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地處淮河上游、大別山北麓,東鄰安徽,南接湖北,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偯娣e1.89萬平方公里,轄八縣兩區,總人口850萬人。信陽市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全市年均降雨量為12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5.1℃,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山水相依、泉明林翠,是“北國江南,江南北國”。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使信陽成為我國北方邊緣茶區,是全國最大名優茶生產大市之一。
信陽種茶始于東周,名于唐,興于宋,盛于清,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是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區。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評價,“淮南以光州(今信陽)上……”;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驚嘆“淮南茶信陽第一……”。信陽是茶的故鄉,茶是信陽的象征,信陽毛尖與西湖龍井并為中國名優綠茶之冠,是信陽市的“金名片”。信陽毛尖以外形細圓緊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內質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爽回甘,香氣馥郁持久而享譽海內外,屢獲殊榮。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1990年,信陽毛尖在全國綠茶評比中,以最高分獲得中國質量獎金獎;1999年獲得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2002年“信陽毛尖”原產地地理標志獲國家質監總局批準;2003年“信陽毛尖”證明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批準; 2007年11月份在日本舉辦的世界綠茶大會上,信陽選送的21個茶樣全部獲獎,奪得最高金獎6個,金獎10個,銀獎5個,得到日本媒體的廣泛宣傳和高度贊譽,蜚聲海內外;2008年底《地理標志產品 信陽毛尖》國家標準獲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2009年建國60周年前夕,信陽毛尖茶被河南省質監局授予“十大最具影響力地理標志產品”榮譽稱號;2009年12月,在農業部信息中心舉辦的全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信陽毛尖”公用品牌以31.7億元名列入選茶葉類公用品牌價值第一名;2010年初,信陽在人民網被全國網民評為“百姓信任的產茶地”稱號;2010年4月,中國最具權威評估機構浙江大學CARD農業品牌研究中心,歷時近半年,涵蓋全國主要產茶區域六大茶類,開展了2010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信陽毛尖”品牌價值以41.39億元緊隨西湖龍井和安溪鐵觀音之后,位列前三甲;2010年6月,在中國(澳門)國際茶業博覽會上,信陽有10多家茶企業產品入選最受港澳茶客歡迎的中國茶品牌。2012年4月,經浙江大學CARD農業品牌研究中心評估,信陽毛尖品牌價值達46.06億元;2012年12月,“信陽紅”證明商標獲國家工商總局批準;2013年年初,我市被人民網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茶產地第一名。
茶產業是信陽市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也是競爭力強、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生態產業,茶產業的發展一直得到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2006年,信陽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發揮優勢、廣泛論證、科學決策,作出了做大做強茶產業的規劃部署,制定并實施了“十一五”茶產業發展規劃,并出臺了相關配套政策,確保發展規劃實施。近年來,全市上下圍繞信陽市茶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和河南省茶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狠抓茶葉生產基地建設,茶葉生產開發和加工經營,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茶葉品牌的建設與保護,市場的開拓和宣傳營銷推介,以及茶文化旅游的開發和提升,我市茶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基地建設成效顯著,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經濟效益逐年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競爭力明顯增強,茶文化建設、茶旅游發展步伐加快,宣傳推介促銷效果明顯,信陽毛尖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中國茶都—信陽的城市品牌內涵日益豐富,茶產業呈現又快又好發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全市茶園面積達210萬畝,開采面積115萬畝,無性系面積近45萬畝。2012年全市茶葉產量達5.2萬噸,總產值達77.2億元。全市現有各類茶場1230多家,茶葉加工企業800余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2家,市級龍頭企業52家,中國茶行業百強企業8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個,省級著名商標9個,市級知名商標18個,中國名牌農產品3個,河南省名牌農產品6個;有9家企業通過了有機茶認證,一大批茶葉企業產品分別通過了ISO9001:2000、QS、HACCP質量體系認證和GAP、ISO14001認證。茶葉集貿市場100多個,茶館茶樓200余家;行業組織迅速發展,已經建立茶葉產業協會10個,茶葉專業合作社480余家;現有百萬資產的茶農(大戶)470多戶,茶農近100萬人,從業人員達120萬人;2012年,茶農因種茶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茶葉已成為信陽山區農民脫貧的重要收入來源,是信陽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大特色亮點。茶產業已成為信陽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的有力支撐和重要抓手,是信陽發展特色農業經濟和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