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3日15:24 來源:澎湃新聞
7月上旬,各小學將陸續發出新生入學錄取通知書——又一批小豆包們走出幼兒園,邁進人生新的階段。
然而,事實上,不少孩子早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已經離開了幼兒園,為上小學開始了漫長的準備期,有的幼兒園大班甚至出現“空巢”現象。中國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與小學知識和課程的銜接只是表面銜接,深層次銜接的依據應該是孩子的發展規律;過早接觸知識,并不一定利于孩子成長。
現象
“我們班上八成孩子去了學前班”
上個月,本市各小學舉行了小學現場登記,“學前班”成了家長們聚在一起討論的主題。“我孫子大班就出來上課,上了快一年了,現在已經學會了100以內加減法,每天能用拼音寫日記。”一位奶奶驕傲地向身邊家長傳授著經驗。也有家長有些苦惱,“我兒子也上了學前班,但是現在對數學有點兒厭學;聽說要上小學了,心里排斥得不行。”
記者了解到,像這樣大班出來上課的情況并不少見,“我們班上得有八成孩子沒上大班,去上了學前班。”小文媽媽粗略算了算。
“感覺幼兒園大半個班都報了幼小銜接班”,受到身邊大環境的驅使,在向身邊很多“過來人”咨詢之后,小樂媽媽也為孩子報了班,“大部分人選擇了暑期銜接班,也有上大班時就退園去上全天銜接班的,我們這個班算比較少的,大概走了五六個。”
小蕊媽媽同樣也為孩子選擇了暑期銜接班,她一直擔心自己給孩子報晚了,班上過半的孩子已經在大班陸陸續續退園,“我們這是最短的了,只有7周。”她給孩子選擇的銜接班上,拼音和數學也是標配學科。
心態
家長擔心“上學跟不上進度”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一張白紙”進了小學之后會跟不上進度。“提前學一學,哪怕只是自己教一教,不能完全一張白紙地去上學”成為不少家長的共識。某小學入學登記現場,家長們在聊天時也表達出了類似的擔憂:“學校進度快著呢”“聽說還有孩子因為跟不上進度轉學的”。有家長向記者“抱怨”幼兒園只帶孩子“玩”,雖然也會教一部分簡單的知識,但是只教不練,“學了跟沒學差不多。”
老師希望“上學前別學太多”
記者注意到,拼音、英語、數學是不少銜接班的必學內容。比如,某機構幼小銜接班數學啟蒙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學習100以內單雙數、相鄰數;50以內加法、減法,50以內進位加法、退位減法;各種類型應用題;平面圖形及立體圖形的認知;學習時間、空間方位、認識貨幣等。這已經是小學一年級數學知識。不少老師坦言,他們其實并不太希望孩子在上學前學得太多,有老師表示,“提前學過之后,上課時孩子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對于養成孩子的學習習慣不是一件好事情。”
專家分析“從眾心理在作怪”
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觀察,不少家長報班時有一定的從眾心理。他曾接觸過一位爸爸,本來是堅定的“不報班”派;但是當班上30多個孩子中的二十六七個都上了學前班之后,他沒法不動搖,擔心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落后了。
理論
雙生子爬梯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到了54周的時候,一個孩子練了7周,另一個孩子只練了2周。那么,這兩個小孩哪個爬樓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只練了兩周的孩子爬樓梯的速度更快。“那些培訓機構所謂孩子經過培訓之后,與沒有經過培訓的孩子相比,注意力更加集中,記憶力也增強了。這樣的比較對孩子成長發展是沒有價值的,因為有些能力是孩子到了一定的時間段之后可以自然發展的。”儲朝暉說。
三年級現象
“三年級現象”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什么是“三年級現象”呢?儲朝暉解釋說,在幼兒園階段學了一些知識、進小學時測試分數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級成績開始下滑;而另外一部分在幼兒園游戲玩得很充分、各方面個性能力發展很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開始超過一年級時考試比他考得好的這些孩子。
不學行不行?建議
差異化入學政策須改變
在儲朝暉看來,差異化的入學政策是造成學前班熱度不減的根源。比如,目前有的學校在幼升小時還對孩子進行測試,孩子在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英語口語等方面滿足一定條件后才有機會被錄取,這就給了家長們報班的動力。記者注意到,不少幼小銜接的培訓機構,確實打著“升學”旗號。比如,某機構的幼小銜接課程就打出了“名校直通車”的招牌,聲稱擁有“知名民辦小學過往6年幼升小真題大數據”,有針對性地挑選“考點主題”放入學習課程中;課程包含的模擬面試圍繞近年來的幼升小真題,讓孩子掌握面試技巧。
儲朝暉介紹,還有一種是入學之后的測試,雖然這個測試成績對于老師教學、學校管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依然給了家長和孩子很大的壓力,“測試時同樣的題目,你的孩子會我的孩子不會,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
家長應該把眼光放長遠
儲朝暉表示,在孩子成長發展方面,家長要把眼光放長遠。總的來看,幼兒階段學習知識的孩子,其發展落后于在幼兒園期間充分游戲的孩子,“游戲玩得很充分,孩子的一些天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充分的發展;然后進入到小學,他的學習活力、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學習習慣這些方面相對來講比較良好。”
儲朝暉建議,作為家長,在幼兒階段,就要給孩子一些自我管理的空間和機會,培養孩子做事的方法和能力,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和過渡。
小學也要向下做好銜接
儲朝暉認為,知識上的幼小銜接只是表面;深層次的對接是要遵從幼兒這個年齡段的成長,弄清楚它的特點和規律,然后再進行銜接。這樣一來,銜接的依據就不再是教材和課本的要求,而是孩子的發展狀況和成長發展規律。
不過,儲朝暉也坦言,不報學前班的家長和孩子,在最初階段自信心確實有可能受到打擊。那么,該如何緩解家長的這種焦慮呢?儲朝暉認為,在這一點上,小學方面也應該有所動作,“至少在初低年級階段,在教學和管理評價上應該淡化考試分數。”儲朝暉認為,在小學階段,一定要留出40%的空間,是讓孩子自己去“玩”的,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否則的話,孩子很可能會發展為“被動型”人格。“我覺得,一定要從一個長遠的眼光來考慮,小學、家庭、幼兒園都要改變觀念,最重要的看幼兒是不是得到充分的成長發展,這是衡量的最重要的標準,而不是簡單的看他知識學得怎么樣。”
市場自治有邊界,教育秩序講法治,輿論上的“不可取”遠不如法律上的“不可為”更有力。既然說服教育被實踐多年證偽,既然學前教育亂象遷延不決,不如細致調研、審慎立法,依法取締那些“小學化”的“銜接班”。
一位公辦小學的校長透露:“每年都有哭著不讓媽媽走、不肯進校的孩子,今年我碰到兩個,一個女生一個男生。杭州娃哈哈小學、杭師大附小、勝利實驗學校等多所學校,開學第一周壓根沒上課,全拿來做幼小銜接了。
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不能很好的銜接,是眾多家長所關心的問題。
對待這個過渡環節,成人社會是采取連貫、漸進的態度,還是斷裂、速成的態度,塑造著幼兒園和小學低學段兩個階段的教育,對每個人起始階段的素質結構和后續持續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為了讓大班幼兒和家長能順利的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心理和生理上做好充分的準備,9月22日下午,二七區藝術小學郭挺圓老師應邀到兩岸禾田幼兒園,為家長朋友們帶來一場以“陪孩子共同成長”為主題的幼小銜接講座。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是很多家長的愿望。除了這些文化課的教育,韓國幼兒園還主要教孩子們一些帶有韓國特色的行為習慣和做人禮節。
奧數班是典型的超前補課,所教內容基本上都超越了與學生年齡相對應的知識范圍。除奧數外,就是普通的語文、數學、外語等科目,也存在超前補課的現象:讓幼兒園孩子學小學課程內容,讓小學生學初中的課程內容。
作為家長,應該幫孩子調整作息時間、學習和生活習慣,要創造環境讓孩子認識到...
自浙江省寧波市、江山市和杭州市拱墅區等地實施早上推遲上學改革以來,浙江省教育廳率全國之先,于近日出臺了《關于在小學施行早上推遲上學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
6月20日,開封市西小閣幼兒園開展了“走進小學,感悟成長”的幼小銜接主題活動。
鄭州高新區教育局于11月5日特邀心理學專家、中國心理學會會員,著名作家葉壯老師做《做有準備的父母——邁好幼小銜接的關鍵一步》專題講座。
成功的幼小銜接有利于兒童盡快適應小學生活,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國內的相關研究表明,目前我國普遍存在的幼小銜接問題表現為兩種極端傾向:一是入學兒童在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方面準備不足;二是對學齡前兒童進行過早的學力、智力開發。
當上小學的話題列入到家庭的議事日程上來的時候,如何解決孩子自身的幼小銜接問題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大事。往期回顧NO.1 上小學后不能睡午覺 * 上小學后的“午睡”煩惱 ”其實父母只要注意提前給寶貝調整作息時間,利用這個暑假讓寶貝遵循小學的作息時間等方法,相信寶貝一定會盡快適應小學生活的。
下午3點半左右,廣州市天河區體育東路附近的一家幼兒園馬上就要放學了,劉女士一邊等候一邊和其他家長交流“幼升小”的信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地方政府教育部門不能滿足于公辦學校就近免試入學,對民辦學校擇校熱卻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