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皮鞋的意外邂逅……
據報道,由于涉嫌鉻超標,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對13個藥用空心膠囊產品暫停銷售和使用。15日,央視質量報告曝光:用皮革廠鞣制過的下腳料制作工業明膠,再被制成藥用膠囊,進入大小藥廠。這種膠囊鉻超標最高達90倍,而鉻這種重金屬是劇毒致癌物,極易對肝、腎等器官造成損傷。吉林海外、修正藥業、青海格拉丹東、四川蜀中制藥這些赫赫有名的藥廠,竟然也使用工業明膠制作的膠囊。
痛心
毒膠囊抽了我們一個耳光
用工業明膠制作藥用膠囊,治病的藥品卻變成了毒藥。“膠囊門”用如此沉重的現實,抽了我們一個響亮的“耳光”。作為普通大眾,作為病患,我們真的沒有這樣奇思妙想的智商,以至于我們看了新聞之后,一時找不到那脆弱之心的安放位置。倘若我們對食品安全接連爆出隱患已經不足為怪,在吃東西的時候,我們盡量管好自己的嘴,不會再輕易去吃一些不放心的食物。但是,我們實在無法接受這樣慘痛的現實,連藥品都無法讓我們放心,因為生病吃藥是我們別無選擇。
我們習以為常對藥品信任有加,至少對其期望值和信任度遠高于食品。但是,層層審批,層層檢驗,事關患者健康與生命安危的藥品,也爆出了隱患,而且這個隱患不是技術問題,不是藥物反應問題,是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漏洞問題。感冒膠囊、消炎膠囊,這是我們經常服用的藥劑,就是這種包裝藥劑的藥用膠囊讓藥品成了名副其實的毒藥。用工業明膠制作藥用膠囊,有網友很恰當的比喻“用我們的爛鞋子給我們做膠囊”。我們吃驚不已的是,無論是生產商還是藥企,在明知道應該去檢驗的情況下,卻省略了這項最為重要的生產工序,直接導致有毒膠囊流向了醫患。更痛心的是,一些國內知名藥企,辜負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廣告上說的什么“放心藥、良心藥”,現在成了名副其實的“坑爹藥”。更讓人恥笑的是,有藥企負責人居然拿國家標準出臺時差來說笑,這真讓人嗤之以鼻,說什么國標之前未曾要求檢驗鉻含量,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不打自招了嗎!明明知道有害,卻不去檢驗,起碼的良心都沒有了,還談什么放心藥!
程奎星
評判
更可怕的是“毒監管”
“毒膠囊”雖然可怕,但終究是可以有效措施阻止的,我們也可以選擇不用,真正可怕的是,監管身染“劇毒”而不可解。藥用膠囊重金屬鉻超標對人體的危害不言而喻,除了對肝、腎等內臟器官和DNA造成損傷,還能在人體內蓄積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誘發基因突變。因此,《中國藥典》規定,生產藥用膠囊所用的原料明膠至少應達到食用明膠標準……應該說,針對藥用膠囊的生產和銷售,我們有一套較為完備的硬性規定。然而,事實卻是,明膠廠明知工業明膠會被膠囊廠買去加工藥用膠囊,卻仍然給錢就賣;膠囊廠明知使用的原料是工業明膠,為了降低成本,大量使用違禁原料加工藥用膠囊;至于制藥企業,更是缺少必要的把關。
“毒膠囊”之所以能一路綠燈流進藥廠,顯然與明膠廠、膠囊廠、藥企出于利益考量有關。但根本上,則是監管的嚴重缺位:一些膠囊廠連檢測膠囊鉻含量的設備都沒有,究竟是如何獲得生產許可的?一些膠囊廠在沒有對重金屬鉻進行檢測的情況下,就直接包裝成箱,貼上合格證出廠了,監管部門為何沒有對出廠的膠囊進行鉻檢測?其實,只要能夠把住任何一個環節,就能使“毒膠囊”無處遁形。遺憾的是,媒體再一次跑在了監管的前面,“毒膠囊”泛濫成災,甚至連知名藥企也不能幸免,某種程度上折射了監管的不作為。小小的膠囊,關系到民眾的生命健康,也關系到監管部門的公信力,無論是本著對民眾負責還是修復公信力的態度,監管部門的手都必須盡快硬起來。
禹海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