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若虎
原標題:新華網評:精準扶貧中的“長征精神”
跟隨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陜西站采訪團,我來到了紅色圣地延安。連日來的采訪報道,加深了我對精準扶貧的認識。紅軍長征所經之地的干部群眾,也更理解長征精神對精準扶貧的意義。
1935年10月18日,毛澤東率中央紅軍夜宿吳起縣鐵邊城鎮,讓這個城鎮具有了紅色氣質。62歲的張潤是這里的殘疾人,被確定為重點扶貧對象后,縣里包戶干部給張潤一家制定了脫貧方案,送去了雞崽和樹苗,鼓勵他們自力更生、種養結合、盡快脫貧致富。“上級領導對我們很關心。”“我要好好干,盡快富起來。”
張潤只是鐵邊城鎮貧困者的代表,他們要擺脫貧困,離不開當地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近年來,鐵邊城鎮在做好集中搬遷偏遠山區農戶的基礎上,著力打造以常規種植、養殖、勞務輸出為主的產業建設體系,動員農民群眾積極創業,促進全鎮產業結構調整,解決進鎮農民就業問題,實現偏遠山區人口移得來、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
不為貧困壓倒、不向困難低頭,勤勞肯干、艱苦奮斗,狠抓落實、不忘初心,長征精神在鐵邊城鎮困難群眾以及駐村干部的身上得到了體現。當所有困難群眾和干部都能團結拼搏,就會匯聚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力量;當每一個困難家庭都能脫貧致富,就能形成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磅礴之勢。
長征路上奔小康,自然要傳承并弘揚長征精神。在這方面,延安通過開發紅色資源、維護革命舊址、建設革命紀念館等措施,讓當地和來延安參觀旅游的干部群眾更好受到長征精神的洗禮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深刻內涵和崇高境界的長征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干事創業的精神動力。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戰勝千難萬險,勝利完成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克敵制勝,這些都是長征精神的內涵。
今天,我們要銘記紅軍豐功偉績,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新的長征路。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脫貧攻堅戰是必須要打贏的。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隨著各地精準扶貧政策機制的出臺完善、干部群眾的真抓實干、扶貧成效的日益顯著,我們更有信心實現脫貧目標,在長征精神的指引下,書寫新的輝煌。
要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貫穿于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全過程,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偉大的長征精神是偉大民族精神的時代體現,是形成紅色傳統、紅色文化,構成紅色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世界遺產意義的“紅色文化”。
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昨天(10月24日),河南省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座談會在鄭州舉行。
黨的領導權威,是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革命和偉大斗爭中不負使命確立的,是在一代代共產黨人為遠大理想奮斗犧牲、帶頭奉獻中鞏固的。
讓正確的信仰在新長征的路上閃光,不論時代如何變化,不論條件如何變化,都風雨不動安如山。
長征精神是我們這一代人在新的長征路上的豐富滋養。“宏觀”長征精神,就是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指引;“微觀”長征精神,就是每一個中國人前進的指南。
我們必須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盡火傳、血脈永續。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我們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更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用長征精神激勵我們勇擔歷史責任,克服一切艱難險阻,跨越許多新的“雪山”“草地”,征服許多新的“婁山關”“臘子口”,走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的偉大長征路”。
10月22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紀念郵票發行。22日早上八時,該套郵票正式開始發售,七一路郵政營業廳就有不少市民 周口網訊 (廣電全媒體記者 張亮)10月22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紀念郵票發行。
習近平指出,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21日上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當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紅軍面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能夠踏上長征路,是對理想信念的堅定追求。
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勝利而矢志奮斗。
今天上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長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長征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長征是一次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一次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