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2日19:49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盤和林認為,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矛盾”判斷精準地把握住了我國主要矛盾轉化的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深刻總結,其中公平性、可持續性、共同性等深刻內涵代表了現代經濟發展的總方向,也為我國今后經濟發展指明了新方向,必將指引著中國人民奔向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據梳理,這是1981年至今有關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改變。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了規范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筆者認為,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矛盾”以“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深刻揭示了經濟與社會、自然三大系統的整體協調發展關系,包含了公平性、可持續性、共同性等現代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代表了現代經濟發展的總方向。同時,“新矛盾”判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深刻總結,也反映出我國今后的經濟發展道路和發展目標,具有劃時代意義。
在傳統經濟學理論中,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由于就業人數增加、資本積累、技術進步等原因,經濟規模在數量上的擴大,主要是包括物質產品的增加和勞務總量的增加,通常意義上被簡單理解成總產出的持續增長,在統計上反映為GDP或人均GDP的上升。
經濟增長理論大約有200多年的發展歷史,本質上也是經濟學的發展史。從古典增長理論到新古典增長理論、內生增長理論,不同時期對經濟增長源泉有不同的理解,但歸根到底還是源于物質財富的積累,本質上還是社會生產力、生產率等效率方面的表述。
經濟學家逐漸開始反思單純經濟增長的弊病,尤其是上世紀50-60年代,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城市化、人口、資源、環境等壓力下,對增長等于發展的模式產生了懷疑并反思。最為著名的是美國女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1962年出版了一部引起很大轟動的環境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作者在書中描敘了一幅由農藥污染所引發的可怕景象,驚呼人們將會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之后,經過相當長時間里,可持續發展逐漸進入現代經濟學的視野。
實際上,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矛盾”不僅對傳統經濟學進行了修正,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
“新矛盾”對人民需要的描述,從原來的物質文化兩個方面,擴展到美好生活需要,充分體現了恩格斯需求三層次理論即“生存、享受、發展”等多方面的需求。應當說,“美好生活需要”內涵相當豐富,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內容,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包含了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要求。
“新矛盾”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表述,體現了公平性、可持續性、共同性等多維度訴求原則。“不平衡不充分”包括了經濟發展、自然生態、社會發展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實際上,“新矛盾”的準確定位就是以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來修正傳統經濟學單一增長目標的種種缺陷。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這里的發展指的是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而不是單純的“生產力”增長。
回到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的現實中,在國內絕大多數地區和人群中,物質、文化的供給已經相當豐富,中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已經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因此,以前關于生產力落后的表述已不符合當今實際情況。
而“新矛盾”準確地對需求和供給進行了重新描述,從原來籠統的講落后的社會生產力,升級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即吃飽穿暖的層次的經濟需求基本能得到滿足,但高質量的經濟需求,以及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需求還沒有得到很好滿足。
筆者以為,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矛盾”精準地把握住了我國主要矛盾轉化的實質,是理性而又務實的時代判斷,其中公平性、可持續性、共同性等深刻內涵代表了現代經濟發展的總方向,也為我國今后經濟發展指明了新方向,必將指引著中國人民奔向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盤和林)
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題:深刻認識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四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深刻認識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要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需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新期待。書寫發展新答卷,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全方位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從穩定解決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到總體實現小康,再到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闊步前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發展有了新的歷史方位。
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以來,“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已經成為地方黨委政府的常態。一方面,領導干部要進一步提高執政文化的自覺力,自覺抵制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另一方面,監察機構、社會媒體也可以積極監督和曝光,為領導干部營造輕車簡從的有利環境。
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中國已經從一個相對貧窮落后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相對富裕的國家。(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紀檢監察室主任,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
2月21日,西安已進入兩會時間三天,無論是小組討論還是休息時間,人大代表們最關注的莫過于西安市的環保現狀。李木發現的第二個矛盾是工業污染排放需要管控而GDP需要增加,即就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3日在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現場會上透露,目前已經初步掌握了北上廣等城市污染清單,社會關注的“霧霾元兇”數據有望陸續公布。吳曉青說,北上廣等發達區域在PM2.5監測方面,已經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比如說VOC(揮發性污染物)的排放清單已經有了。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18日公布的由中國就業促進會承擔的課題報告《關于就業結構性問題的研究》指出,招工難與就業難“兩難并行”,是我國就業結構性矛盾在全國不斷加劇并逐步上升為主要矛盾的表現。
新華網上海4月3日電(記者顧瑞珍 陸文軍)近來中國多地多次發生大范圍的空氣重污染,社會高度關注。為了防范由于污染源頭不清造成的認識混亂以及治理資源浪費,環保部已開始部署污染源解析工作,并且有步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