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感恩在南水北調,也在生活的點點滴滴。
2013年4月11號,這是又一次讓我難忘的心靈之旅!中原之聲頻率走轉改第二站,我們啟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進行實地參觀采訪。之所以說是心靈之旅,是因為有難忘的記憶,有內心深處滿滿的感激,感謝。生命的意義在于行走。身體和心靈,要有一個在路上!那難能可貴的事情,在于讓兩者同步……
早上7點半,我們集合坐上前往南陽淅川的車。陽光很好,暖暖的透過車窗曬在身上。抬頭45度角仰望天空,感嘆一切的開始總是給人以美好。這條我們走過的路,將來會是南水北調的水要走的路,路徑雖然不同,但空間的移動是同樣的,從南陽,到鄭州。從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城市!這段路,讓很多人“期盼”。
按照計劃,明年秋季以后,我們就可以喝上南水北調的水了。從淅川縣陶岔渠首開始,到北京團城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長是1277公里,其中在河南境內是731公里。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耗時很長、耗力很多,戰線也很遠的工程。也或許只有這樣親身體驗過一回,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們才會更珍惜,更懂得節約用水。
下午一點多,到達目的地——淅川縣陶岔渠首。迫不及待地跳下車,瞬間,高達176米的雄偉大壩就映入眼簾。整個大壩還在修建中,吊在半空中施工的工人和整個大壩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這個大工程面前,渺小的每一個人,卻又成就著不平凡的一件大事。以前架在河道上的舊橋已經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美觀的一座新橋,車和行人已經在上面來來往往。
采訪過程中,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獨臂老人。皮膚黝黑,皺紋布滿了整個面龐,很瘦,但精神抖擻。他的名字叫李進群,1970年,他在丹江口水庫建設中被鋼索絞斷了右臂。今年64歲的他已經在這片地方義務撿拾垃圾43年。當問到是什么原因支撐自己做了這么多年的義務工作時,他的回答很干脆:“渠里的水很干凈,弄臟了多可惜啊,這水是要送到北京的,要讓這一路的人都能吃上干凈的水。”
離開前,我跑回車里拿了瓶水給李進群老人。拿到水,他笑著對我說,你在城市里喝的水肯定趕不上這庫區的水,這兒的水燒開是沒有水垢的,俺家都是吃這里的水。
繼續前行,我們乘游輪到達丹江口水庫湖心,那是真正的源頭活水。在景色無與倫比的同時,庫里的水真的是可以直接飲用。用水桶拎上一桶,喝到嘴里時,有淡淡的泥土的芳香。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可以完全放心引用的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水。沒有經過人工凈化就勝過我們現在在城市中喝的自來水。嘴里喝著甘甜的水,心里是感慨萬千。陽光灑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心也在這一刻變得更陽光。臨走時,我帶了一瓶在身上,為這次活動留作紀念。
南水北調,看似簡簡單單的四個漢字,其實卻包含有很多偉大的生命意義!來之前,我認為南水北調只是一個工程,一個僅僅出現在文章里的名詞,跟我的關系就只在于我能喝上從南邊借來的水。而現在,我才真正感覺到,南水北調是一次生命活動。在今后的歲月里,應該以水利旅游的方式,讓更多人感受到南水北調工程的動人故事,要讓更多的人體會到,為了解決北方水資源缺乏的問題,丹江口庫區移民所做出的犧牲和奉獻,讓節約用水這個非常簡單但足以致命的道理銘刻在所有人的心上。學會珍惜,學會感恩,才不枉這凝結心血的工程。
南水北調,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它實現了自己更高的價值。現在坐在這里寫這篇南水北調工程觀后感,回想自己經歷過的事情,又何嘗不是從一個地方輾轉到另一個地方,尋找自己生活的意義。在身邊,有太多需要我們感謝的人和事,教會我們成長,教會我們構建自己的人生工程。有困難,也有挫敗,但都是不斷在前進。南水北調工程這么多年的籌備建設,終于要接近它的夢想。待等到真正喝上丹江水的時候,我相信,那時,我們的生活也會更加美好!學會感恩,懷揣希望,其實,一切都沒有那么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