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邦本。“中國糧倉”河南夏糧實現“十三連增”,喜悅之余,一個沉重的話題隨之拋出:夏糧總產已站在較高基點上,生態、資源的約束越來越大,“中國碗”要盛滿“中國糧”,未來農業生產應如何可持續發展?
翻看今年夏糧豐收“日志”,朵朵綠色、生態的浪花不時閃現,“互聯網+”智慧農業的夢想照進現實,從轉變生產方式到發展方式,一個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鮮活場景,正徐徐匯聚成新型現代農業的生動畫卷。
兩道“緊箍咒”倒逼農業轉型
舞陽縣16萬畝的泥河洼原是滯洪區、鹽堿地,如今,變成“田成方、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糧田。蓮花鎮于莊村村民包天亮承包了3000多畝地,今年小麥單產1176斤,比普通地高出200斤。
“莊稼一枝花,想高產,先要讓土地‘吃’得健康。”包天亮說,化肥農藥用太多也有害,他去年開始用腐殖酸,與化肥搭配施用,不但土地少板結,還能提升地力。
包天亮的綠色“增產經”,折射出人們對農產品食品安全的新認識。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出,大都與生態環境有關。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地下水超采、農業內外源污染疊加等,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約束已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兩道“緊箍咒”。
以水資源為例,農業是“第一用水大戶”,也是“第一浪費大戶”。作為嚴重缺水省份,我省節水灌溉面積近年來雖不斷擴大,但大水漫灌仍存在。“全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9,與世界先進水平0.7至0.8有較大差距。”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要走出困境,必須從依靠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的粗放經營,盡快轉到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經營上來,走生態農業的道路。今年省委農村工作會強調:要把實現糧食穩定發展、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生產方式轉變作為“三農”工作的基本途徑。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確保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資源與環境研究室主任朱立志說。
專家的灼見,已上升為國家行動。今年5月,在中央首次提出“綠色化”后,國務院正式印發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綠色、生態”成為核心概念。
“三農”是國家穩定和安全的重要基礎,全面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將為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奠定堅實基礎。
綠色化“化”出高產高效
以色列沙漠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是全球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卻僅用全國5%的農業從業者,就能提供全國九成以上的食物,出口的瓜果、蔬菜占歐洲40%的市場,被譽為“歐洲果籃”。
以色列突破資源環境限制、創造“農業奇跡”的秘訣就是綠色。以節水節肥為例,電腦控制的水、肥、農藥滴灌、噴灌系統像人體血脈一樣,布滿全國每個角落,并通過管道直接滲入植物根部。以色列建國以來農業生產增長了12倍,而每公頃土地的用水量基本保持不變。
數據顯示,傳統大田漫灌85%的水白白蒸發;地表滴灌水的利用率約為80%,而地下滴灌可提升到95%以上。資源要素和環境壓力緊繃,要保障國家糧食戰略安全,以色列的農業發展理念值得借鑒,綠色增產的高產創建“升級版”勢在必行。
今年2月,農業部下發大力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的意見,要求在“三推”(推廣高產高效多抗新品種、推廣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的栽培技術、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和“三控”(控肥、控藥、控水)上下功夫,促進生產與生態協調發展,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此基礎上,“綠色增產”響亮提出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投入品利用率“三個提高”和化肥、農藥使用量“兩個零增長”的目標,力爭到2020年,糧食單產平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重點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10個百分點,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農田廢舊地膜回收率超過80%。
“過去,伴隨著化肥、農藥的持續增長,糧食雖增產,土壤和水卻污染了,今后我們要探索不犧牲環境的糧食增產之路。”河南農業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朱云集說。
少用農藥化肥,糧食確實也能穩產高產。農業部在滑縣開展的小麥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試驗提供了例證:6月8日,以中國農科院研究員趙廣才為組長的測產驗收專家組,對滑縣試驗田實打驗收后宣布,采用綠色增產集成技術模式,農藥、化肥用量減少,小麥畝均增產136.6公斤。
“成績來之不易,增產潛力巨大。”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說,“試驗田正在探索的是糧食持續增產與質量效益并重的綠色增產模式,經驗成熟后,值得在全省示范推廣。”
“互聯網+”帶動智慧農業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田間,無人駕駛拖拉機往來穿梭,大批“生菜機器人”在查看每株作物的生長情況,農場主只需通過手機便可掌控農場的核心數據……由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驅動的智慧農業,正把想象變成現實。
類似的智慧場景,我省也有。在浚縣王莊鎮中鶴集團萬畝示范方,記者看到一架臂長400多米的大型多節自走式智能噴灌設備。“用它噴灌1000畝麥田,只需3個農民、幾十分鐘,還能用手機終端遙控指揮。”中鶴集團董事辦主任王文明介紹,智能系統根據農田氣候、土壤墑情隨時調整施水肥參數,能節電70%、節水50%、節約人工90%。
10萬畝地,從收麥到種玉米只用7天。今年“三夏”,黃泛區農場農業生產比去年又提速一天。
“這多虧了農作物精準生產物聯網的應用。”黃泛區實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宋根川說,農場首次“觸網”,實現了從播種、施肥、灌溉到收獲農事活動全過程數字化管理,嘗到了“智慧農業”的高效。
種田開啟“智慧模式”,生產也實現了節本提質增效。省農科院對商水縣發達高產種植專業合作社作物生長遠程感知系統項目示范區小麥對比試驗,示范區平均畝均增產小麥26公斤,節肥成本30元。
“在我省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中,互聯網+將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并將夯實農業穩產增產的基礎。”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鄭義說。
隨著人口增加、可耕地減少,通過智慧農業釋放生產潛力變得十分重要。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90億。養活膨脹的人口,糧食生產力還得再提高60%。而借助大數據、機器人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不但能大幅提高效率和產量,也可以更大程度地解放生產力。
今年“三夏”,正是有了信息化和“尖端”農機參戰,克服麥收前期降雨、小麥集中成熟對南北梯次收割的不利影響,全省8170多萬畝小麥不到20天就搶收完畢,機收作業高峰期,僅4天就搶收了全省約一半面積的麥子。
智慧農業還意味著有機和健康。科學家估算,未來農業可以嚴格控制施肥量,只在有需要的作物上撒滅草劑等藥物,農藥使用量將減少至目前的一半、甚至1/10。
專家表示,農田要真正用上大數據,還得花大氣力整合數據資源,提高數據的分析應用能力,降低技術成本,才能找到推廣的突破口。
可以想見,未來希望的田野上,處處溪流清澈,田園牧歌,人工智能和云計算俯下身來深耕農田,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將變得詩意浪漫,神奇美妙。
根據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調查,并經國家統計局審核認定,2016年河南省夏糧播種面積為8238.50萬畝,比上年增加60.0萬畝,增幅為0.7%。
8月18日,記者從省糧食局獲悉,我省已出臺夏糧收購補貼政策,切實做好不完善粒小麥的收購工作。
今年豫南地區小麥收獲期連降雨水,致使小麥部分不完善粒超標,達不到國家托市收購標準。農發行河南省分行針對我省夏糧收購量大、入市早、資金需求集中的特點,在保證夏糧收購資金及時足額供應的同時,認定政策性和市場化收購貸款企業300家,托市收購和市場化收購網點分別達1200個,覆蓋全省。
翻看今年夏糧豐收“日志”,朵朵綠色、生態的浪花不時閃現,“互聯網+”智慧農業的夢想照進現實。未來農業生產應如何可持續發展?
夏糧總產比上年增產34.56億斤,增產幅度為5.2%,這是2007年以來我省夏糧增產幅度最大的年份,為全年糧食總產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全省平原、山區、丘陵實現全面增產,是河南歷史上少見的夏糧均衡增產年份,也為夏糧穩產增產起到了強力支撐作用。
從農業部農情調度和各地實打實收情況看,目前,全國夏糧收獲已過八成,豐收已成定局,夏糧收成有望再創新高。
據農業部消息,全國夏糧收獲已過八成,豐收已成定局,總產將再創新高。農業部從夏糧產量構成因素分析:一是面積穩中略增,二是單產穩中有升。
記者日前從農業部網站獲悉,西南地區夏糧收獲過八成,黃淮海冬麥區開始大面積開鐮收割。據農業部農情調度和專家實地調查分析,如果后期不出現大范圍干熱風、倒伏等災害,今年夏糧有望再獲豐收。
5月25日,省糧食局在鄭州召開全省夏糧收購工作會議,對今年我省夏糧收購、落實地方新增儲備及產銷合作等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我省各地方糧食企業已提前做好夏糧收購備倉工作。
5月20日,記者從省糧食局獲悉,我省地方糧食收儲企業積極騰倉備容、養護器械,為夏糧收購做好準備工作。各糧食收儲企業還增加資金投入,提前做好夏糧收購器材準備工作,盡力保證夏糧順利收購入倉。
2月27日,宜陽縣蓮莊鎮澗河村村民正在給小麥澆灌返青水。今年全省麥播面積達到8170萬畝,比上年增加60萬畝,且大部分小麥適期播種,播種質量高,為培育冬前壯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省夏糧收購經過一波高峰后,進度逐漸開始放緩。按最低收購價收購94.4億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87億公斤;按市場價收購73.6億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9.2億公斤,其中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企業按市場價收購19億公斤,其他企業收購 54.6億公斤,平均收購價2.41元/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0.05元/公斤。
我省夏糧收購經過一波高峰后,進度逐漸開始放緩。
我省夏糧收購經過一波高峰后,進度逐漸開始放緩。按最低收購價收購94.4億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87億公斤;按市場價收購73.6億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9.2億公斤,其中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企業按市場價收購19億公斤,其他企業收購 54.6億公斤,平均收購價2.41元/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0.05元/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