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鄉愁七問 > 正文

                你是否是城市中的“異鄉人”?

                2016年03月01日15:36  來源:七里河畔

                5034

                  清澈溪流,遼闊原野,在四時更迭里賞星觀云,在時光推移里牧牛放馬……這似乎是記憶里對北方鄉村原野的美好遐想。而今仍能葆有此種“逍遙”的,是少之又少了。

                  我們漸漸發現,不知從何時起,村頭溪流變得污濁干涸,環村的蔥郁山麓也被圈做礦場,出去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守在村莊里的慢慢只剩下老弱婦孺。連過年磕的頭都沒有小時那么認真了。

                  于是每每佳節返鄉就開始猶豫不決起來,回了沒什么期待,不回又有不甘。村莊的日子似乎仍很平常,但好像又都變了,每回一次就添一點陌生。一邊慨嘆著發展好快,一邊因發展而惴惴不安。

                  多想能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在上周末的社群分享上,河師大歷史文化學院王守謙教授為我們分享了當代中國鄉村的繁榮與衰敗【見歷史消息】,這周末的27日,我們的公開課仍將繼續圍繞鄉村主題展開。

                  在這一周的時間里,每晚『七里河畔』社群都很熱鬧,大家就鄉村問題熱烈探討,其中亦不乏閃光與深刻:

                  @王小慧

                  鄉紳文化已經隨著皇帝的逝去黯然下臺,當互聯網文化興起,世界變成平的。鄉紳文化逐漸和城市文化由沖突到融合,這是一個文化接納和融合的過程,不可逆轉。農村家庭獨裁主義的瓦解和國家獨裁的瓦解是同步的。

                  ◆◆◆◆◆

                  @崔濤

                  城市以經濟為源動力,以強勢文化和國家制度為手段,正在飛快的碎片化傳統鄉土,這是一場掘根行動,也是一場超大規模的移植,鄉愁是一種必然,卻不是生產力。

                  我們會被不斷的拋棄,如果我們只是站在原地,搗毀與重構從來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我們這一代人中,肯定會有一直感慨禮崩樂壞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直到他老去。

                  “沒有人喜歡革命”,社會觀念的改變是一個移風易俗的事情,就應該讓它此消彼長。不必張牙舞爪,不必聲嘶力竭,不必念念不忘,激進從來都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

                  @西浣潔

                  鄉村從來就不是文化重鎮,很多問題是城市與鄉村共有的,文化講傳承與創新,是自然的,如果注定要消失,無須痛心疾首。

                  知識分子看到鄉愁現狀,猶如看到庖廚之亂,容易因差異對農村的弊病印象深刻。但越是公平正義得到落實,個人改變命運的機會就越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農村,除了少數家庭因個體災難導致生活窘迫,更多家庭過不好是因為不思進取,不能因為農村、農民就可超脫于付出與收獲的法則之外,索取額外同情。

                  我們不必為鄉風敗壞、教育凋敝、文化缺失、人口外流、留守兒童等種種不堪的鄉村景象而哭泣,只見衰敗,將忽視新生。

                  ◆◆◆◆◆

                  @Super Teacher

                  所謂的農村問題,解決之道在人心在觀念。農村文化斷裂,難解決在已經出現并且愈演愈烈,好解決在如果讓農村在利益分配中可以占的比重更大,自然會有人來重構農村文化。

                  文化必然是辭舊迎新的,只要內核不改,換了表面也無妨。

                  ◆◆◆◆◆

                  @輝煌的心

                  城市化,城鎮化的潮流最起碼在二十年的時間里是不可逆轉的。鄉村是浪漫主義的,但是貧窮,文化沙漠的農村才是現實主義的。資本傾斜到哪里,人作為最重要的資源才會被配置到哪里。

                  意淫年輕人早還鄉不是自欺欺人嗎?田野的希望必然經歷一個想當長的解決時間,這個時間就是陣痛期。農民工,農村大學生融不進城市,回不去鄉村。中國的三農問題太難,歸根到底還是要像當年小崗村的改革一樣,減輕農民的束縛,讓農民自己當家做主。

                  如何看待禮崩樂壞的鄉村,拯救消失的傳統與文化?

                  面對鄉村轉型中暴露的諸多問題,我們的情懷如何安放?

                  在鄉村政治面前,怎樣扭轉法度建設執行的步履維艱?

                  農村文化與農村現代化,我們真的明白這兩者的不同嗎?

                  鄉村活化該如何實踐,怎樣從“空心村”走向“新農村”?

                  “城鎮化”如何解決“異鄉人”的身份認同與文化融入?

                  關于鄉村發展的疑問有太多,不管是專家還是實踐家都不可盡述。

                  不如耐心品讀下這位『七里河畔』忠粉——劉洋同學對農村問題的思考,看看90后會以怎樣的視角來觀察。或許她并不能給出太有實踐性的解答,但提出問題本身,就為思考答案指出了方向。

                  如果您也有觀點想要分享,記得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告訴我們哦~

                  本篇系作者投稿

                  不代表《七里河畔》觀點

                  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農將不農?” ——關于“農村問題”的思考

                  劉洋

                  每至過年時日,“農村”問題似乎總能獲得比平時更多的關注,許多關于農村境況的時文也因此意外“走紅”,今年尤甚。

                  在對這些文章進行一番梳理后,我們可以發現,盡管它們所關注的具體內容存在差異,但基本上是圍繞著兩條主線在宣泄情緒:

                  其一是“真實”地表現農村的“凋敝之貌”,抒發其親眼所見的鄉村實景與記憶或想象中的“田園生活”大相徑庭的悲憤;其二是側重描繪農民過年的習俗,以求從中尋找記憶或傳說中的“年味兒”。

                  細想一下,這兩個大的線索的根本指向其實是一致的,即那些從農村流入城市的異鄉人渴望釋放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所灌注的巨大壓力,渴望為自己的心靈尋求一片平靜的家園。

                  然而,現實的鄉村卻沒有給游子們實現這些質樸的愿景的機會,在由城市居民掌握話語權的當代中國社會,農民一方面被賦予“保存傳統習俗”的重任,另一方面則被譴責窩藏著太多的落后“傳統”,貧窮、落后、愚昧等標簽被毫無保留地貼在農村身上,城市里高聳的摩天大樓則被視為繁華的標志。

                  一、“返鄉者”的呼吁

                  “農村”、“城市”,這對詞匯似乎是作為“反義詞”而互相依存的。

                  我們通常的印象是:“農村”是人們將農業作為主要謀生手段的地區,包括“土地”、“農作物”等核心要素;而城市則是以工商業發展為主的地區,具有“寫字樓”、“商場”、“公園”等要素。

                  現代化理論被引入中國后,一些事實被人們廣泛認同:“城鎮是由農村發展而來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越高,它的城市化程度也就越高,也就越有可能實現現代化?!?/strong>

                  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改革開放以來,“深圳速度”作為現代化的樣板被人們廣為稱頌,深圳的“成功”代表了一個“小漁村”的飛躍,它在某種程度上更加貼合了已經住進高樓大廈的城市“居民”對“愚昧落后”的傳統村落難以言說的優越感。

                  在不久之前,人們紛紛發出對中國城市化率超越50%的感嘆,“現代化”的夢想似乎已經在對我們招手……城市與農村此消彼長的關系使它們站上了時代的對立面,城市被人們由衷地贊美,農村則遭到人們的鄙視,不管這些人起初是“城里人”還是“村里人”。

                  “城里人”曾被賦予了極大的光環,這光環如今仍舊閃閃發光(戶籍政策造成的城鄉隔閡在短時期內仍較難消除),這進一步加深了城市原住民的優越感。

                  在當代中國,城鄉二元結構尖銳對立的情況依然嚴峻,雖然農民進城的速度在不斷加快,但他們卻始終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農民”出身,這“出身”本身并不尷尬,尷尬的是他們會因為“出身”丟失許多作為共和國公民應有的機會和福利,近些年流行的“農民工”一詞似乎就巧妙地將其對城市建設做出的貢獻和他們應當享有的權利分離開來。

                  從這個角度講,“農村”問題是社會公平問題的影射,是國家資源的城鄉分配不均問題,城鄉協同發展的棋局不易下好,但必須下好。

                  春節“返鄉者”們的“返鄉”實質上是他們重新戴上“農村”面具審視農村的過程。事實上,重新回到家鄉的他們本來只需要摘掉“城市”的面具,以真面目示人即可。

                  但他們吃驚地發現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們戴慣了“城市”面具的雙眼已被城市“形塑”,覺得這真實的鄉村顯得十分落后,猛然從“繁華”的“城市”迷夢中驚醒。這些見過市面的“農村人”開始呼吁按“城市”的標準塑造農村,以彌補他們短時間內巨大的心理落差。

                  曾經,他們身處其中渾然不覺,而今他們發現這樣的“渾然不覺”不但難以給他們帶來“心安理得”的慰藉,更會使自己陷入自我麻醉的迷夢中,正是由鄉入城的生活方式的轉變漸漸改變了這些返鄉者的“生命觀”。

                  其實,農村并非愈加破敗不堪,只是在與衛生、繁榮的城市對比時難免不面露怯色;當這樣的“返鄉者”逐漸成為城市建設的一股新力量時,他們的聲音開始被放大,他們也更有勇氣提起自己曾經的種種不堪,他們渴望更加公平、衛生的新農村,只有故鄉真正地在物質、精神層面發展起來后,他們才能更有勇氣地融入城市生活,才能在提到自己的家鄉時不至羞愧,甚至滿面自豪。

                  從這個角度講,“農村”問題是對提升農村文明程度的呼吁,是游子們對城鄉雙面人格的“厭棄”,更是對個人生命尊嚴的大聲宣告。

                  二、城市化:鄉村與城市的博弈

                  無可否認,中國有自己獨特的國情和歷史傳統,而農民數量多、占總人口比例高是她的一個顯著特點,直到最近幾十年,這種情況才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事實上,這些變化因為來得太過迅速,已經讓一部分人的生命變成一片荒原,他們在享受信馬由韁的快感時,卻無法找到能使心靈安歇的庇護所……

                  社會節奏的加快、巨大的生活壓力使疲憊的人們更加向往田園牧歌般的愜意,但奔涌向前的城市化潮流浩浩湯湯,人們無論愿意與否,都已經被裹挾其中。

                  城市化的推進是以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換為前提的,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也就意味著農村勞動力的迅速衰減。若從此處著眼,城市化每推進一步,農村就愈加凋敝一分??墒聦嵐嫒绱藛??

                  單從城市化的角度考察,農業到“非農業”戶口的每一次轉換都是對城市文明的一種喝彩,相應地,農村地區人口的輸出也使得她看起來萎靡不振,缺乏生氣。這是一個相對的過程,我們大可不必為前者的推進叫好,也不必為后者的不斷“凋敝”悲哀。

                  當一個農民為城市的繁華所“目?!睍r,城市里的原住民理應為這些失去方向的“新市民”指引道路,告訴他們城市生活方式的精彩。

                  可是,骨子里的山野情懷使“新市民們”既時常想起春日里綠油油的麥田,也無法忘記童年時與伙伴們一起在河溝里掏螃蟹的歡笑,面對著高樓大廈,他們的眼神里充滿迷惘,“回不去鄉、進不了城”儼然已經成了當下在城里打拼的農村人不得不面對的嚴酷事實。

                  這些城市中的“異鄉人”驚訝地發現:自身還未被城市收容,卻早已被鄉村拋棄,他們被生活戴上了雙面面具,同時扮演著“農民”和“市民”的角色,雖屬無奈,卻也情愿。因為他們無法改變自己農村出身的事實,徒勞地摘掉這件面具只會令自己更加無所適從,而城市原住民則又施以外力,使這面具更加緊固。

                  城市穿戴著時尚的職業裝,而作為她的對立面的農村則尷尬地裹著花頭巾、穿著舊棉襖,那些往昔穿“舊棉襖”的人群在換上“職業裝”之后忽然發現自己的舊衣服是那么得寒酸土氣,他們迷失在雙面人格的切換中,大聲地呼喊,卻不見人來救。

                  他們開始呼喊保護“花頭巾”、“舊棉襖”,他們似乎認為這些才是家鄉的特色,“職業裝”從來就是“城市”的偽裝。

                  無可否認,鄉村與城市的博弈將永遠不會終止,但保有自身的特色,真實地呈現各自的生活或許是鄉村和城市共同的歸宿。

                  三、“成長的煩惱”:鄉村的當下與未來

                  近些年來,農村的居住環境、人均收入等硬指數都在不斷提高,雖然距城里還有較大差距,但向來樸實的農民們對此已深感滿足。但與之相隨,人們的社會心態、傳統習慣也在慢慢變遷。

                  事實上,許多社會現象的變化都是相伴發生的,我們不能抱有農民們在隨時代潮流而動的同時保持赤子之心的幻想,更不能奢望農村在傳統的庇佑下保有世外桃源的本色。

                  那些“鄉村實景”所呈現的畫面都是農村社會在轉型期真實而劇烈的變革的某些側面,當下的鄉村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但認為其“衰頹”總不免言過其實。人可以有情懷,但不能將情懷毫無理性地隨意宣泄。

                  縱觀近代以來鄉村的歷史,今天的鄉村正在經歷工業化、信息化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變革,傳統的農村經濟模式和生活方式勢必要發生變化,各種潛藏其中的社會矛盾也可能在短時期集中爆發,這些因素的疊加似乎使鄉村在世人面前呈現出一種猙獰之態。大浪淘沙,始得真金。

                  我們應該深信,傳統鄉村正在逐步實現自身的轉型,村民們也不會拋棄真正使自己安身立命的文化傳統,時間會留下順應時代潮流的事物。對待傳統與文化,固執與偏見只會掣肘時代前進的步伐,包容與創新才是我們最應該擁抱的理念。

                  傳統道德某種程度的流失、鄉村人情的日漸淡漠固然值得惋惜,但舊時鄉村繁瑣的裙帶關系等痼疾也在同時削弱,這正為新的法律與制度占領農村高地、更加有效地維護公民個人權利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生人社會”的發育也為法治鄉村的建設提供了更為適合的環境。

                  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理應以法律為準繩,而非強烈地依賴道德“標尺”,我們與其為過去哭泣,倒不如騰出時間來為當今謀劃,為未來歡呼。這是鄉村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傳統習慣與意識形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我們沒有理由埋怨農村因為發展太慢以至與城市的生活質量存在差距;也不必糾結農村因變化太快而“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當下,我們必須明確何為農村文化、何為現代化,必須重新思索社會進步的真正標準,多做有利于農村社會發展的事情,進一步推進依法治國在鄉村社會的深入,既要反思農村發展道路上的每一點錯誤,也應對它的每一次進步報以謹慎的喝彩,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早已存在多年并已經有所縮小的城鄉差距。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在“成長中”破解中國鄉村“成長中的煩惱”。

                文章關鍵詞:城市;農村;異鄉人;留守兒童;文化缺失 責編:謝瑜瑤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理论片和搜子同居的日子演员| 国产乱了真实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 欧美白人最猛性xxxxx| 少妇的丰满3中文字幕| 免费又黄又硬又爽大片| 8090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日本不卡免费新一区二区三区| 内射中出日韩无国产剧情|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 日本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在线观看| 好男人官网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久久|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人看的视频| 在线精品免费视频无码的|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免费|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一区| 久久国产乱子免费精品| 毛片A级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女主播一区| www视频免费| 日韩三级电影院| 免费的三级毛片| 高清伦理电影在线看| 好爽好紧好大的免费视频国产| 久久青草精品38国产| 滴着奶水做着爱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 嫩草影院在线入口|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 福利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99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俄罗斯| 和朋友共享娇妻高hh| 2021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播放| 宝贝乖女好紧好深好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