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個發了一碗米粥,4個包子,還有1個茶葉蛋。”5日早晨8點,剛剛排隊領到一份愛心早餐的67歲環衛工軒新敏老人,端著粥飯,慢慢走到路邊堆有垃圾的三輪車旁,放下手中的早餐,坐在三輪車上一口一口地吃起來。(中國新聞網)
記者采訪的軒新敏是河南太康縣人,來鄭州做環衛工已有8年,月剛被調分到金水區負責經七路環衛的他,就趕上了鄭州愛心人士發的免費早餐,很是開心。據了解,普通環衛工每天凌晨3點多就要起床,4點準時推車上班,7點前大致把街道清掃一遍,中間抽出10分鐘時間在路邊買杯粥、買兩個燒餅,解決早飯問題,直至中午12點下班,才可以回家吃頓熱飯。固然,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如此密集的時間分布格局,還是讓我們不禁感嘆:對這樣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環衛工人,除了崇敬之情崇敬,更多的是他們在這個漸冷的冬天里給我們帶來的心靈觸動!
同樣是在這樣的大冷天,也還是存在著那么多的熱心人,他們放棄溫暖的被窩走上凌晨霧氣籠罩的街頭,去為環衛工人們送去冬日里最實在的問候。可能也只是一杯豆漿,二塊肉包,但它們實實在在的裝進了人性最溫暖的關懷,讓寒風凜冽的冬日頓時間涌起股股暖流。它們都將壯大民間慈善的力量,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群體,讓社會的每一成員都覺得我們的國家團結友愛、我們的社會互助和諧、我們的民族血濃于水。說到這,筆者聯想起曾在全國展開的“免費午餐”工程,不禁的想去思考“民間慈善力量到底有多大”?“民間慈善究竟能走多遠”?正如給環衛工人派發早餐的愛心人士王濤所言,他們此次活動是希望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引起更多愛心人士和政府部門的關注來幫助這群弱勢群體。
是的,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直接的利益問題。社會的建設和發展,與政府息息相關,畢竟在山區學生之外,還有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環衛工人等群體,他們所值得關注的焦點不只是免費的午餐或午餐,也不只是公民個體營養權、發展權的保障,更多的也是更為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也許,這是個太過宏觀的命題,要改革要進步可能也并非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這并不代表眼前手邊無力可為:山區孩子的免費午餐雖在后期暴露出一些問題,但也并非乏善可陳。民間慈善,是社會救濟的重要渠道、也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政府作為整個社會的管理者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挺身而出、擔起職責,與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在更大范圍內的良性互動,“免費午餐”工程作為政府接棒民間慈善的良好范例,就不僅僅是解決孩子的午餐問題,其先進經驗也可以逐步推廣、作為一項項民生工程廣而用之,以推動政府與民間協同共治。讓需要關懷的人得到關懷。讓每一位勞動者切實感覺到勞動的光榮與付出的回報,由此激發整個社會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為十八大會就的藍圖繪上精美一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