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記者到焦作溫縣張寺村探訪洪山調藝人馬九信,發現他與2008年被“發現”時的狀況并無二致:生活困難,沒有傳人,不同的是更見衰老。詢問當地有關部門,一位工作人員稱,洪山調雖已進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由于其傳承現狀“一個人影響有限”,加之“經費有限”,故未能對其進一步保護。
這種境況令人唏噓,也令人質疑。
洪山調的文化價值絕不僅僅限于馬九信“一個人”。洪山調被當地媒體報道后,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吳佳文等學者聞訊而至。調研發現,洪山調藝術起源于春秋末期,盛行于唐、宋、明、清及民國諸代,其板式齊全多樣,曲調高亢,婉轉細膩,優美流暢,音樂表現力豐富,藝術感染力較強。“洪山調獨霸溫縣天下”的盛世長達千年之久,深受當地百姓的青睞和愛戴。這樣一個歷史悠久、藝術獨特、扎根當地的傳統藝術,在倡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其傳承絕不應該僅僅是“一個人在戰斗”。
洪山調的傳承也不該命懸“一個人”的有限生命。在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洪山調等說唱藝術的顯著特點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2012年底,我省開始實施稀有劇種搶救工程。和進入“工程”的集體項目相比,洪山調和馬九信顯得“勢單力薄”。但正因如此,洪山調的傳承更易瀕危,更應該被搶救。
維護文化多樣性不容任何“一個”文化遺產傳承者掉隊。文化多樣性即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從藝術流變來看,正因為異彩紛呈的文化和藝術的存在,才匯聚成璀璨而博大的中華文化。值此“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之際,應當設法讓更多的馬九信和洪山調們“精神起來”。
從今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用于對區域內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工作和代表性傳承人的扶持。但愿洪山調及其傳人的保護能引起所在地區政府的足夠重視,讓洪山調在進入非遺名錄的同時得到名副其實的保護。(程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