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聽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審查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
總理表示,當前我國發展正處于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建設共享平臺,做大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使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新經濟”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從普遍定義來看,“新經濟”一般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信息技術革命帶動的、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的經濟,包括移動互聯網、先進制造業、新能源等重要內容。廣義上講,“新經濟”可以看作是中國經濟內在轉型升級的外化表現,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體現。
因此,“互聯網+”是“新經濟”,創業創新是“新經濟”,“五大發展”是“新經濟”,新型城鎮化是“新經濟”……但凡符合未來趨勢和能夠支撐經濟發展新興力量的經濟新形態,都可視之為“新經濟”的表現。
在2月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總理就提到,過去我們的政策主要扶持企業的技術改造和就地擴能,現在要提升政策的“邊際效益”,讓政策向新動能、新產業、新業態傾斜,大力發展“新經濟”。他還指出,“新經濟”里面制造業和服務業常常是混在一塊的,設計、制造、營銷一條龍。
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走到一個節點,再往上走會遇到困難,但這個時候出現“S”型曲線,新的經濟模式、業態會異軍突起。新經濟不僅會使我國經濟產生新的動能,還會帶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未來,我們可以期望,既有傳統產業的改造,保證穩定前行,又有新經濟異軍突起,再加上新舊動力混合與提升,三種動力將推動中國經濟長期平穩增長。
實際上,我們這些年一直在推動新經濟的發展。諸如“中國制造202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等。需要指出的是,新經濟、新動能的拉動作用已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去年在經濟增速放緩之下,就業、居民收入和物價水平保持穩定。實現了超過1300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面對世界經濟低迷和國內多重矛盾交織的挑戰,我國經濟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凸顯出一個“穩”字。從某種角度來說,“新經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世界經濟深刻調整和國內經濟艱難轉型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夠取得這樣的增長成績殊為不易。對于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過度悲觀或者唱空中國經濟的論調都是站不住腳的。毋庸置疑,“新經濟”蓬勃發展,讓我們對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有底氣!(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趙虎啟)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高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5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增長11.8%,比一季度加快1.8個百分點。跨境電商帶動供應鏈管理服務、數據處理和互聯網營銷推廣服務快速增長,推動業務流程外包快速發展。
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開幕式24日在海南省博鰲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并發表演講。
針對外國媒體關于中國金融市場未來如何發展的提問,李克強表示,金融首要任務還是要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不發展,是金融最大的風險。
在財政收入端“減稅”之后,要緩解公眾的稅負重之感受,還應當在財政支出等環節,更多地傾向于民生。在財政收入端“減稅”之后,要緩解公眾的稅負重之感受,還應當在財政支出等環節,更多地傾向于民生。
4月15日,今年1季度經濟數據如期公布,GDP增長為7%,表明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存。雖然經濟指標相對偏冷,但政策措施明顯趨熱,一系列旨在穩增長、調結構、促升級的政策舉措接連出臺。
李克強:以前對文化不夠重視,才會有這么多社會問題。李克強:香港主要得靠自己,中央會支持特區政府。
“我在《政府工作報告》里面講到,現在經濟情況出現了地區和行業走勢分化,通俗地講,就是‘冰火兩重天’。” 李克強說,在發展新經濟同時,還要依托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加快改造升級傳統動能。
從最終入圍結果來看,網絡零售、跨境電商、共享經濟成為亮點,智庫們普遍看好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未來前景,并認為互聯網將對中國的制造業、流通業、農村、社會形態產生重要影響。以社會測量、認知實驗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將全面替代抽樣統計的傳統方法,進而催生社會學、經濟學諸學科基礎理論的巨大變革。
新絲路 新經濟
中國企業家張巍對即將在北京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滿懷期待,希望能借助這一平臺深入了解亞太經濟新動向。
昨日是6月第一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在以2300.21點開盤之后,股指在短暫反彈之后即下挫,最后僅報收2299.25點,下跌1.34點,跌幅0.06%;深成指報收9251.24點,下跌6.71點,跌幅0.07%。
主動應對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無疑是2015年兩會的重大主題。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表示,CPI增速較低,為貨幣政策適當放松提供了空間,也為價格改革預留了空間。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尚未完全褪去、經濟復蘇的步伐仍未站穩腳跟之時,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隔13年再次來到中國。
對此,盛來運表示,如果換一個角度,從新常態的視角看待當前經濟,中國經濟實際上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出現通縮證據不足,經濟運行承受失業壓力的彈性在增加 國民經濟增速雖持續放緩,但仍被認為運行在合理區間,理由是就業和物價形勢總體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