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2日07: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解決抗癌藥“降稅不降價”
我國醞釀抗癌藥省級專項集中采購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我國醞釀將以省為單位,開展抗癌藥專項集中采購。意在通過集中帶量采購,優化臨床用藥結構,在國家對抗癌藥降稅的基礎上,實現抗癌藥終端銷售價格明顯下降。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日前國家醫保局在上海召開了藥品集中采購工作座談會,其中一項會議內容就是要求各地對下一步醫保目錄內抗癌藥省級專項采購給出建議。
“實施以抗癌藥為重點的重大疾病藥品專項集中采購,是通過集中帶量采購,優化臨床用藥結構,降低用藥成本,在降稅基礎上進一步實現降價效應,滿足群眾用藥需求。”上述人士表示。
據了解,抗癌藥專項集中采購的范圍基本覆蓋降稅范圍內的抗癌藥。此外,各地可以根據藥品使用量、使用金額和臨床需要等因素,適當擴大范圍。
“‘降稅不降價’現象將終結。”有業內人士表示,此前公布的降稅名單內的產品都將成為專項集中采購的品種,意味著除了此前通過藥價談判的品種,剩余品種將會是此次談判重點。
國家醫保局相關人士此前透露,國家醫保局將開展準入談判,與企業協商確定合理的價格后將更多的抗癌藥品納入目錄范圍。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在4月28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5月1日正式實施進口藥品零關稅后,我國將啟動抗癌藥品國家集中采購、醫保準入談判:對已納入基本醫保藥品目錄的抗癌藥品,3家以上企業生產的品種擬開展專項集中招標;生產企業不滿3家的品種通過談判、撮合等多種方式,鼓勵形成全國統一的采購價格;對尚未納入醫保報銷的抗癌藥品,組織專家評審并開展準入談判,將符合條件的藥品納入醫保藥品目錄范圍。
對此,有消息稱,多家跨國制藥公司已于日前接到了與相關部門就價格問題進行商談的邀請。業內人士坦言,這將是一場緊張激烈的談判。
北京大學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加強集采力度,藥品降價又進了一步。她指出,應對藥品市場有正確的認識,藥品市場并不是單純通過競爭便可降低價格,簡單以一個醫院的需要去談判,必然難以對藥品生產方形成壓力,只有充分利用中國大市場的優勢,以量換價,才能真正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資料顯示,按銷售額衡量,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是癌癥治療藥物的一個關鍵增長市場。具體來看,IMS發布的《2017年全球腫瘤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在腫瘤治療產品和維持療法上的費用支出占全球藥品銷售規模的10.3%,五年年均增長接近9%。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抗腫瘤藥物的銷售規模保持了年均20%左右的增速,2017年約為1410億元,預計接下來會有明顯的“以價換量”效應,但增速仍將保持15%至17%之間。
事實上,國家談判已帶來部分藥價的實質性下降。2016年以來,國家相關部門針對部分專利、獨家藥品,分別組織開展了國家藥品價格談判試點和國家醫保目錄談判,第一、二批談判目錄共有39個談判品種平均降價50%以上,并已全部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截至目前,與2016年平均零售價相比,談判藥品的平均降幅達到44%,最高的達到70%,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后的支付標準低于周邊國際市場價格。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抗癌藥品采購,有可能將通過質量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與原研藥列入同一競價分組,按相同規則招標采購。
“我們鼓勵醫療機構和人員使用價格降幅較大的藥品。而對于無正當理由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拒不落實降價的廠商和藥品,則進一步嚴格臨床使用范圍,引導并鼓勵使用替代藥品和療法。”上述人士說。
李玲表示,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醫藥市場最大的國家,政府應該以強硬態度出重拳,進一步促使藥企主動降價。“小打小鬧難以觸動壟斷者的神經,自然價格談判力度也難達效果。有懲有獎,誰降價、誰獲益也將給藥企降價帶來一定的動力。”
但李玲也指出,因為藥品保障制度是制度安排,降藥價不僅需要在藥品的招標采購上下功夫,還應進一步加大對相關產業的扶持力度,鼓勵國產原研藥和仿制藥。
記者 梁倩 陳弘毅 北京 福州報道
記者從國家醫療保障局了解到,隨著抗癌藥新規逐步落地,各有關部門正積極落實抗癌藥降稅的后續措施,督促推動抗癌藥加快降價,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2017年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赫賽汀、美羅華、萬珂等15個療效確切但價格較為昂貴癌癥治療藥品被納入醫保目錄。
5月起,這些新規將影響你我生活
我國將對進口抗癌藥品實行零關稅的消息剛剛傳出的時候,一些相關醫藥股票應聲下跌,市場投資者紛紛擔心,降價的進口抗癌藥會奪去國產藥的飯碗。下月起,該政策將正式實施,業內人士對此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今年5月1日起,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堿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至零,使中國實際進口的全部抗癌藥實現零關稅。
癌癥免疫治療可以促進身體正常免疫系統的各個方面,幫助對抗腫瘤。目前,癌癥免疫治療已經稱為了醫學研究和臨床應用領域的排頭兵,目前已經有幾種類型的癌癥免疫治療開始了臨床試驗。
為了提高“信譽”,宗曉波還為下家配好了藥品使用說明、空膠囊、配藥用的輔料等等。2015年11月26日,葉保成在鄭州落網;2015年12月26日,宗曉波在云南昆明被抓獲;2016 年1月20日,李素義在其工作的藥品公司被警方緝拿歸案。
從易瑞沙到多吉美,從格列衛到特羅凱……近年來,一些聲稱海外代購、價格低廉的“抗癌藥”進入一些疑難雜癥、危重病人的用藥目錄中。”
近年來,一些聲稱海外代購、價格低廉的“抗癌藥”進入一些疑難雜癥、危重病人的用藥目錄中。”
一時間,這種叫做“放線菌素D”的化療藥物成為熱門話題。由于缺貨急用,全國多個城市的患者、醫生在微博微信上為此發布緊急尋藥信息。近年來,廉價藥頻頻出現斷貨,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又有什么可行的解決辦法?
放線菌素D是一種比較小眾的腫瘤化療藥物。
“其實,到2013年4月1日,格列衛在中國的專利期已滿。來自香港的莊一強博士擁有一大堆頭銜: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香港醫務行政學院理事、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客座教授;其教育背景涉及內地、香港、美國、歐洲。莊一強:中國政府從國家層面確實鮮有和國外藥企交涉“強仿”,據我所知至今尚未有先例。
檢察機關撤回了對陸勇的起訴,法院也對“撤回起訴”做出裁定。
今天,記者獲悉,印度抗癌藥“代購第一人”陸勇已獲釋。2004年6月,陸勇偶然了解到印度也生產類似“格列衛”抗癌藥,藥效幾乎相同,但一盒僅售4000元。
對于網上聲稱代購外國抗癌藥等處方藥的,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提醒,這種采購渠道十分可疑,藥品真假和質量毫無保證。根據地方藥監部門既往查辦案件取得的經驗,網上代購境外抗癌藥約有75%被證實是假冒藥品。
香港龍城大藥房簡直成了到港大陸游客的“朝圣地”,出售的產品從藥品到染眉毛(和睫毛)的膏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