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06: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聚焦十九大】(十九大觀察)中國首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釋放什么信號?
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電 (記者 李曉喻)中共十九大18日在北京開幕。在這次描繪未來中國發展藍圖的會議上,習近平首次明確提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化,并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觀察人士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認為,這釋放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諸多新信號。
記者 毛建軍 攝
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為何要現代化?
其一,這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客觀要求。
習近平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此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通常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稱,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對中國經濟、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因應這一變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步驟”,“沒有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個新時代的最終目標是達不到的”。
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看來,主要矛盾的變化意味著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主題將發生深刻轉變,經濟建設指導思想與過去40年相比也有了重大變化。“在新時代完成‘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一大核心基礎就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其二,這是中國經濟走向更高水平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當前,中國經濟體系仍存在不少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正是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來的。”劉元春說。
記者 劉震 攝
中新社記者 劉震 攝
何為“現代化”?
現代化經濟體系,意味著高質量、高效益。
“大而不強”長期困擾中國經濟。對此,習近平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在魏建國看來,現代化表明中國整個經濟發展方式將從高速但粗放的增長向高質量、高效益增長過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全面落實到位,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
現代化經濟體系,意味著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在報告中,習近平明確表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提出了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部署,包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以及稅收制度、金融體制改革等。
“可以預見,今后中國經濟將在質量、效益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做足文章。”劉元春說。
習近平還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在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鋼看來,要素實現自由流動,市場的“無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緊密“握手”,是現代經濟發展大趨勢。中國經濟體系向現代化升級的過程,也將是雙向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擴大、不斷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的過程。
劉元春表示,經濟體系的現代化,將使中國經濟越發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基石,也將進一步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完)
10月27日,商務部召開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動員大會。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內容,可見,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要緊緊依靠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戰略舉措。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需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說,現代經濟體系的出現,能夠保證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能夠保證我們實現社會主義強國的這樣的一個目標。
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透出新時代中國經濟新信號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落實黨的十九大部署的各項經濟建設任務,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一要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
顧學明:從發展階段來看,我國發展階段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發展質量取代發展速度成為未來發展的第一要務。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來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習近平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習近平指出,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方面是少數地區獨擁眾多央企的優勢,一方面是多數地區資金缺乏,投資無門。從500強地圖,即可知未來中國經濟改革三大方向,分別為,實體經濟振興;民營經濟崛起;區域經濟均衡。
以鄭州等交通樞紐城市為節點,完善樞紐功能,以物流帶產業,以樞紐聚產業,培育高鐵經濟、臨空產業,大力發展樞紐經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張大衛認為,樞紐經濟應以快速交通為工具和載體,以城市和綜合交通樞紐為依托。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當地時間20日晚在瑞士達沃斯會見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世界經濟論壇愿拓展同中國的合作,支持中國在國際舞臺發揮更重要作用。
最近,為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央行兩次定向降低準備金率。6月16日,央行正式下調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聯系央行4月25日定向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縣域農村合作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舉動,有觀點認為,這兩次定向降準意味著央行貨幣政策發生轉向,未來有可能全面降準。
報道稱,按照預定的行程,樸槿惠將從15日至18日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她將與印度總理辛格在新德里舉行首腦會談。為此,韓國政府將結合國民的創意性、科學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推動產業和文化同步發展,從而創造新的高附加值產業及就業崗位。
鶴壁:著力構建循環經濟體系
新華網特別訪談《專家帶你讀報告》邀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文玲解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