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每年端午節,人們都早早地開始準備粽子。粽子在保存和食用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一定放冰箱保存。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加上紅棗、豆沙或者肉,因此在初夏炎熱的天氣里很容易變質。棗粽子和豆沙粽子放冰箱可保存3—5天,如果是肉餡,3天內吃完為好。
目前市場上的粽子按其包裝和保存的形式大致分3類:新鮮的、冷凍的、真空包裝的。新鮮粽子買回家后最好當天食用,否則要及時放進冰箱保存。冷凍和真空包裝的粽子都可以保存較長時間,在其標簽保質期內即可食用。但要注意將其分類分袋放進冰箱。如果是自己家里包粽子,現煮現吃口味最好,也最安全。但注意冷藏不超過3天,冷凍不超過7天。再吃的時候,要重新蒸透,但最好不要重復冰凍。
粽子要熱透再吃。粽子最好不要涼著吃,吃前要徹底加熱。一是糯米和粽子餡都是容易變質的食物,加熱不充分,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二是因為變涼的粽子過油、過黏,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還有一點要注意,粽子剝開后如有黏絲,則表示粽子可能放很久不新鮮了,最好別食用。
一天只吃半個或一個。粽子大多用糯米做成,缺乏纖維,黏度高、不易消化。北京市西城區民政中醫門診部醫師曹淑芬建議,吃粽子時最好能同時喝茶水,幫助吞咽和消化。甜的粽子,如棗泥、豆沙餡的,配薄荷茶、綠茶;咸粽子,如椒鹽、蛋黃等配烏龍茶,能襯出咸甜口味的特點,更加爽口;肉粽子含油多,如鮮肉、火腿等,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可以幫助消化,去油解膩。此外,配一些蔬菜水果和粽子一起吃,更有營養。
每天吃粽子別超過50克,也就是半個或1個。尤其胃腸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貪多貪涼,最好分小塊多次食用。有些商家賣的迷你粽就是不錯的選擇。
端午節吃粽子食用禁忌要了解。粽子最佳食用時間 粽子應趁熱吃,加了油脂、肉、蛋黃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對于消化能力差的人來說尤其要注意。
現如今,很多家庭都會從超市已經包好的粽子回家。許多人會因粽子吃得多而腸胃不適,主要是忽略了青菜、水果的攝取,造成纖維不足,因此吃粽時應該搭配涼拌青菜、水果沙拉。還有一點要注意,粽子剝開后如有黏絲,則表示粽子可能放很久不新鮮了,最好別食用。
吃粽子還不能配冷飲,因為那樣容易讓糯米凝固,更不容易消化。粽子含糖量較高,如果粽子中加入了紅棗、豆沙則含糖量更高,食用這種含糖量高的粽子,容易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何計國談及糯米消化時表示:“我們不建議多吃糯米,就是因為糯米的消化速度快,但是它消化不完全。而粽子尤其是肉粽類,由于熱量高、難消化,晚上如果當成宵夜進食,不但會導致能量的攝入過多,還會加重腸胃負擔,甚至影響睡眠,得不償失。
24日凌晨,宜蘭一名任職于蘭陽技術學院的已婚女體育老師,被丈夫懷疑與校內一名大三男學生有曖昧,兩人在女老師家共處一室,結果被分居的女老師丈夫當場“抓奸”。
南方粽子能夠想到的食品都能成為它的餡料,如鮮肉、豆沙、蛋黃、蓮蓉、蜜棗、排骨等,“肚”小乾坤大。洪湖香蓮粽用野生洪湖蓮子加冰糖熬制,搗成泥后包入粽子中,煮熟的粽子晶亮甜美,蓮子的清香、蜂蜜的幽香、芝麻的醇香充盈于口。
買粽子,一種是冷凍粽,主要優點是保持原汁原味,食用方便,儲藏時間長,在-18℃以下冷藏保質期一年。食用時若感到口味不正,不要食用,粽子應具有粽葉、糯米及其他谷類食物應有的香味,不得有酸敗、發霉、發餿等異味。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每年端午節,人們都早早地開始準備粽子。粽子在保存和食用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
2013年6月9日,河南洛陽,一個身材高挑的女孩冒雨高調派發粽子,并親手剝開喂街頭的環衛工。
端午節時,我國江漢平原的人民必食黃鱔佳肴,他們認為“端午黃鱔賽人參”。打糕是朝鮮族人民最主要的端午食品。
端午節時,我國江漢平原的人民必食黃鱔佳肴,他們認為“端午黃鱔賽人參”。端午節也是朝鮮族人民的節日,打糕是他們最主要的端午食品。吃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
端午節快到了,各種口味的粽子即將登場,粽子雖然美味,但是吃粽子的注意事項也不容忽視,為了健康著想粽子千萬不要貪嘴多吃,每年都有蠻多人因多吃粽子而鬧出各種毛病。例如醬油膏、辣椒醬或甜辣醬,這些調味料含鈉量高,對于高血壓、心臟病或腎臟病人而言,容易引起血壓上升,且增加腎臟的負擔,建議少量食用。
其實,很多人出現消化不良的原因不是食物沒有嚼碎,而是膽汁缺乏或消化酶分泌不足,包括活性降低。特別一到節假日,雞鴨魚肉上桌,“吃貨們”大吃大喝之后,消化酶和膽汁不足,更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藍宇提醒,有三類人需要特別留意自己的腸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