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7日11:21 來源:人民日報
世界從未像今天這樣渴望治理方式的迭代創新,而中國道路的探索和成就,恰當其時地激蕩起世界新的思考
被稱為“站在世界地圖前”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全世界的關注中勝利閉幕。最近這些天,十九大精神不僅是中國人關注、思考的焦點,研究中國的各國專業人士也在逐字逐句分析3萬余字的十九大報告,希望從中發現未來的成功密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巨大成功,給當代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當今世界作出舉世矚目的貢獻。西方政黨還在搞“拳擊賽”,中共卻在跑“接力賽”!這樣的比喻,道出了很多國家對發展道路探索的焦慮。事實上,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開始,曾以為歷史已經終結的國家,其經濟發展、社會結構、政治生態乃至民眾心理都發生著巨大變化。走什么樣的路,不但是發展中國家普遍面對的問題,而且也重新成為西方國家的問題。世界從未像今天這樣渴望治理方式的迭代創新,而中國道路的探索和成就,恰當其時地激蕩起世界新的思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不僅對中國有深遠意義,更有著“世界價值”。從社會主義運動史、世界現代化進程看,這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中國道路,給世界上那些渴望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人們,給世界上那些希望在本國獲得成功的社會主義政黨,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在很長時間里,有不少人認為,只有西方道路才能使國家走向現代化。但是,中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是通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的。”一位十九大代表的心聲,刻畫出中國人對走自己的路越來越強的自信。這種自信源于5年來我們不斷推向深入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也來自于與世界的共同探索、相互借鑒。“埃塞俄比亞一直在向中國‘取經’,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貧困人口也削減了一半。”“中國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同時也是在為全球性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一條道路。”“強大的行動力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這在速度和力度兩個層面都得到彰顯。”十九大所引起的海外關注說明,中國道路的“相與相隨”效應正在廣泛顯現。
中國道路的影響,并不是中國強加給別人的,而是基于中國發展變化的客觀事實,基于中國跟上時代的探索方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正是因為絕不封閉僵化,中國道路才能不斷借鑒吸收各種先進的規律;正是因為絕不改旗易幟,中國道路才能得到眾多渴望“走自己的路”的同行者認同。
有政治學者認為,政治發展具有兩種形態,“在路口”是道路的選擇時期,“在路上”則是道路選定后的實踐與發展階段。歷史道路不會總是處于選擇狀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新的征程已經開啟,沿著選定的方向、道路探索前進,正當其時。億萬人民在共同創造著歷史,整個世界在期待著我們的未來。
引領新時代,“中國道路”波瀾壯闊,@所有人,你我倍受鼓舞,但需凝心聚力。踐行新思想,“中國道路”浩大廣闊,@所有人,你我只爭朝夕,必需砥礪前行。開辟新征程,“中國道路”高歌猛進,@所有人,你我時不我待,更需壯志在胸。
塞爾維亞總統、執政黨進步黨主席武契奇說,塞爾維亞在很多方面想效仿中國。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中國道路也必將為人類帶來更多智慧啟示,為世界帶來更多切實福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從治標到治本,目標意識與問題導向相結合,“四個全面”成為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內在邏輯。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無論過去還是未來,中國道路最根本的保障和特色,就是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從歷史進程看中國道路的獨特性,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道路之所以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和跟蹤研究,彰顯出自身的世界意義,是因為它包含了許多創新性內容。中國道路為當今世界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釋放了而且仍在不斷釋放強大的正能量。
中國道路既不是“傳統的”,也不是“外來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們“獨創的”,是一條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現代化中國道路的開辟,并非是為了超越西方道路,而是在于揭示現代化之路不是只有西方道路一條,最根本的目標是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故而,我們可以判斷,本次G20峰會應該會是一期中國經濟道路的推廣課,中國改革經驗的傳授課,中國理論自信的普及課,而且我們是無私地與人分享和交流的。
一戶一人從事農家樂、一戶一畝產業基地、一戶一棟宜居的安居房……“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立志要在江西率先脫貧“摘帽”。視頻中,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思考向幾百位聽眾講述了他心中的中國道路: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幸福。為了中華文明的復興,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抗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中國道路的特色體現在不同方面,這里談談其中三個方面: 中國道路具有獨特秉性。
今天,中國發展的成功,已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國際影響,源于堅持中國道路、增創中國優勢。“從北京汲取靈感”,堪稱一種國際現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非同尋常的國際影響就是一個突出的標志。
會議指出,“走轉改”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當代中國的鮮活實踐,是新時期我國新聞戰線的一次重大實踐創新。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日報、中新社及北京、上海、廣東黨委宣傳部負責同志發言。
盡管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過“中國有中國自己的模式”,但關于中國模式的話語權一直沒有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近來,一些人唱衰金磚國家,中國模式又無形中承載著證明新興國家發展模式合理性的時代重任。
“如果阿富汗有機會重新選擇的話,一定會走中國式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