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09:17 來源:央視網
12月6日,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征求對經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習近平主持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12月6日,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征求對經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習近平主持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央視網消息: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藍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復雜局勢,科學判斷,正確決策,真抓實干,引領我國經濟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隨著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中國經濟正在開啟新的時代。
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從2011年的44.4%快速上升至2017年前三季度的52.9%;超過三分之二的經濟增長來自消費,而不是投資和出口;與此同時,制造業技術升級、產業結構高端化的發展特征愈加明顯。
中國經濟在變,對于這個重大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任務,“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圍繞著質量變革,中國正在展開一場從理念、目標、制度到具體領域工作細節的全方位變革。圍繞著效率變革,改革將著力破除制約效率提升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打破行政性壟斷、推動要素價格的市場化,加快實體經濟、金融、對外開放等領域的效率提升。圍繞著動力變革,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就在不久前,國家批準建立6大國家研究中心,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創新能力。
中國經濟正在發生的重大變化,也讓國際機構的觀察研究視角有了新的調整。對于即將到來的2018年,渣打銀行表示,預計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效率和質量將得到更好地提升;高盛最新發布的報告認為,新興工業、互聯網、新消費和健康產業是中國帶給世界的新機會;而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中國經濟展望》中,則把中國經濟關鍵詞重新定義為“高質量”。
優化供給 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如今,圍繞著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中國正在通過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等舉措,全力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成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發力點。
補上短板,中國制造正在不斷創造著新紀錄。中國已成為世界信息領域發展的重要貢獻者。國產C919大型飛機首飛成功,12月17日,第二架飛機也完成首次飛行,中國高端制造的行業名單里,又加入了大飛機這張“新名片”。
為進一步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國家明確要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創新開啟中國經濟新未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面向未來,我國正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進創新,加強前沿科技布局,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創新,正在開啟中國經濟永續發展的新未來。
大科學裝置推動前沿基礎研究不斷突破,為創新驅動帶來了源頭活水。目前我國已經在核物理、未來網絡、空間和天文等多個領域建成了50個重大科學裝置,在大科學裝置聚集的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和安徽合肥,國家建立三個綜合性科學中心,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礎研究,孵化戰略新興產業。
基礎科學研究的短板正在補上來,如何進一步強化創新第一動力的作用?十九大報告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構建現代經濟體系中重要內容,并用“戰略支撐”四個字,強化了創新的重要地位。
創新的引擎,正在被改革點燃。169項全面創新改革舉措在全國八個試驗區域全部啟動。2016年,我國企業科研經費投入占全社會投入的近五分之四。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達到2萬多家。
目前,在數字科技的人工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北京中關村成為繼美國硅谷之后,全球第二大吸引全球風險投資的區域,人工智能產業與硅谷齊頭并進。
在剛剛落幕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布了18項世界最頂尖互聯網科技成果,中國團隊研發的占六成以上。創新對國家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支撐作用正在逐步顯現,也在為中國經濟開啟嶄新的未來。
中國鄉村走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億萬農民幸福感。破解“三農”問題,進入了鄉村振興戰略引領的新時代。
不久前,農業部正式對外宣布:我國有七個省份已基本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頒證,九個省份正在收尾。拿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不少農民放心把土地流轉給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新產業。
中國要強、農村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要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要富。十八大以來,國家做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的土地制度安排,從土地確權整省試點推進,到“三權分置”將承包權和經營權拆分開,讓農村土地迸發出新活力。農業部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已有80%的承包地完成確權,35%的承包地進行了流轉。
在激發土地新活力的同時,針對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落后的問題,2013年以來,國家僅在農林水方面的支出就達到8萬多億元,農村社區通路、通電、通電話接近全覆蓋,“一站式”“一體化”互聯網服務迅速向基層延伸,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在增強,農業發展方式也在轉變。最新數據表明,全國農藥化肥用量已經連續三年負增長;今年1200萬畝土地輪作休耕。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農業生產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
補短板,強弱項,黨的十九大報告,又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圍繞著鄉村振興,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快馬加鞭,十九大后首次中央深改小組會議上,有關三農的議題占了將近三分之一。開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范圍也將拓展。《農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也已完成向社會公開草案征求意見。
如今的中國農村正在主動發力、迎頭趕上,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家園。
黨的十九大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決策部署,讓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緊扣新時代要求推動改革發展”,把握好“開局之年”、“關鍵一年”的2018,實干苦干,走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走進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
“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
習近平俯下身子細致察看一頁頁泛黃的日記原件,仔細了解王杰生前學習理論情況。習近平詳細了解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事跡,動情地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膽魄的生動寫照,要成為革命軍人的座右銘。
13日下午4時30分許,駐江蘇省徐州市的王杰生前所在連迎來一個歷史性時刻——習主席親臨連隊視察,看望慰問官兵。
國家主席習近平15日下午在中南海瀛臺會見了來京述職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聽取了她對香港當前形勢和特別行政區政府工作情況的匯報。希望行政長官帶領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廣泛團結社會各界人士,抓住機遇,共謀發展,與祖國人民共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
國家主席習近平15日下午在中南海瀛臺會見了來京述職的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聽取了他對澳門當前形勢和特別行政區政府工作情況的匯報。中央將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支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行政長官依法施政、積極作為,支持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題:學習踐行“兩不怕”精神 爭做新時代王杰式好戰士——習近平主席視察王杰生前所在連側記 連隊門前廣場上,矗立著王杰半身銅像,毛澤東主席題寫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八個紅色大字熠熠生輝。
習近平主席夫人彭麗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楊潔篪,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萬鄂湘、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慶黎等參加。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3日到第71集團軍視察。
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徐州鳳凰山東麓,瞻仰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向淮海戰役烈士敬獻花籃,并三鞠躬。習近平仔細觀看,深有感觸地說,革命勝利來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一大批將帥之才和戰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獻。
【學習進行時】12月12日,習近平在江蘇考察,這是十九大勝利召開后習近平首次調研。得知該產品完全由徐工集團自主研發、擁有30多項專利、打入多個發達國家市場時,習近平表示肯定,鼓勵企業不斷創新。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12日,習近平從北京到達徐州后,首先考察了徐工集團重型機械有限公司。離開徐工集團,習近平乘車前往徐州市賈汪區潘安采煤塌陷區整治工程神農碼頭考察。
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默哀畢,軍樂團演奏《國家公祭獻曲》,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禮兵抬著8個花圈,緩步走上公祭臺,將花圈敬獻于“災難墻”前。
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指出,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
會議指出,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