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09:33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題:深刻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特點
新華社評論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重大判斷,為新時代謀劃發展、推動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歷史在前進,我們黨推動實踐基礎上理論創新的腳步也從未停歇。從黨的八大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到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再到黨的十九大闡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重大變化,充分彰顯了我們黨不斷順應時代變化,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決突出問題的實踐和理論品格。
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需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新期待。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隨著時代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加突出,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需要把握好“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既深刻認識主要矛盾發生了新變化,又深刻認識兩個“沒有變”,才能牢牢把握和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更好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各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書寫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新答卷,是新時代向我們提出的新課題。
書寫發展新答卷,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全方位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施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城鄉差距;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補齊民生短板,深入開展脫貧攻堅,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我們黨不變的初心;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進入新時代,讓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繼續團結奮斗、苦干實干,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題:深刻認識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四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深刻認識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要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穩定解決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到總體實現小康,再到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闊步前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發展有了新的歷史方位。
實際上,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矛盾”不僅對傳統經濟學進行了修正,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新矛盾”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表述,體現了公平性、可持續性、共同性等多維度訴求原則。
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以來,“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已經成為地方黨委政府的常態。一方面,領導干部要進一步提高執政文化的自覺力,自覺抵制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另一方面,監察機構、社會媒體也可以積極監督和曝光,為領導干部營造輕車簡從的有利環境。
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中國已經從一個相對貧窮落后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相對富裕的國家。(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紀檢監察室主任,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
2月21日,西安已進入兩會時間三天,無論是小組討論還是休息時間,人大代表們最關注的莫過于西安市的環保現狀。李木發現的第二個矛盾是工業污染排放需要管控而GDP需要增加,即就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3日在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現場會上透露,目前已經初步掌握了北上廣等城市污染清單,社會關注的“霧霾元兇”數據有望陸續公布。吳曉青說,北上廣等發達區域在PM2.5監測方面,已經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比如說VOC(揮發性污染物)的排放清單已經有了。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18日公布的由中國就業促進會承擔的課題報告《關于就業結構性問題的研究》指出,招工難與就業難“兩難并行”,是我國就業結構性矛盾在全國不斷加劇并逐步上升為主要矛盾的表現。
新華網上海4月3日電(記者顧瑞珍 陸文軍)近來中國多地多次發生大范圍的空氣重污染,社會高度關注。為了防范由于污染源頭不清造成的認識混亂以及治理資源浪費,環保部已開始部署污染源解析工作,并且有步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