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6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國人的強烈認同和思考。
“青燈黃卷苦讀,熱血摯情堅韌”,匠心,成為專業主義和極致追求的中國式表達。工匠精神的內核在于匠心,匠心的骨髓在于精心營造、恪守執著。對于匠心的堅守,是古老中華文化的傳承,也是我們原本就溫柔敦厚的底蘊。
長久以來,中原大地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厚重文化,涌現出無數匠心企業和人物,對專業主義的堅持,對匠人精神的執著,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業之本。
在喜迎河南省十次“黨代會”之際,大象融媒·映象網重磅推出《匠心河南》系列特別策劃,從民間的技藝傳承,到企業的品牌鍛造,再到涉及國計民生的扶貧、治污、城建等大局建設,無不彰顯著河南人的工匠精神。我們希冀以《匠心河南》的特別報道,洞悉河南這片熱土上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傳承,聚焦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匠心治省”,以河南匠心,致敬匠心河南。
今日推出《匠心河南》第一期:《省委書記當"工匠" 開鑿河南精準扶貧路》
省委書記當“工匠” 開鑿河南精準扶貧路
如果從工匠精神的內涵來理解,作為省委書記的謝伏瞻、省長陳潤兒,也都是一名工匠。一直以來,他們都在用巧妙的構思和布局,精心打磨著河南每一寸土地,力爭讓整個河南充滿生機。
對貧困開戰,是謝伏瞻任職河南省委書記的第一個大動作,這也是他任書記后,用自己的匠心打造河南的第一步。
根據今年通過的河南十三五規劃,2016年是河南實現小康目標的關鍵年。今年河南省的規劃目標,是讓10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便成了當下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從全省出發,布局河南脫貧攻堅戰,制定的脫貧策略,涉及到每個縣、鄉、村、戶,扮演著制度層面的“工匠”角色,用這種“工匠精神”來構建河南的未來。
映象網訊 記者 阮海峰/文
向“三山一灘”貧困地開戰
“河南的窮根扎在哪里?就扎在‘三山一灘’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時任河南省長的謝伏瞻說,語氣中帶著瞄準“敵人”的肯定。對于河南來講,還有許多貧困人口分布在大別山、伏牛山和太行山的深山區,還有黃河灘區。
的確如此。目前,河南有6000萬農村人口,其中800多萬貧困人口中,有60%分布在“三山一灘”,只有拔掉“三山一灘”的窮根,河南才能再造富庶。
一直以來,謝伏瞻都決心打掉這些地區的貧困,讓百姓們富裕起來。所幸,經過長期的調研和考察,他找到了一些解決辦法。
“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勞動人口的職業培訓,使得這些貧困人口能夠有一技之長,能夠外出就業,通過轉移就業來解決一批”,謝伏瞻說。
而對于那些不適宜于居住的地區,要通過異地搬遷的方式,使得他們從深山區搬出來,來集中解決他們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等問題,保證老百姓能夠順利脫貧。
蘭考縣谷營鄉姚寨村就是一個貧困村,這個村莊地處黃河灘區,最近的地方離黃河水面不足一千米,每到汛期都要做好臨時搬出灘區避險的準備。
“以前村子離黃河水很近,有時下雨也會往屋里跑水,所以說大家都愿意搬出來。”蘭考縣谷營鄉姚寨村村民葛文松說,現在道路也都是新修的,基礎設施學校、幼兒園各種配套設施都很齊全,搬出來之后比原來生活的更好。
作為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姚寨村將遷到四、五公里外的新村,每戶可以按照一口人30平米的比例,以240元每平米的價格購買新房,差價由政府承擔。
“今年全省計劃再對1000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再對5萬深石山區群眾實施搬遷,完成1.67萬黃河灘區群眾遷建入住,有望再實現12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省扶貧辦有關負責人說。
萬名“第一書記”駐村幫脫貧
謝伏瞻的扶貧工作不止如此。
去年8月,全省1.2萬名黨員干部作為“第一書記”到村進行2至3年的“一對一”幫扶。如果說精準扶貧是要到戶、到人,那么“第一書記”就是精準扶貧“滴灌”的管道。
河南是全國精準扶貧的主戰場,蘭考是河南扶貧攻堅的主戰場。
謝伏瞻曾強調,蘭考是我省38個國定貧困縣之一,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縣人民與全省全國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必須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
蘭考縣谷營鎮曹莊村,這個位于蘭考縣城東北邊的村子,由于人多地少交通不便,是蘭考縣有名的貧困村。村民常常這樣描述這里的生活:“天晴一身土,下雨一身泥。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雨水聚集、泥濘不堪,下雨天人們根本出不去。”
曹莊村的第一書記葛占偉,正是這場精準扶貧攻堅戰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2015年8月,46歲的葛占偉懷激情來到這里,首先遭遇的是一盆扣頭冷水。
該村基礎設施嚴重滯后一度讓葛占偉很是“頭疼”。針對村里路面較窄、機耕道通行不便等問題,他費盡心思籌措資金。
有了經費,村民盼望已久的基礎設施正一項項落地:修建“戶戶通”項目3000米,約合13500平方;協調資金修建村內排水設施,徹底解決了村內污水到處流的問題;啟動村內街道亮化工程,目前已安裝90盞路燈照亮了曹莊村內大街小巷;修建了曹莊村通往鄉里全長2.6公里的農村公路。
“老葛來了之后,村里真的變化太大了。不僅讓我們的錢包鼓了,村里村外的環境也好多了。”今年70多歲的村民曹大爺說,做夢都沒想到公路可以通到家門口,現在村里還修了文體活動廣場,我們就跟城里人一樣,健身也有了好去處。
為確保小康路上每個農民兄弟都不掉隊,有效縮小差距,河南省積極加大駐村幫扶工作力度,確保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都有駐村幫扶單位,全面派駐第一書記,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制定幫扶計劃。
今年5月初,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在洛陽調研,當來到宜陽縣韓城鎮五岳溝村,得知這里的駐村干部幫助村里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并找到銷路時,謝伏瞻鼓勵駐村第一書記,“幫扶單位只要肯動腦筋、帶著感情來扶貧,就一定能夠找到好的扶貧辦法,每一個幫扶干部都要用心來做好脫貧工作,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
帶著感情扶貧、用心工作,正是謝書記的匠心所在。
因地制宜 讓每一寸土地都變成農民的金飯碗
謝伏瞻在河南工作的這幾年,多次前往貧困地區調研、考察,積極促使當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
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四年來,每年都有20%到25%的貧困人口在家門口依靠風景旅游或相關行業脫貧致富,旅游扶貧已經成為我省扶貧開發的新業態。
今年5月,當謝伏瞻來到洛陽市洛寧縣羅嶺鄉,當他了解到講理村正在積極籌劃發展鄉村旅游時,他對村支部的這種做法表示贊許,并叮囑要提前搞好市場調研,規劃先行,確保項目充分發揮后續效應。
初秋的太行山余脈,山上的楓葉被秋風染成了紅色,夾在綠色山林中,好象是一幅美麗的油畫。濟源大峪鎮王莊村地處太行王屋山余脈,全村159戶,605口人,其中,70%以上的人在外打工,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殘婦幼等。
“2014年全村貧困戶40戶127人。2015年底,貧困戶人口為10戶33人。另有低保戶5戶12人;殘保戶16戶44人。”大峪鎮王莊村第一書記劉劍君坦言,山村沒有可供開挖的礦產資源,缺少名山大川的旅游資源,耕地資源貧瘠,年輕的勞動力匱乏。
這些情況愁壞了劉劍君。
終于有一天,他想到了一個外援,專門請河南農大教授來把診號脈。專家來了后,立即對全村進行調研,最后確定的方案是:種植桃樹、銀杏等,打造長約1公里的生態景觀綠化走廊。同時,扶持龍頭企業,形成規模化效應,確保農民長效受益增收。
這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的村子,在河南已有不少。據悉,目前,河南已有254個旅游扶貧重點村,重點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從而逐步實現脫貧。
從考察河南貧困地區,到確定扶貧方式,再到一村一策,因地制宜。謝伏瞻以及河南省委、省政府都在千方百計、以“工匠精神”雕琢著整個河南大地,讓每一寸土地變得富庶、美麗、有奔頭,讓河南的未來告別貧困,共赴小康。
他是一個捏泥人的,被譽為“泥人趙”。他讓小小的泥人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手工藝徽章獲得者,被授予國家知識產權文化大使。趙恩民的泥人,曾得到溫家寶的稱贊,也曾被當作國禮,送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
鄭州和開封歷史上淵源極深,和兩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有著天然的聯系。鄭州至開封兩個城市的空間距離是60公里,隨著兩市向東、向西的相向發展,實際相距僅38公里。而且兩市之間地勢平坦,基本無任何天然障礙,為兩市相向擴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4小時不間斷的作業,加上連綿的陰雨天氣,讓施工者們的衣服干了濕,濕了又干。高強度的施工作業讓許多工人的腳上都磨起了水泡,但是這重重困難依然阻擋不了這群匠人風雨兼程的決心。
“十二五”期間,河南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38.8%上升到46.6%,幾乎相當于再造一個“鄭州市”。
“鄭徐高鐵是目前國內在建設計時速最快,建設標準最高的高鐵之一,也是國內首次大規模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是展示中國高鐵國家戰略整體實力的關鍵項目。”
自從7月4日,全省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動員會以來,全省范圍內共投入監察、環保、公安、住建、交通、工信、商務等部門參戰人員約150余萬人次,對全省排查掌握的1.1萬家項目工地進行綜合整治,共排查出相關問題7312項。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構思,鄭太高鐵、鄭濟高鐵為米字高鐵兩點,鄭萬高鐵、鄭合高鐵分別為一撇和一捺,與徐蘭高鐵、京廣高鐵一起,構成河南米字高鐵規劃。
國企是河南整體經濟的發展支柱之一,這場國企改革,也是河南經濟轉型的觸發點之一。諸多國企員工現在更加動力十足,根據目前的進展,他們有足夠的信心,與所屬企業一起,跟隨省委省政府匠心改革的決心,共同推進國企改革,實現個人效益與社會效益“小我”與“大我”的同步提升。
要打贏大氣污染治理這場攻堅戰,無疑是需要億萬河南人的齊心協力,需要我們匠人一樣的執著和堅持不懈!
脫貧,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們精心構圖、雕琢,最后逐一讓老百姓脫掉貧困帽,走向小康,讓整個河南富足、安康。
脫貧,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們精心構圖、雕琢,最后逐一讓老百姓脫掉貧困帽,走向小康,讓整個河南富足、安康。
匠心河南,豫來豫好。系列報道從小切口入手,以故事化、細節化、人物化的報道方式,詮釋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針,從不同側面描寫河南各個群體,為推進河南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和成就。
在全亞洲最大的客車制造企業宇通公司,可以說是能人能手云集,競爭激烈。然而在這家公司里,只要有人遇到焊接上的難題,第一時間就會想起一個人。
曾經你對我愛答不理,如今我讓你高攀不起!用這句話形容鄭州白沙鎮再適合不過。搭著河南新型城鎮化的春風,如今的白沙鎮早已今非昔比。
《最河南》:最匠心的他們 致最匠心的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