經濟新常態七舊心態要改》指出,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習近平提出“新常態”后,召開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