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電臺中原之聲“走轉改”第二站來到了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南陽淅川丹江口庫區(qū)。在這里,記者深入了解了庫區(qū)留置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
12號上午,記者從淅川縣城出發(fā),驅車一個半小時,來到了丹江口水庫移民搬遷后的一個留置人口居住村——金河鎮(zhèn)杜灣村。在一處破舊的瓦房前,村民賈栓娃正在和幾個村民閑聊,他告訴記者,到明年汛期,家里大部分耕地都將被淹沒,“水一上來,合一人能有2分地。薄地,丘陵地,(只能)種個芝麻花生。”
據了解,由于居住地和部分耕地高于庫區(qū)172米水位線,不符合南水北調移民外遷或后靠的條件,移民前有600多人的杜灣村,現(xiàn)在常住人口已不到30人。村民們說,因為人少,村子附近原有的公交線路、診所、供銷網點被裁撤整合,現(xiàn)在的生活很不方便。“俺們這的醫(yī)生走了,衛(wèi)生所沒有過來人,搬家都二三年了,沒有醫(yī)生,這人少了,人家誰來這看病啊。” “賣菜的也不來,娃子們想吃個蘋果也買不來。你想想交通不方便,人家都擱不住往咱這跑。”
杜灣村6戶留置村民住的零星分散,不方便鄰里間相互照應,村里治安也成了問題,村民渴望搬遷或者集中居住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去年8月初七,家里進來賊了,搶了380塊錢。屋里糧食都不敢擱。住不成了這。”“不叫走了也行,給我們集中個地方也可以,搬到哪都行,只要給我們安排。”
臨近的石家井村,留置村民相對多一些,有100多人,居住得也比較集中。但說起村里情況,村民們一樣有不少的抱怨和擔憂,“沒有搬遷的時候有學校,搬遷了學校也沒有了。孩子上學都雇人送嘛,有的上街去了都掏的錢。” “我們這現(xiàn)在的困難,一是孩子上學,二是吃水。(下面)那個井是我們村機井,明年水上來一淹住,將來吃水就有困難了。”
現(xiàn)在石家井村人均只有五分的山坡地,收成有限。村民尚九紅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明年庫區(qū)水位上漲,村子緊臨水庫,應該能掙點錢,“養(yǎng)個魚啦,養(yǎng)個鴨子啦,家庭多點收入吧,(以前養(yǎng)過魚養(yǎng)過鴨沒有?)以前那沒有。”
在整個淅川縣丹江口庫區(qū),像杜灣村、石家井村這樣有留置居民的村莊達到143個,留置群眾7萬多人,其中生產生活較為困難的占到一半,但是留置村民面臨的種種問題在移民政策之外。
金河鎮(zhèn)副鎮(zhèn)長李振偉說:“現(xiàn)在上面協(xié)調這個資金是除了移民的有的,就是留下這部分人這方面的資金沒有。鎮(zhèn)財政是吃飯財政,沒有多余財力來考慮這方面。”
對于留置村民反映的情況,淅川縣移民局副局長梁占佩說,希望國家擬定妥善的安置方案:“建議能外遷的盡量外遷,不能外遷的建議盡快研究幫扶政策,制定幫扶規(guī)劃。(對這些人口)生態(tài)移民也可以,外遷更好,使其集聚到新型農村社區(qū),讓他們也享受到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成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