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16:2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在11月16日舉行的“中共十九大:中國發展和世界意義”國際智庫研討會上,中外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闡述和分析了中共十九大的主要成果及其世界意義?,F將有關觀點摘編,以饗讀者。
11月16日,“中共十九大:中國發展和世界意義”國際智庫研討會舉行論壇討論,圍繞中共十九大的主要成果和世界意義、發展開放的中國和全球經濟新機遇以及中國對外政策與世界和平發展等話題,中外專家進行深入交流。 經濟日報記者 吳 浩攝
非洲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理事會副主席恩科洛·?!?/strong>
中國進步是全人類的財富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到了近些年中國取得的進步成就,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偉大財富。中國的發展對于任何一個想要加快發展又要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而言,都是一個不錯的借鑒。
我認為,中國的崛起將不會對任何國家造成威脅。正如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中國倡導國家之間交流而非對抗,結成伙伴關系而非同盟關系,這樣的想法在世界人民中間越來越流行。只有在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中和在遵守國際秩序的背景下,各國的發展才能得以實現。
中國夢和其他國家的人民夢想緊密聯系在一起,特別是和非洲人民的夢想緊密聯系在一起。非洲感謝中國對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援助,這縮小了南北之間發展的差距。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非洲得益于“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加快發展的步伐。
巴基斯坦巴—中研究所執行主任 穆斯塔法·海德爾·賽義德——
“一帶一路”推動世界發展
中巴經濟走廊的相關協議是在巴基斯坦電力短缺嚴重影響本土企業發展的背景下達成的。當時,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營商環境遠落后于其他國家。
過去4年,中巴經濟走廊給巴基斯坦國家電網帶來了1萬多兆瓦新的電能。很多企業以前逃離了巴基斯坦,現在又回到了巴基斯坦。
現在,巴基斯坦的商界非常積極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而且其他國家也通過“一帶一路”到巴基斯坦投資。因為中國對巴基斯坦進行了投資,其他國家也就有信心來進行投資。這不僅促進了巴基斯坦經濟的發展,而且也促進了國外投資者對巴基斯坦的信心。
2013年簽訂“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時,巴基斯坦GDP增長率是3.1%;如今數據顯示,我們的增長率已經達到了5%以上。
“一帶一路”倡議一定會給全世界帶來非常大的影響,會造福于世界經濟和各國人民的生活?!耙粠б宦贰币欢〞o我們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
中國繁榮與世界進步緊密相連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作為全球治理的新思路,全球化發展的最新路徑選擇,“中國方案”蘊含的共商共建共享精神將更多地被國際所理解和認同,成為應對全球問題之道。
未來,中國應從以下幾方面重點著力:第一,繼續深化貿易全球化。我們現在有各種各樣的自貿區,還有很多的貿易協定。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范圍更加廣泛的貿易協定,利用這一貿易機制,把其他的區域貿易協議融入進來。
第二,“一帶一路”倡議應抓住機遇轉型升級,階段性突出重點地區、重點國家,形成“中國大市場”和“‘一帶一路’大市場”。加快機制化步伐,盡快完成相關常設機構設置,完善“一帶一路”國際治理與參與,讓更多國家成為“一帶一路”利益攸關方。“一帶一路”應有長期經營、審慎推進的準備,只有將它做成百年大計,才有可能讓新的全球化范式從沿線國家的實踐中脫穎而出,并以“一帶一路”為動力的“中國需求”為全世界帶來“全球化紅利”。
第三,人才的引進、流動應成為新一輪包容性全球化的重要抓手。應成立國際人才組織,引導全球高端人才流動和國際人口流動,推進全球人才政策合作,加強人口、人才問題的全球機制頂層設計,消除全球治理的缺陷。
第四,應進一步挖掘入境游潛力。同時提高城市公共服務的人性化與國際化水平,在城市建設方面應盡快完善旅游配套與無障礙設施建設。
最后,面對全球化阻礙,中國應進一步挖掘資源、積累勢能。在“反全球化”思潮不斷凸顯、“全球化”與“逆全球化”進程深度博弈的當下,面對“貿易不平衡”和“經濟增長后勁不足”的質疑,中國應從傳統的“發展洼地”中挖掘資源,用彌補自身的發展短板來開發潛能。
當前,新觀念、新技術乃至新的社會組織和資源動員形態已經形成了推動中國發展的又一波“創新紅利”,中國通過積累和創新掌握產業制高點,為下一輪發展積累動力和勢能。這樣的“中國方案”越多,在道路選擇中的競爭力越強,就越能在推進全球化的進程中吸引更多的支持,團結更大的力量,把“中國繁榮”與“世界進步”更深刻地聯系在一起。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新加坡辦公室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尼爾——
中國引領新的全球治理方式
中共十九大體現了中國對未來世界規則和秩序的一種愿景。中國正在努力地去構建一種全新的全球治理方式。
現行的國際規則是二戰后逐步確立的,中國基本上沒有參與規則制定的過程。
習近平主席提出要共同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到各國作為平等的國家要相互尊重,共同探討問題,這就拋棄了冷戰的傳統思維。中國倡導采取新的方式來發展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強調國家間的合作。
中國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其他國家和人民謀求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可供借鑒的思想資源。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共享先后都被寫入了聯合國的決議,體現了世界對中國理念深刻的認同。
中國的崛起,將在整個國際體系中舉足輕重。未來世界政治經濟體系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的治理,將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
多元化探索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中共十九大是在關鍵時期召開的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其影響不但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發展經驗和勝利果實,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近年來,隨著現代科技不斷進步、互聯網周邊產業爆炸式發展、地緣政治局勢不斷變化,地區經濟與國際關系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有增無減,包括美國、英國、俄羅斯等在內的發達國家在經濟上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民眾的滿意度也不高。為了零距離觀察各國經濟和政治動態、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我們盤古智庫組織專家團隊多次赴美國、英國、德國、土耳其、印度、韓國等地進行實地調研。
從對各國企業、民眾、學者、政要的調查走訪和學術研討中,我們發現:一方面,按照西方的思路進行治理的非洲、中東、拉美等國家和地區,既沒有促進經濟的有機健康發展,也沒有實現民生的實質性改善,反而滋生出大量的恐怖暴力問題和基本民生問題。西方國家及其追隨者中掀起了逆全球化浪潮,這是西方國家發展道路遇阻的明證。另一方面,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在實踐中探索出了西方國家所沒有的經驗,世界發展呈現出多極態勢。中國在扶貧攻堅、城鎮化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制定出了當前解決現實問題的科學方案。
由此可見,傳統的西方模式不再是世界發展的趨勢和實現繁榮富強的唯一路徑,世界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共生的格局。
中共十九大讓世界看到中國憑借智力軟實力逐步走向國際舞臺中心;標志著中國在世界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已經具備了探索綜合管理與長期發展的科學途徑、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和案例。
在新時代中,中國智庫肩負著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中國方案的偉大使命。相信通過中外智庫的深入交流和各家智庫的密切合作,大家共同攜手,必將為推進中國和全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其他專家聲音
中共十九大傳遞給世界一個新的聲音。中國的領導人試圖解答和解決現有世界所面臨的諸多挑戰,為世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這不僅僅屬于中國,更屬于全世界。中國的領導人走出了堅實的一步,他們用自己的肩膀承擔著巨大的重量,承擔著巨大的責任。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分院遠東歷史、考古與民族學所所長 維克多·拉林
中共十九大不僅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征程,也吹響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新號角。在中國復興的大背景下,中國很可能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外交姿態來處理國際事務。這對于國際社會是積極有利的,我們將看到一個更加承擔責任的國家。中共十九大也為包括蒙古在內的周邊國家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蒙古要做好與“一帶一路”戰略對接,為兩國關系筑牢新的基礎。
——蒙古國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舒爾呼
中共十九大對中國未來發展定下了基調,也標志著中國將更多地去貢獻人類社會。中國正變得更加開放,并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匈牙利參與“16+1”合作,中國是“16+1”合作主要的推動者和設計者。我們希望“16+1”合作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匈牙利安塔爾約瑟夫知識中心國際關系經理 維多利亞·安娜·帕普
中國在發展和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我們現在看到中國新的發展模式、新的發展戰略和新的發展目標。中國變得更加自信,將在全球層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希臘駐華使館前文化專員 艾莉娜·阿芙拉米多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文字整理:吳浩)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世界的大門正向我們更好地敞開,給我們帶來更好生活和更多機遇。河南廣播電視臺6集大型調研紀錄片《豫見新世界》昨晚播發完畢,持續在社會各界引發強烈反響。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應做好企業“走出去”整體規劃,加強統籌協調。各部門和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和相關國家市場需要,進一步完善“走出去”實施方案,避免出現區域功能定位趨同、產業結構布局重疊、同質化無序競爭等問題。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
2017年4月1日,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2017年5月8日,李克強總理赴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封片區考察,希望河南提升改革開放水平、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綜合效應不斷累加放大,國際國內大牌企業、富商巨賈爭相布局河南,“逐鹿中原”再次成為看得見的恢弘場景;在追逐更短時間、更高效率、更快發展的速度經濟比拼中,“得中原者得天下”再次演繹著一個個經典案例。
文化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構建精神家園、增進思想認同的基礎。博大精深而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支柱與發展動力。
2015年7月8日,俄羅斯重要的工業和文化城市烏法,正在這里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七次會晤上,俄羅斯總統普京發出聲音,對接“一帶一路”。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秉持開放、包容的精神,國際社會應廣泛共同參與。
鄭州市金水區舉辦首場“一帶一路”線下健步走活動
中國買家的海外資產配置戰,又拉響了新一輪的號角。此次,人們把目光投向了東南亞,直指“一帶一路”國家。
中國買家的海外資產配置戰,又拉響了新一輪的號角。此次,人們把目光投向了東南亞,直指“一帶一路”國家。
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全局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樣對于加強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長遠意義。
高新區最美少年“一帶一路”勵志游學首站古城西安行,首站西安歷時兩天,于7月5日圓滿完成,旗開得勝。
“一帶一路”是一條創新發展之路,創新也是中國國際話語體系的動力之源和戰略優勢。為此,我們一方面應加快中國國際話語傳播方式的創新,依托大數據時代的新媒體網絡平臺技術優勢,豐富中國國際話語的呈現方式。
昨日,新華社以《河南借力“一帶一路”建設走向開放前沿》為題,對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的河南近年來緊抓國家建設“一帶一路”有利時機,大力打造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借力空中、陸路、網上三個向度的絲綢之路,由內陸腹地走向開放前沿進行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