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是我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院之一。其前身為河南省博物館。1927年7月,在馮玉祥將軍的極力主張下,成立了"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會,館址設在開封市三圣廟街。1928年5月,更名為民族博物館。同年10月舉辦《民族模型陳列》正式對外開放。1930年12月1日,復名"河南博物館"。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廳頒布"河南博物館組織條例",明確了博物館的性質,設置了機構。
1937年,日寇發動侵華戰爭,館藏主要文物5678件,輾轉運至重慶。日偽時期,河南博物館更名為"河南省立博物館"。1940年更名為"河南省博物館"。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攜5119件文物運往臺灣。
1948年,開封解放,本館獲得新生,舉辦了一些專題展覽。1953年,中央文化部明確本館為地志性博物館。1961年,河南省博物館隨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人民路。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河南省博物館通過捐贈、發掘、調撥等,進一步充實了文物藏品,為配合社會主義建設舉辦了許多陳列展覽,并在科研等方面成績顯著,成為全國著名博物館之一。九十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國家投巨資3億元人民幣,在鄭州農業路建設新館,更名為河南博物院。新館于1998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5年來,在院黨委的領導和全體職工的努力下,本院在陳列展覽、文物收藏、科學研究和群眾工作等方面都做出了顯著的成績,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