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信陽毛尖從區域品牌推向全國乃至世界,是無數中原茶人的夢想。現在,信陽毛尖在結束了“戰國時代”后,正一步步朝著這個目標堅實邁進。從信陽毛尖到信陽紅,從信陽紅再到中原一品,龍潭茶葉一直走在了河南茶行業的前面。從農產品到工業品,從工業品到流通商品,科技創新一直是龍潭品牌屢試不爽的法寶。信陽毛尖是如何從小茶葉變成了一個大產業呢?記者昨日采訪了正在列席河南“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信陽毛尖集團董事長陳世強,他連續兩年在全國“兩會”上提出要推進茶產業發展,被媒體贈與“茶界委員”的美譽。
“茶葉不僅是一個飲品,它還有更多的內涵和價值。”一說起茶來,陳世強就滔滔不絕。在陳世強看來,茶全身上下都是寶,當茶是茶樹的時候,它能起到保持水土平衡生態的作用;當它是茶葉的時候,它是保健醒神的靈丹妙藥;當它是食品的時候,它是綠色健康和美味的結合。總之,茶在陳世強的眼里有著無窮的妙用。
然而這樣一個“寶貝”卻無法讓更多人認識到它的價值,無法為辛苦種植它的當地百姓造福。如何把小茶葉變成大產業?陳世強這個從大別山區走出來的政協委員,因為自幼接觸茶,而懷著濃濃的茶情節,他一直在思索、在實踐。
對于很多資深的茶人來說,陳世強開始做茶的時間并不長,但是這并不妨礙陳世強把信陽茶做得風生水起。或許也正是這個原因,讓陳世強在茶產業的路上越走越遠,把對手遠遠地甩在了身后。
當盧展工書記為了幫助茶農增收點題信陽紅茶時,當地很多資深茶人覺得不亞于天方夜譚,因此無人應聲,只有陳世強這個剛剛涉足茶行業不到三年的“新人”憑著一股子執著勁頭應了下來。殊不知,入行時間短這個劣勢也正是陳世強的優勢。他沒有被資深茶人的傳統思維所束縛,他用一種發散式思維、一種創新思維,把他從小接觸的這個小小的茶葉變成了一個大產業,造福當地百姓,支撐當地經濟發展。
“從紅茶到綠茶,看似簡單,實則復雜,我們中間經過了多次的摸索實驗,才有了信陽紅的誕生。”陳世強感慨道。如今,信陽紅、桐柏紅、函谷紅、菊花紅等一系列紅茶產品在中原大地遍地開花,形成了河南有名的茶經濟。從綠茶到紅茶,這是一個跨越,是對傳統信陽茶的一個顛覆。面對無數資深茶人的疑惑,陳世強卻看到了這個行業發展的契機。適時推出了龍潭信陽紅這個拳頭產品。借助這種創新的思維,配合強大的媒體攻勢,2010年龍潭信陽紅不僅紅遍中原,而且紅遍全國,一度脫銷。
龍潭這個信陽毛尖的老品牌,曾經在無數國際大展中載譽而歸,如今它又在陳世強手中煥發出了全新的生機和活力。
自從2008年涉足茶行業后,茶幾乎成為了陳世強的全部。龍潭信陽紅成功后,陳世強并不滿足,他又走上了創新之路。在信陽毛尖集團旗下的鄭州龍潭會所,記者不僅品嘗到了茶點、茶餐,還看到了賞心悅目的茶藝表演、茶文化展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關鍵是要進行產業升級,我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如何把農產品變成工業品,如何把工業品變成流通的商品,這是迫在眉睫必須下大力氣去做的事。具體到茶產業,就是必須有龍頭的茶企去承擔拉長產業鏈、進行科技創新的重任。目前我們正在研發龍潭牌茶飲、茶粉、茶末、茶膏……把茶葉變成飲品、食品、快消品,把喝茶變成吃茶,把茶吃干榨盡。這就意味著,龍潭品牌必須不斷地增加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信陽國際茶城又是一個創新之舉。在信陽這個南北茶的交匯之地,陳世強開始籌建信陽國際茶城,這個項目是河南省、信陽市確定的“十二五”重點工程、惠農工程、利民工程。項目總規劃占地3000畝,建筑面積將達到500萬平方米。市場經營種類涵蓋世界各地茶葉、茶工藝品、茶具、茶農業用品、茶機械(機械)、茶食品(食品)等衍生產品,囊括中外名茶于一城,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性的以茶葉及茶關聯產品交易平臺為基礎的,全方位、多層次開放的鏈接茶產業上下游行業的茶產業集群。預計實現年交易額1000億元、年利稅50億元。“我們不僅要開發茶產品,還要開發茶旅游、茶食品、茶飲品、茶物流……”陳世強對自己熱愛的茶產業充滿了信心。
“我們要和世界最大的茶企進行戰略合作,進行茶產品的科研開發;我們要和全球最大的物流公司合作;要和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合作……運用科技手段,把農產品變成工業品,由工業品變成食品。”陳世強說,創新是企業發展必由之路,在未來的兩三年內,龍潭將不再僅僅是茶葉,還有茶文化,茶物流。“我們要把龍潭做成信陽的品牌、河南的品牌、中國的品牌、世界的品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