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15: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疾馳向前,跑出了創新中國的時代節奏;2013年至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平均為31.6%,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近5年里中國每年超過1000萬人脫貧,成為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最大貢獻者……在世界經濟復蘇整體乏力、收入差距拉大、逆全球化思潮蔓延的背景下,中國的發展成就振奮人心,成為“力量和穩定的燈塔”。探尋過去5年中國發展的密碼,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了中國朝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方向前進的歷史性變革。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不斷回應時代命題的過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凸顯、產業升級困難重重、傳統優勢不斷削弱……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復雜變化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經濟發展長周期和全球政治經濟大背景出發,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強調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可以說,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形勢提出的治本之策,集中體現了新形勢下中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為我們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提供了戰略指引。
理念一變天地寬。在新發展理念的有力指引下,5年奮進讓中國的發展面貌煥然一新。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2017年創新指數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現,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有了重大改變。統籌推進各領域協調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推進,中西部主要發展指標增速明顯快于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有了重大改變。大力推進綠色發展,2016年單位GDP能耗、用水量比2012年下降17.9%、25.4%,主要污染物減排效果顯著,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有了重大改變。堅持開放發展,加快內外聯動,“一帶一路”建設扎實推進,高鐵、核電“走出去”邁出堅實步伐,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規模均創歷史新高,開放層次和水平不高的問題有了重大改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正義,2013年至2016年農村累計脫貧5564萬人,居民收入持續跑贏GDP增速,社會發展失衡、分配不公的問題有了重大改變。我們可以充滿自信地說,中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中國發展格局的歷史性變革充分證明,新發展理念不僅是對歷史發展新階段作出的戰略回應,也是對人類發展實踐與理論探索的重大創新,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篇章。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持之以恒推動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贏“三去一降一補”戰役,切實在增強創新能力、推動協調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提高開放水平、促進共享發展上形成新機制、取得新突破,新發展理念必將引領中國實現新發展,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10日 01 版)
” 弗蘭科潘曾在9月初參加了在中國廈門舉辦的金磚國家峰會,并在大會上見到了習近平主席。弗蘭科潘高度贊揚了中國對環境可持續發展所做的承諾,并稱中國對環境的態度將在今后減緩氣候變化中起到關鍵作用。
國外政要、專家學者和媒體持續關注中共十九大,認為中共十九大為中國未來發展指明了目標和方向。澳大利亞珀斯美國亞洲中心主任戈登·弗萊克認為,中共十九大非常成功,它向世人證明中國政治非常穩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非常穩固。
者在采訪中注意到,外軍學員對中共十九大非常關注。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一盛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為了來參加中共十九大的報道,傳遞回第一手的信息,《信息報》高級記者理查森·詹森·保羅輾轉近60個小時才到達北京。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譚浩俊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求真務實的正確選擇,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近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不僅帶來了經濟繁榮,更帶來了人民富裕,不僅豐富了物質生活,更豐富了精神生活,不僅讓中國人揚眉吐氣,更讓中國人挺直脊梁。
近期,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網絡產品和服務安全審查辦法(征求意見稿)》。網絡安全審查制度的出臺是中國建立完善網絡空間安全保障體系的關鍵步驟,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19日在秘魯利馬出席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并發表《深化伙伴關系 增強發展動力》的主旨演講,向世界彰顯中國信心和戰略定力,對世界尤其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堅持互利共贏,打造全球命運共同體,不僅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強大動力,也將為世界經濟釋放出巨大需求。
另一個重要的發展發現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像美國和英國在工業化時期在開放中選舉,他們發展的策略和作為社會發展機制相似。注:本文根據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雙周論壇”學術研討會(2016年第1期)——“亞洲政治發展,比較研究視野下的中國思索”發言整理
從古至今,南海的航行始終是暢通無阻且安全自由的,從來沒聽說過任何受阻。但近些年來,“貌似公允”的南海域外大國——美國卻對南海的興趣日漸增濃:2008年,美國以“莫須有”的理由,挑起了“無暇”號事件,無端指責其航行自由受到中國“威脅”。每年在南海要通過4萬多艘各類船舶,除了偶遇海盜襲擾外,從來沒有聽說過任何美國船舶受到攔阻。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新常態”隨之成為帶有中國特色、具有世界影響的耀眼概念。外媒紛紛將焦點對準了中國發展的動力—— “隨著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出爐,中國即將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它的基礎源于中國球迷的殷切期望。“中國正加速改革”,改革仍是中國經濟的關鍵詞,德國財經網的報道如此斷言。
在馬蘇德·薩塔爾·汗看來,兩會也體現了中國領導人治國理政的理念,包括加快改革步伐、落實依法治國、加強黨員自律、持續反腐戰役。2005年中泰建交30周年之際,李桂雄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支持下,與央視合作投資,成立了泰國第一家中文電視臺——泰國中文電視臺。
綜合本報駐外記者報道:2015年新年到來之際,許多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海外華僑華人表示,中國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令海內外中華兒女倍感驕傲,海外華僑華人將全力支持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經濟發展是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系統作用的結果,其中制度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中國具有與西方不同的文化,實行與西方不同的制度,走的是與西方不一樣的發展道路,這樣的“文明沖突”使得中國的發展必然引起西方一些國家的疑慮乃至“遏制”。
2013年,中國開局良好,經濟平穩向好發展,社會治安良好,廣大人民生活水平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鑒此,中國要加大外宣力度,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使他們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對他們來說是機遇,而不是挑戰。
“他們走了,帶走了數不清的戰利品和刺耳的嘈雜,留下了巨額利潤和無數垃圾——他們是中國客。韓國與中國地理位置鄰近,具有十足的現代感和優良的購物環境,因此,近幾年來成為許多中國人出境游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