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廳官”到“村官”,從商水縣巴村鎮尚城村到新蔡縣孫召鎮大吳莊村,再到確山縣竹溝鎮西王樓村,吳樹蘭放棄省城的優越條件,三次主動請纓駐村,探索不同類型鄉村的發展之路。十多年來,她在中原這塊厚實而又貧瘠的土地上勞作、探索,奉獻、收獲,歷盡艱辛,飽嘗幸福。7月1日,她作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代表,赴京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10月16日,她獲得2016年全國脫貧攻堅獎。
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后從北京回到鄭州家中,河南省扶貧辦副巡視員、確山縣竹溝鎮西王樓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吳樹蘭來不及休息,便不停地給西王樓村黨支部書記曹川林、村委主任王天根和鄉親們打電話傳達大會精神,安排工作。
大伙兒知道她做了心臟搭橋手術不久,身體還十分虛弱,都勸她好好養病。可吳樹蘭說,村里千年嶺環線正在建設、大蒜生意正在洽談,尤其重要的是還有19戶貧困戶沒有脫貧,村里的工作千頭萬緒,一項都等不得啊。
不戀官位不戀城 三次請纓下基層
“把自己栽在大地上,才是一棵樹;把自我植進百姓中,才是一株蘭。是樹,就要綠蔭千里;是蘭,就要香飄萬家。” 這是河南省詩歌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吳元成訪問西王樓村時,有感于吳樹蘭帶領群眾創造新生活而即興作的一首詩。
誠如詩所言,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領導干部,吳樹蘭對農村、農民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愫。她位居副廳級,又有高級畜牧師和高級獸醫師的頭銜,可謂功成名就。她在省城的生活是優裕而愜意的。可是,她總是忘不了生她養她的故鄉,忘不了與故鄉一樣的鄉村。
2001年12月至2004年6月,吳樹蘭掛職商水縣副縣長期間,主動請纓到戴著“河南省貧困村”帽子的巴村鎮尚城村駐村。在那里,她帶領群眾改善村容村貌、發展經濟,成功打造了“河南省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先進村”和“河南省生態文明示范村”。
2010年,省委選派機關干部駐村擔任第一書記,吳樹蘭聞訊后主動向組織上申請駐村。當年7月29日,53歲的吳樹蘭回到她的故鄉新蔡縣孫召鎮大吳莊村。
駐村三年,吳樹蘭幫助大吳莊村引進了現代化奶牛養殖場、有機肥料廠等4個企業,建成一個養鴨小區、一處蔬菜種植基地,全村人均年純收入由原來的不足2000元增長到5960元,大吳莊村被評為省級生態村,村黨支部被評為市級先進黨支部。
2014年,在大吳莊村駐村結束后,吳樹蘭再次向組織申請到山區農村駐村,她的理由很充足:“我已經在平原農村探索出一條脫貧的路子,希望能再探索貧困山村脫貧的路子。” 2014年3月,吳樹蘭又到確山縣竹溝鎮西王樓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
“廳官”主動干“村官” 風里雨里見真情
“人生路漫漫,何懼三年!風里雨里真情見,三年后黨檢驗!”這是吳樹蘭剛到大吳莊村駐村時,在日記里寫下的豪言壯語。
為了在村里建奶牛場,吳樹蘭四處奔波尋找投資方。跑了多少路,她也記不清了,人家不是地方嫌偏僻,就是嫌村里沒優勢。最終一位熟人被感動了:“吳大姐,你別跑了,沖你為群眾辦事兒這份心,賠錢我也認了!”
為了征地,吳樹蘭和其他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往往與群眾一談就是一夜。
奶牛場開業前,吳樹蘭幫助運牛、準備飼料,連續4天4夜基本沒合眼,直到暈倒被急救車拉走。
奶農沒錢買青貯原料,她就幫著四處借錢,弟弟、妹妹都成了她的借款對象,把女兒留學帶回來的1萬元美金也換成了人民幣,借給養牛戶。在老家生活的母親怕女兒著急,自己湊了5000元錢給吳樹蘭送去。
2012年,為跑一個菇沼肥項目,吳樹蘭在北京順義一個賓館門口等了11個小時,不敢喝水、不敢去廁所,怕一離開就錯過見專家的機會。吳樹蘭的真心打動了專家,項目順利通過,拿到了310萬元的資金。這也是國家發改委第一次把一個項目立在村里。
西王樓村位于三縣交界處的山區,46個自然村分散在20平方公里的溝溝坎坎里。吳樹蘭初駐村時,竹溝鎮政府考慮到她的身體原因,在鎮上為她準備了宿舍,但她卻執意住進村民家里。她說:“駐村干部不住村,咋叫駐村干部?”
吳樹蘭每天早晨四點多起床,挨村挨戶走訪。她用一個月把全村46個自然村走訪完,累得膝蓋酸疼,幾乎不能站立。
無論是尚城村、大吳莊村,還是西王樓村,很少人稱呼吳樹蘭為“書記”。長輩稱她“閨女”,同輩叫她“大姐”,年輕人喊她“姑姑”,孩子們呼她“奶奶”。在村民的心里,她不是什么省城來的大干部,而是一個普通老百姓。
民聲民情掛心上 精準扶貧蹚路子
“一門心思為貧困村著想,為老百姓辦事,心無旁騖,路子自然就越走越寬。”這是吳樹蘭總結的駐村扶貧“秘笈”。
大吳莊村是典型的平原貧困村,吳樹蘭確定了走“秸稈養牛,牛糞種植有機蔬菜”循環農業的發展思路,實現了三年時間人均年收入翻一番的目標。
西王樓村是典型的山區貧困村,群眾居住分散,存在著出行難、吃水難、上學難、致富難等一系列問題。
吳樹蘭經過調研,很快為西王樓村開出了治窮“藥方”:“靠山吃山,以資源優勢換發展空間。”她和村“兩委”班子一起,從完善村里的基礎設施做起,多次上縣進市跑省城爭取資金,新建了5個攔河壩、3個漫水橋、2個蓄水池、2眼深井,不但解決了農民吃水難的問題,還擴大了旱澇保收田。同時,整理路基15公里,新修道路4.6公里,解決了7個自然村的群眾出行難問題。
產業發展方面,發展夏枯草種植面積1600多畝,山羊養殖已發展到10萬只的規模,村民制作的小提琴銷往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打通了28公里的旅游環線,旅游基礎已初步顯現。
“項目到人、資金到人、幫扶到戶,每一個貧困戶都有鄉級以上干部幫扶,大部分有了致富項目。村里還成立了扶貧互助合作社、養老互助合作社。”精準扶貧,西王樓村蹚出了自己的路子。
經過兩年的努力,西王樓村脫貧攻堅打了翻身仗,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5100元增長到2015年的6900元。
目前,全村243戶貧困戶只有19戶尚未脫貧。
千辛萬苦不言悔 唱響黨員先鋒歌
“站著像一道墻,為群眾遮風擋雨;蹲下像一頭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這是吳樹蘭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全村黨員干部的要求。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村黨支部為黨員制作了黨員門牌,每個黨員都佩戴黨徽,接受群眾監督,同時要求每名黨員干部不僅自己要有致富項目,還要分片包干,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難題。
村里發展經濟,村干部和群眾一起干。從內蒙古買羊、到廣東賣羊,賣大蒜、收購夏枯草等,大家的干勁越來越大了,魄力也越來越足。
村里修路,沿路幾個村民組的黨員干部帶頭出義務工,拆遷戶主動拆遷,大伙兒一起劈山挖土夯實路基,原計劃一個半月的工期,十幾天就完成了。
兩年來,西王樓村數十人向村黨支部提交入黨申請書,兩名入黨積極分子發展成為預備黨員,并培養了34名入黨積極分子。2015年,吳樹蘭被評為CCTV2015年度三農人物。
由于勞累過度、生活無規律,吳樹蘭患上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今年4月的一天,她在工作時突發心梗。當地醫院檢查,堵塞面積達95%,情況十分危急。她被轉到北京一家醫院接受了心臟搭橋手術。手術后剛能說話,她就不斷地給村黨支部書記曹川林等打電話安排工作。大家聽到她虛弱的聲音,心疼得直落淚,忍不住“批評”她:養病要緊!她卻說:“駐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我急啊!”
“下鄉駐村五年多,酸辣苦甜都是歌。千辛萬苦不言悔,唱響黨員先鋒歌。” 這是吳樹蘭對自己駐村經歷的簡單概括,寥寥數語,卻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