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揮之不去的霧霾天氣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如何防治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霧霾天氣,也成為很多代表委員們在今年兩會上關注的話題。
(現場音)擔心啊,特別是以后是不是每年都會這樣…(壓混)
北京的霧霾天氣在短暫轉晴后,殺了個“回馬槍”。這條新聞,讓很多鄭州市民非常擔心,鄭州的霧霾天氣持續揮之不去。前兩天,我省各地的霧霾天氣有了明顯改善,但鄭州和一些地市霧已散,霾卻仍然存在。
河南新聞廣播官方微博近期征集的話題線索中,關注霧霾天氣的有近百條,很多粉絲表示,希望這次霧霾天氣能早點徹底消散,因為這樣的天氣,讓人出行時很難有好的心情。鄭州車主張先生說:
(出錄音)“這現在好多不是說真正意義上的霧,屬于那種霧霾天氣,空氣里面比較臟,散不去,一般的霧太陽一出都散了,這一天都是這。”
從本周開始,鄭州市開始采取一些臨時措施,應對霧霾天氣。同時,惡劣天氣預警、長效管理機制和更加有力的應急處理措施,也成為社會各界的迫切期待。
這幾天,鄭州建設部門緊急要求市區15%的工地停工,環衛部門加大了在主干道上的灑水頻率,教育部門也要求各學校暫停學生戶外活動。
雖然有關部門采取了臨時措施,但是沒有形成區域聯動機制。民間環保組織綠色中原負責人崔昇認為,重污染天氣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理機制亟待建立。
(出錄音)“假如這一天預警,各個中小學不能再做廣播操了,武警、交警執勤需不需要戴口罩?還有為什么交通局就不能研究決策今天是單雙號出行,或者政府拿出個榜樣,公車單雙號出行,再就是今天哪些鍋爐需要停?”
持續揮之不去的霧霾天氣,也是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最多的話題之一。有代表委員建議,有關部門應該抓好污染源頭的治理。
省人大代表周玉海準備提交一個防治霧霾天氣的建議,他認為,大氣污染的綜合治理需要在污染源頭進行遏制。
(出錄音)“咱這個農村里每年燒麥稈,是不是想辦法把那個麥稈能做成肥料?一燒煤它污染也非常大,現在燒煤的都是要改成煤化氣。現在大排量汽車如果是電瓶式的,或是新能源式的,既方便又干凈又不污染多好。”
省政協委員李倩認為,大氣污染的防治,科技創新是關鍵。
(出錄音)“其實像pm2.5空氣污染的調整,說到底最終的源頭還是從科學創新上想辦法,截留住源頭。比如說汽車,將來怎么去造沒有污染的汽車,這是一個關鍵問題。”
大氣污染防治需要打一場長期的攻堅戰,堅定走“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換來美麗河南。
省政協委員高全成表示,社會發展應該以環境保護為前提。
(出錄音)“不發展沒飯吃肯定是不行得,不保護環境那將來以后家園成啥了?”
數據顯示,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給大氣環境帶來的嚴重污染。因此,轉變生產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是降低PM2.5的必由之路。省政協委員吳長順說:
(出錄音)“從鋼鐵工業的發展來看,不協調不科學造成的危害極大。應該高度重視圍繞我們科學發展主題、轉變發展方式主線,去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河南臺記者管昕、劉鵬)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