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03日09:40 來源:北青網-北京青年報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該案暴露出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管理存在諸多缺陷 供圖/東方IC
本報訊 一起橫跨豫陜兩省涉及19家銀行190億元貸款的假黃金騙貸大案被銀監會曝光。昨天,銀監會披露,經過立案、調查、審理、審議、告知、陳述申辯意見復核等一系列法定程序,陜西、河南銀監局依法查處了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質押貸款案件,對兩地涉及該案的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罰款5250萬元,并處罰104名責任人。
假黃金騙貸案涉及19家銀行
2016年5月,陜西潼關縣聯社發生一起2000萬元質押貸款案件。結合案件情況,陜西、河南銀監局迅速組織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全面排查,發現多名外部不法人員橫跨陜西、河南兩省,以純度不足的非標準黃金做質押物,騙取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190億元貸款。目前,公安機關已抓獲35名外部涉案人員。案發后,陜西、河南銀監局積極指導督促相關機構多措并舉化解風險,并啟動了立案調查和行政處罰工作。
據媒體此前報道,2016年5月初,潼關信合因一筆約2000萬元的黃金質押貸款逾期而聯系借款人張某,但張某一直未接電話。隨后,潼關信合工作人員將張某堵在辦公室,他借打電話機會逃脫,從此杳無音信。因為催款無果,潼關信合決定處置質押黃金,結果在處置過程中發現黃金摻假。一起橫跨豫陜兩省的假黃金騙貸案浮出水面。
“金磚”外金內鎢
隨著陜西金融機構隨后的自身盤查以及公安機關的偵查,潼關信合發現更多的質押用的是假黃金,隨后西安市長安信合也發現了質押用假黃金。
據悉,這些被抵押給金融機構的假黃金,鎢的含量占62%左右,黃金約占38%。金磚外表是標準金,里面則裹包著鎢塊。不法分子選擇鎢來造假,主要是因為鎢的密度與黃金接近,鎢的密度為19.25克/立方厘米,黃金密度19.3克/立方厘米,兩者僅相差0.05克/立方厘米,普通儀器很難測出如此細微的差別。因此,這種以鎢塊為“核心”的假金磚,如不用熔煉和打鉆的檢測方法很難查出破綻。此外,鎢與黃金之間熔點差距很大。黃金的熔點是1064 ,而鎢的熔點高達3410,不法分子從銀行收回假金磚后,只要溫度達到黃金熔點,很容易將兩者分離。
據報道,制假團伙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從材料選購、加工、運輸,以及辦理質押貸款業務,都有專人負責,且核心團隊成員均已離異。在黃金價格上漲的最初幾年,他們憑借“炒金模式”和利用假黃金質押貸款投資的方式賺取上億元,再次入場后,因金價持續走低難以抽身,只能用假黃金持續從多家銀行質押騙貸,用于還清利息,最后難以為繼,徹底崩盤。
19家銀行業機構被罰5250萬元
據悉,陜西銀監局對涉及該案的18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罰款合計5000萬元,其中對陜西省聯社及潼關縣聯社等11家縣級農信社聯社罰款3600萬元,對郵儲銀行陜西省分行及其渭南市分行、潼關縣支行罰款1000萬元,對工商銀行陜西省分行及其渭南分行、潼關縣支行罰款400萬元。對上述機構的95名責任人予以處罰,其中取消8人1年至終身高管任職資格,對87人分別給予警告。同時,責令相關機構按照黨紀、政紀和內部規章,對262名責任人給予紀律處分和經濟處罰。此外,陜西銀監局對內部監管履職不力人員進行了執紀問責。
河南銀監局對涉及該案的工商銀行河南三門峽靈寶支行處以罰款250萬元,對該支行及工商銀行三門峽分行9名相關責任人予以處罰,其中取消5人3至8年高管任職資格,對4名高管分別給予警告。同時,責令工商銀行對省、市、縣三級分支機構48名責任人給予了紀律處分和經濟處罰。
銀監會痛批貸款“三查”形同虛設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該案暴露出上述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管理存在諸多缺陷。
首先是貸款“三查”形同虛設。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貸前調查不盡職、貸款審查不嚴格、貸后管理缺位,部分基層機構在業務辦理過程中有章不循、違規操作,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其次是押品管理嚴重失效。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貸款質押物的檢測及價值評估存在重大紕漏,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第三是業務開展盲目激進。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過度追求業務發展規模和速度,不了解自己的客戶,不能穿透業務風險,部分機構違規開展業務審批,重要崗位未形成有效制約,內控審計作用缺失。
該負責人表示,銀監會將繼續堅持依法監管、嚴格監管、公正監管、廉潔監管,堅決剎住亂象,堅決治愈沉疴,著力防范化解銀行業風險,引導銀行業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
兩個月里披露4起惡性大案
自2017年12月8日以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加上昨天這起假黃金騙貸案,銀監會已經對外披露4起涉案金額巨大、涉及銀行眾多的惡性大案。
銀監會2017年12月8日公布了“僑興債”事件處理結果,廣發銀行被罰沒7.22億元,這也是銀監會成立以來單家罰款金額最高的案件。銀監會將其定性為“一起銀行內部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相互勾結、跨機構跨行業跨市場的重大案件,涉案金額巨大,牽涉機構眾多,情節嚴重,性質惡劣,社會影響極壞,為近幾年罕見。”
“僑興債”融資鏈條過長,涉及地方交易所、互聯網平臺、銀行、保險等多種機構,在交易結構上層層嵌套。12月29日,銀監會又公布了進一步懲罰決定,對涉及“僑興債案”的郵儲銀行、恒豐銀行等13家出資機構作出行政處罰,罰沒金額合計13.41億元人民幣。
今年1月19日,長期有著“不良貸款零記錄”的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收到一張高達4.62億的天價罰單,金融圈再次震驚。
銀監會在官網通報稱,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為掩蓋不良貸款,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銀監會認為“這是一起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主導的有組織的造假案件,涉案金額巨大,手段隱蔽,性質惡劣,教訓深刻。”
8天之后的1月27日,中國銀監會通過官網再次公布一起極為惡劣的“違規票據案”——涉案票據票面金額79億元,非法套取挪用理財資金30億元。這次的主角是“郵儲銀行甘肅武威文昌路支行”。郵儲銀行甘肅省分行在檢查中發現,吉林蛟河農商行購買該支行理財的資金被挪用。銀監會最終對涉及該案的1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罰沒2.95億元。銀監會認為“這是一起銀行內部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內外勾結、私刻公章、偽造證照合同、違法違規辦理同業理財和票據貼現業務、非法套取和挪用資金的重大案件,牽涉機構眾多,情節十分惡劣,嚴重破壞了市場秩序。”
據統計,2018年1月銀監系統罰沒金額超過8.98億元。相比之下,去年全年各級銀監部門罰沒金額近30億元。也就是說,僅新年第一月,各地銀監局罰沒的資金就是去年全年的近三分之一。
有關人士表示,監管部門對于銀行業亂象將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尤其是對于大案要案將堅持依法、頂格處罰,不設上限。
截至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稿時,2018年1月銀監系統已開出497張罰單,罰沒金額超過8.98億元。
銀監會日前召開的2018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提出,我國銀行業風險總體可控,但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面臨若干重大挑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提供市場化專業化金融支持。
銀監會日前召開的2018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提出,我國銀行業風險總體可控,但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面臨若干重大挑戰。
罰單的遞出方,沒啥稀奇,是銀監會,但是接收方就比較有意思了,是長期有著“零不良貸款記錄”的明星企業——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經銀監會查實,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為掩蓋不良貸款,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
1月24日,銀監會官網發布文件稱,銀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郭樹清于23日主持召開黨委會議,會議強調,對于違法違規行為,要理直氣壯強監管。
1月14日,銀監會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銀監發〔2018〕4號,以下簡稱通知),對2018年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提出具體的、操作性的工作要求。銀監會明確列舉的2018年重點整治內容中,基本涵蓋了銀行業市場亂象和存在問題的主要類別,同時單獨列舉了監管履職方面的負面清單。
2018年伊始,金融監管部門就接連放出“強監管”猛料:銀監會13日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下稱《通知》)中,違反宏觀調控政策、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產品風險等被列為2018年整治的重中之重。
銀監會發布通知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專家稱,今年可能有小銀行處于破產邊緣 開年不到半個月,銀監會發出第三道監管文件。1月5日,銀監會發布實施2018年第1號令《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了主要股東的范圍、責任和監管,加大了監管部門對于違規股東的懲戒力度。
2018年伊始的第一個周末,銀監會便連發三文,市場將其解讀為強監管的信號將會在新年得到延續。這三份政策文件分別為《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矛頭指向銀行股東亂象、影子銀行亂象等行為,亦是契合穿透性監管思路的體現。
監管層防范金融風險,彌補監管短板呈加碼態勢。銀監會6日下發了《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下稱《委托貸款辦法》),這是繼5日連續發布關于《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之后,再次強化對金融風險的管理。
記者從中國銀監會獲悉:為規范商業銀行委托貸款業務,加強風險防范,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銀監會制定了《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于近日正式發布。
備受市場關注的社會資本“舉牌”或違反規定未經批準持有銀行股權、違規使用非自有資金入股、代持股份、違規開展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以及濫用股東權利損害銀行利益等現象,今后將有明確的監管措施。
銀監會近日發布對“廣發銀行違規擔保案件”中涉案出資機構處罰結果,13家出資機構被合計罰沒13.41億元。
銀行與信托公司合作業務監管“繩索”再次被勒緊。銀監會近日發布《關于規范銀信類業務的通知》(簡稱《通知》),要求銀行不得利用信托通道規避監管或實現資產虛假出表、對信托公司實施名單制管理等。
8月18日,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局長肖遠企在“銀監會近期監管工作通報”通氣會上表示,通過治理銀行業亂象,銀行業資金“脫實向虛”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同業業務自2010年以來出現首次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