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11日,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邁入考場。
1977年,大齡考生帶著孩子報名參加高考 劉善文 圖
當年的準考證
2002年7月7日,鄭州11中考點。這是最后一次在7月份舉行高考。鄭報融媒記者 馬健 圖
2003年6月7日,第一次6月份舉行高考,那時送考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車。鄭報融媒記者 馬健 圖
2014年6月8日,結束高考的鄭州考生在T恤衫上簽名留念。鄭報融媒記者 馬健 圖
有這樣一段經歷,浸透著汗水,在記憶中深深銘刻,直至幾十年后回首,仍能清楚記得當年的準考證、錄取通知書;
有這樣一個名詞,見證過一代代人的青春時光,承載著萬千家庭的期盼與夢想。
高考!高考!
1977年,關閉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門,重新打開。570萬個出身不同、年齡懸殊、身份迥異的人,擁進考場……
高考制度的恢復,開啟了夢想的時代,照亮了中國的前程。
今天,全國近千萬考生走進考場。雖然,一張張考卷早已不是決定個人前途命運的唯一憑證,更不是成長成才的唯一鑰匙,但是它依然寄托著莘莘學子不負青春的誓言,寄托著國家和民族對美好未來的期許。
高考制度迎來深度革命:招生腐敗等積弊改革開始破冰。
古有科舉,今有高考。作為時下人才選拔的重要制度,高考話題引起的爭論持續不斷。
3月8日下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全國人大 第二次會議結束后,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媒體采訪,對毒校服事件、農村撤點并校、異地高考等熱點問題進行解答。
高考替考的策劃者、組織者們就是如此,他們只看到作弊的收益遠遠大于成本,尤其是在暴利驅使下,不惜鋌而走險。從而應運用法律評價導引輿論評價,保障誠信者的應得利益,真正做到不讓誠信者吃虧,而讓舞弊者不敢伸手。
“高考賬單30年漲8萬倍”的背后,更值得關注的不是家長為孩子花多少錢,而是他們對高考公平的強烈期待。也正因為發現了這些不公平,很多經濟一般的農村家庭,不愿再支付高額的“高考賬單”,主動讓孩子放棄高考。
70年代考生從下放農場到高考考場,臨考試前揣個雞蛋;80、90年代,既沒有補習班也沒有營養餐,上考場如同進課堂。
面對各種失誤,最大程度實現制度性救濟,本身就是高考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 高考是莘莘學子的一個重要人生拐點。其實,不僅僅是這樣的“技術性失誤”,其他一些有損高考公正的問題,同樣需要有一個制度化的解決。
這可能是史上時間最快一次對高考“槍手”進行曝光的案例。早在去年11月,該報社記者即與高考“槍手”組織成員接頭,以臥底方式混入該組織,一路進行跟蹤調查,最終掌握這個高考替考組織的內幕。
建議打破“一考定終身”高考體制,建立多次考試機制,學生可自主擇時參加?!翱记罢邕x特長生,應是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任務,但不能把自主招生變成提前高考,不能演變成提前‘掐尖’。
網上調查,竟有超七成網友支持數學退出高考。有老師和專家則認為,這種觀點太偏激了,數學是基礎學科,學數學能提高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李功毅說,不僅是數學,高中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高考有些內容都深了一些,讓不少學生頭疼。
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13個省份加分項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獎勵加20分。31省份高考加分大瘦身,特別是體育、奧賽等傳統高考加分項目紛紛縮減項目及降低分值,契合了民意期待,受到網友歡迎不難理解。
異地高考,不光要有對地方政府的要求……
高考公平涉及多個環節,安檢張弛有度才是面對高考的正確態度。高考是重要的人生節點,需要格外重視,但不是一個人唯一的成長路徑,不需要看得“重于一切”。 是否回歸平常心在于我們對高考的認識、對人生的參悟,其與高考制度“一考定終身”之類的弊端有聯系但無必然聯系。
廣東實驗中學副校長全漢炎說,今年高三畢業生1100名,其中300多名選擇申請海外大學,其中包括4名成績排在年級前十名的尖子生。杭州外國語學校校長方健文介紹,學校每年400名高中畢業生中,大約1/3選擇上海外大學,這還不包括每年國際班的120名學生。
14.8%的中國高中生想高中期間或高中畢業后馬上出國留學,一成學生甚至考慮不參加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