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20:21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京12月13日電(記者霍小光、張曉松、蔡玉高)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出席儀式并講話。
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紀念館集會廣場莊嚴肅穆,現場國旗下半旗。廣場西側巨大的“災難墻”上,灰黑的底色映襯著“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14個白色大字。約1萬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靜靜肅立。
9時58分,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儀式現場,站在各界代表方陣前。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18名禮兵肩槍齊步行進至公祭臺兩側佇立。
10時整,公祭儀式開始。軍樂團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嘹亮的歌聲響徹云霄。國歌唱畢,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同一時間,公祭現場和南京全城拉響防空警報,汽車、火車、輪船汽笛齊鳴,行人就地默哀。
默哀畢,軍樂團演奏《國家公祭獻曲》,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禮兵抬著8個花圈,緩步走上公祭臺,將花圈敬獻于“災難墻”前。80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
之后,俞正聲發表講話。他表示,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為的是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緬懷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所有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緬懷同中國人民攜手抗擊日本侵略者獻出生命的國際戰士和國際友人,宣示中國人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莊嚴表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俞正聲指出,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巨大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傷害。中日兩國要從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出發,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
俞正聲強調,和平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需要大家一起坦誠面對歷史。為了和平,世界各國人民要同心協力,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共同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俞正聲指出,今天,中國人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新的征程上,中國人民將自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全面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創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中國人民愿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俞正聲講話后,6名南京市各界代表3次撞響“和平大鐘”。隨著深沉悠遠的鐘聲,3000只和平鴿凌空飛翔,寓意著對30萬死難者的深深追思和圓夢中華的雄心壯志。
公祭儀式結束后,習近平走進紀念館展廳,參觀了《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參觀結束時,習近平在簽字簿上莊重簽名。
隨后,習近平親切會見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代表和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親屬代表。
丁薛祥、劉鶴、劉延東、許其亮、吉炳軒一同參加上述活動。
黃坤明主持公祭儀式。
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老戰士和老同志代表,中央黨政軍群有關部門和東部戰區、江蘇省、南京市負責同志,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港澳臺同胞代表,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親屬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和遭受過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亞洲國家駐華使節代表,以色列等國家駐華使節代表,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及遇難同胞親屬代表,江蘇省各界群眾代表等參加公祭儀式。
80年前的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南京,對我同胞實施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留下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指出,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
會議指出,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中共中央12月6日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今年經濟形勢和明年經濟工作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的意見和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發表關于人權的重要論述,深刻闡述和回答了進一步推動人權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描繪出未來人權事業發展的美好藍圖。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同本國實際相結合,堅持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
“主題”明確了目標和任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12月7日,首屆“南南人權論壇”在京開幕。中國人民愿與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同心協力,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國家主席習近平7日在人民大會堂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馬爾代夫總統亞明舉行會談。習近平主席夫人彭麗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楊潔篪,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向巴平措,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正偉等參加。
“中國-瑞士旅游年”12月7日在瑞士洛桑閉幕。希望雙方以“中國-瑞士旅游年”的成功舉辦為新的起點,加強人員往來,增進務實合作,為中瑞關系發展不斷夯實民意基礎。
國家主席習近平5日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中加政治制度不同,但雙方完全可以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加強合作,擴大交流,給兩國人民帶來更大利益。
12月4日,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迎來了“熱火朝天”一天:10多場分論壇和多場新聞發布會次第登場。許多與會嘉賓都清晰記得,這是習近平主席第3次在世界互聯網大會提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初冬時節,水鄉烏鎮,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如期而至。2015年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指出“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面對信息革命的機遇,“擁抱時代”才能“發展中國”。
尤其是習近平主席給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發來的賀信,更是引發了全球網絡界共鳴。引發中外嘉賓熱烈反響,在于推動全球互聯網發展的“中國信心”。
3日上午,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省烏鎮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我們要掌握我國互聯網發展主動權,保障互聯網安全、國家安全,就必須突破核心技術這個難題,爭取在某些領域、某些方面實現“彎道超車”。
對于當前互聯網發展形勢,習近平給出了清醒的判斷: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進入關鍵時期,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四項原則”、“五點主張”,這是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時,習近平發表主旨演講時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