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17:57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人的新聞】
“中國在發生什么,沒有理由不關注”
——外國記者目光中的十九大
10月18日凌晨3點多,署名“林子恒”的有關十九大的報道出現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的網站上。點開他的朋友圈,開幕式當天的工作照精神飽滿。見證歷史、記錄變革,林子恒們的“十九大時光”注定不凡。
時針撥回到10月17日下午5時許。人民大會堂,在十九大新聞發言人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林子恒爭取到一個提問的機會。“‘變’是這個國家這幾年最主要的關鍵詞,五年里,中國確實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能見證并記錄這些改變,很振奮!作為一名青年記者,能有機會參加這樣的‘頂尖’報道,十分幸運。”
不少外國記者把采訪報道中共十九大視為深入認識中國、理解中國的一次機遇。
“我雖然已經64歲了,但因為是第一次有機會參加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的報道,所以沒有派年輕人,我自己來了。”前一天才從加拿大溫哥華飛抵北京的馬在新顧不上倒時差,17日一早就出現在梅地亞新聞中心,為其所在的加拿大《大華商報》的讀者和網絡用戶準備“社長版”新聞大餐。
中共十九大,很早之前就列入很多境外媒體的報道“日歷”,吸引了不少和馬在新一樣的新聞從業者在這個秋天齊聚北京。大會新聞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3068名中外記者前來采訪報道十九大,其中港澳臺記者和外國記者達1818人,比十八大時增加6.7%;外國記者來自134個國家,比十八大時增加19.6%,遍布世界五大洲。
“中國的發展實在太快了,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中國的這五年,我會選擇‘快速’。”三年多前,為了探究中國發展之謎,伊娃來到上海工作。置身中國的發展浪潮之中,她如今更加感嘆中國的“神奇”。作為荷蘭報業聯盟的一名記者,她坦言十分關注外交政策方面的內容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等具體問題。問及原因,她快人快語:“因為我在荷蘭國內的受眾很關心,大家都想要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
更多國家想要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得益于中國近些年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對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價值觀的堅持。菲律賓《世界日報》要聞版編輯范宗鼎笑稱,由于他們這些外媒記者沒有“身在此山中”,中國的發展對他們產生的震撼更大、更強烈。“中國發展之迅速、迅猛,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國已經是世界舞臺上舉足輕重的一支力量,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忽視中國的影響力。”
尼日利亞銀鳥電視臺國際新聞記者塞貢說,在他的國家,中國印記隨處可見。“我們的鐵路、電網甚至機場都是中國幫助并參與建造的,作為我們如此重要的伙伴,中國在發生什么,中國未來五年或更長的時間將如何發展,我們沒有理由不關注。”
為了來參加中共十九大的報道,傳遞回第一手的信息,《信息報》高級記者理查森·詹森·保羅輾轉近60個小時才到達北京。他的國家格林納達位于東加勒比海向風群島最南端,雖然全國人口都不一定比中國一個縣城的人口多,但他們仍舊派出了兩名記者的“豪華陣容”。
理查森·詹森·保羅說:“中國的發展太讓人驚嘆了!尤其是科技的創新與發展,激發起我很大的興趣。”他和來自安第斯通訊社的記者麗茲有著同一個“小目標”——“希望這次北京之行能讓我找到解開謎底的鑰匙”。
(光明日報北京10月18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王丹)
《光明日報》( 2017年10月19日 15版)
” 弗蘭科潘曾在9月初參加了在中國廈門舉辦的金磚國家峰會,并在大會上見到了習近平主席。弗蘭科潘高度贊揚了中國對環境可持續發展所做的承諾,并稱中國對環境的態度將在今后減緩氣候變化中起到關鍵作用。
國外政要、專家學者和媒體持續關注中共十九大,認為中共十九大為中國未來發展指明了目標和方向。澳大利亞珀斯美國亞洲中心主任戈登·弗萊克認為,中共十九大非常成功,它向世人證明中國政治非常穩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非常穩固。
者在采訪中注意到,外軍學員對中共十九大非常關注。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一盛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大力推進綠色發展,2016年單位GDP能耗、用水量比2012年下降17.9%、25.4%,主要污染物減排效果顯著,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有了重大改變。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譚浩俊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求真務實的正確選擇,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近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不僅帶來了經濟繁榮,更帶來了人民富裕,不僅豐富了物質生活,更豐富了精神生活,不僅讓中國人揚眉吐氣,更讓中國人挺直脊梁。
近期,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網絡產品和服務安全審查辦法(征求意見稿)》。網絡安全審查制度的出臺是中國建立完善網絡空間安全保障體系的關鍵步驟,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19日在秘魯利馬出席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并發表《深化伙伴關系 增強發展動力》的主旨演講,向世界彰顯中國信心和戰略定力,對世界尤其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堅持互利共贏,打造全球命運共同體,不僅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強大動力,也將為世界經濟釋放出巨大需求。
另一個重要的發展發現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像美國和英國在工業化時期在開放中選舉,他們發展的策略和作為社會發展機制相似。注:本文根據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雙周論壇”學術研討會(2016年第1期)——“亞洲政治發展,比較研究視野下的中國思索”發言整理
從古至今,南海的航行始終是暢通無阻且安全自由的,從來沒聽說過任何受阻。但近些年來,“貌似公允”的南海域外大國——美國卻對南海的興趣日漸增濃:2008年,美國以“莫須有”的理由,挑起了“無暇”號事件,無端指責其航行自由受到中國“威脅”。每年在南海要通過4萬多艘各類船舶,除了偶遇海盜襲擾外,從來沒有聽說過任何美國船舶受到攔阻。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新常態”隨之成為帶有中國特色、具有世界影響的耀眼概念。外媒紛紛將焦點對準了中國發展的動力—— “隨著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出爐,中國即將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它的基礎源于中國球迷的殷切期望。“中國正加速改革”,改革仍是中國經濟的關鍵詞,德國財經網的報道如此斷言。
在馬蘇德·薩塔爾·汗看來,兩會也體現了中國領導人治國理政的理念,包括加快改革步伐、落實依法治國、加強黨員自律、持續反腐戰役。2005年中泰建交30周年之際,李桂雄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支持下,與央視合作投資,成立了泰國第一家中文電視臺——泰國中文電視臺。
綜合本報駐外記者報道:2015年新年到來之際,許多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海外華僑華人表示,中國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令海內外中華兒女倍感驕傲,海外華僑華人將全力支持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經濟發展是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系統作用的結果,其中制度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中國具有與西方不同的文化,實行與西方不同的制度,走的是與西方不一樣的發展道路,這樣的“文明沖突”使得中國的發展必然引起西方一些國家的疑慮乃至“遏制”。
2013年,中國開局良好,經濟平穩向好發展,社會治安良好,廣大人民生活水平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鑒此,中國要加大外宣力度,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使他們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對他們來說是機遇,而不是挑戰。
“他們走了,帶走了數不清的戰利品和刺耳的嘈雜,留下了巨額利潤和無數垃圾——他們是中國客。韓國與中國地理位置鄰近,具有十足的現代感和優良的購物環境,因此,近幾年來成為許多中國人出境游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