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上午,經過數小時跋涉的“溫暖中國”浙江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采訪隊伍來到紹興嵊州市三界鎮南街村。
走進文化禮堂,這里的幾十個村民正身著演出服裝做著準備,南街村村長吳國燦介紹說,村里將在過節前兩三天舉辦自己的村晚,而部分演出人員正在進行集體彩排。
村里的銅管樂隊演奏起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走向復興》等組曲,樂手們個個精神抖擻。54歲的中音薩克斯手王維嘉是鎮政府的工作人員,6年前開始加入樂隊:“那個時候我什么都不懂,村里花錢請了老師來教,現在每周二都在文化禮堂練習,也能演奏不少曲目了。”
當被問到演奏水平時,王維嘉說:“參加樂隊只是我的個人愛好,自娛自樂,我也不和別人比,只要今天比昨天好,我就高興,也會全身心投入。”
49歲的村民王文霞參加了排舞《火火的姑娘》的表演,她在鎮醫院的檢驗科工作,六七年前參加了舞蹈隊,對參加舞蹈活動有著很高的熱情。
提起準備村晚的過程,她有些自豪地說:“每天晚上我們都在文化禮堂外的廣場跳舞。這個舞蹈是我在網上找到的,就自己學了然后教給大家,總共就花了9天就排完了舞蹈。跳舞就是個樂,身體心情都好了。”
當越劇表演唱《美麗村嫂美心靈》的演員一出場,讓在場所有人眼前一亮。6個年輕的村嫂將越劇和快板以及舞蹈融為一體,表演著這首原創曲目,內容則講述了村嫂們平時從事的一些工作。
“村嫂”在嵊州,是親切的稱呼,是充滿正能量、活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當代農村婦女群像。“村嫂”以婦女特有的細心、耐心、熱情,在農村家風文化培育、鄰里守望、五水共治等工作中擔當起重要角色,不但長得美,心靈更美。
這支表演節目的村嫂舞蹈隊成員在30歲上下,“(她們)很支持村里的文化活動,我微信喊一下,沒急事一般都會過來排練”,南街村婦女主任朱李亞說,“村嫂表演隊把村里在做的工作,通過快板這種村民喜聞樂見、也聽得懂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效果事半功倍。歌詞是我找老師編的,要求就是接地氣”。
據了解,每逢端午、重陽、中秋等傳統中華民族佳節,南街村都會將村里幾個文藝表演隊召集起來,為孤寡老人送去歡聲笑語,有時還會去更偏遠的村莊進行“文化走親”,為大山里的村民獻上精神食糧。
而在平時,每天文化禮堂都安排了不同的文化活動,禮堂外每天晚上6點開始也自發進行廣場舞活動,“禮堂內外加起來,每天晚上都有500多人,遇到過節,有上千人聚集到這里參加活動。” 朱李亞介紹說。
農村文化禮堂已經成為村民們豐富閑余生活、參與組織活動的場所、載體,為新農村建設創造開放活力的精神文化空間。
而南街村的這個文化禮堂則沒有花政府一分錢,在村長吳國燦的號召下,由在外經商的村民吳堯安捐資1500萬元修建。
吳國燦說:“我們的村開廠和經商的人多,村民人都非常好,走出去了也不忘鄉親,有需要只要我一說,他們就會提供幫助。我負責把這些捐助好好用起來,讓更多村民能享受到便利。”(中國日報浙江記者站 史小鳳 圖文)
堯國華從老鄉口中得知的“免費加油、吃飯和修車”的活動,就是中石油的“溫暖回家路-鐵騎返鄉”公益行動。
“我是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雖然工作退休了,但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就永遠沒有退休的一天。”這是退休教師、福建省學雷鋒優秀志愿者黃以孟老人在接受采訪時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而今在杭州,我們也時常會遇到貼著孔師傅照片的公交車穿梭街頭,一輛輛紅色的28路,車廂內的展板,時刻在展現著杭州的精神文明風貌。
在福州市倉山區對湖街道師大社區,有一位“黑板報總編”,他是一名老黨員,他在退休的日子里演繹出新時代的“編輯部”故事。
過去的一年,劉芳這個名字在省內外引起熱議,被譽為中國大山里的海倫·凱勒的她,一次次感動著無數人。
我們有理由相信,乘著政策的東風,盧氏的全體干部群眾一定會闖出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踏上長征路上奔小康的新征程!
西劉莊村位于葉縣、魯山、方城三縣交界的邊遠偏僻山區, 交通閉塞,經濟落后,村民們日夜祈盼能發展產業,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葉縣常村鎮同時也是紅軍戰斗過的地方。
西劉莊村位于葉縣、魯山、方城三縣交界的邊遠偏僻山區, 交通閉塞,經濟落后,村民們日夜祈盼能發展產業,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葉縣常村鎮同時也是紅軍戰斗過的地方。
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是革命老區,曾是三個中央級、六個省級、九個地級黨政軍領導機構所在地。李先念、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和生活過,一萬多名烈士長眠于此。
讓老區人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是對紅軍烈士的最好告慰。今天的桐柏縣,干部群眾再度踏上了脫貧致富的新征程,奏響了老區振興的最強音。
讓老區人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是對紅軍烈士的最好告慰。
義務守陵十余年。
范欽憲是平頂山魯山縣團城鄉雞冢村的村民,10月10日上午,“長征路上奔小康”河南網絡媒體走轉改采訪團來到了他義務守墓10多年的烈士陵園,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表達了對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
現如今,南召通過企業引領,全縣以玉蘭為主的苗木達到15萬余畝,年產值10億多元,全縣及周邊縣區直接或間接從事苗木產業的人員已近30萬人,脫貧致富觸手可及。
現如今,南召通過企業引領,全縣以玉蘭為主的苗木達到15萬余畝,年產值10億多元,全縣及周邊縣區直接或間接從事苗木產業的人員已近30萬人,脫貧致富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