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2日10: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多地出臺城鄉居民增收實施方案 七類人收入看漲?。?/p>
中新網北京7月22日電 近期,浙江、河北、安徽等多地發布城鄉居民增收實施方案,瞄準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研人員等七大重點群體推出激勵計劃,出臺了不少促進居民增收的實招、硬招。
(資料圖)中新網記者 李金磊 攝
多地出臺城鄉居民增收實施方案
國務院去年公布了《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提出實施七大群體激勵計劃,并要求各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制定本地區促進居民增收的具體辦法,建立健全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對重點群體實施精準激勵。
近期,浙江、河北、安徽等多地出臺了城鄉居民增收實施方案,瞄準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研人員、小微創業者、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基層干部隊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等七大重點群體,提出有針對性的激勵計劃。
中新網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已經對外公布相關實施方案或工作方案的至少有廣東、甘肅、云南、安徽、河北、浙江、福建、天津等地。
在專家看來,上述七大群體代表了勞動者中的大多數和關鍵少數,增收潛力大,帶動能力強,對這些群體的有效激勵,就是牽住了“牛鼻子”,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對全體城鄉居民增收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北京街頭的標語。(資料圖)中新網記者 李金磊 攝
諸多實招激勵七大重點群體增收
梳理可見,上述已經出臺方案的地區結合本地實際,提出了諸多促進居民增收的實招、硬招。
如,對于技能人才,浙江、廣東、甘肅等地要求,對重點領域緊缺的技術工人在城市落戶、購租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支持;云南也提出,清除緊缺技術工人在全省大中城市落戶、買房、子女就學等方面的障礙。
對于新型職業農民,河北提出,到2020年,全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浙江明確,支持大中專學校辦好涉農專業,培育一批“農創客”“新農人”。到2019年底全面消除集體經濟年收入不足10萬元薄弱村。
對于科研人員,廣東明確,經所在單位同意,科研人員可到企業等兼職、高校教師可開展多點教學并獲得合法收入;甘肅明確,科研人員經所在單位批準,可離崗從事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創業期間3年內保留人事關系。
七類人收入看漲。(資料圖)盤鈺 攝
對于小微創業者,河北提出,開展減費讓利,嚴格限制對小微企業收取財務顧問費、咨詢費等,對發展前景好但暫時困難的小微企業,合理確定貸款利率水平;安徽提出,加大創業扶持力度,提高創業成功率。對創業失敗的失業登記人員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并及時提供各種就業服務。
對于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浙江要求,強化民營企業家創業激勵,落實市場準入和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切實消除各類隱性壁壘;安徽也提出,強化民營企業家創業激勵。取消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的附加條件和歧視性條款,不得設置或提高民間資本準入門檻。
對于基層干部隊伍,浙江、安徽等多地提出,提高基本工資在工資性收入中的比重,落實基本工資正常調整機制;廣東還提出,改善基層教師待遇,逐步提高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學校教師生活補助標準。
對于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福建明確,對實現就業的低保對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時,可按其就業收入或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20%~30%扣減必要的就業成本;廣東明確,到2018年底,實現有職業技能提升意愿且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員100%得到免費技工教育或技能晉升培訓。
增收激勵不是簡單漲工資。(資料圖)張云 攝
避免誤區:增收激勵不是簡單漲工資
記者注意到,很多人看到“增收”這個詞語時,會關心這是不是意味著要漲工資了?
對此,國家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有關負責人曾表示,其核心是激勵導向,不是簡單漲工資或提高福利,而是通過有效激勵,一方面激發創收創富的內生動力,一方面營造公平的發展環境。
“實施七大群體激勵計劃,就是要分群體施策,找準各自的重點,”上述負責人稱,比如技能人才關鍵要實現技高者多得,新型職業農民關鍵是推進職業化,小微創業者關鍵是降低創業成本,科研人員關鍵是實現工資性收入、項目激勵、成果轉化獎勵等多重激勵,企業家關鍵是解決產權保護法治化,基層干部隊伍關鍵是完善工資制度,困難群體關鍵是提升人力資本。
從2017年7月1日起,鄭州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在每人每月140元的基礎上增加20元,最低基礎養老金調整到每人每月160元,待遇水平居全省首位。
今后,河南省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將更加完善,2020年前,力爭實現應保盡保、不漏一人,法定人群全覆蓋。為鼓勵繳費,政府還對參保人給予繳費補貼:對選擇500元以下標準繳費的,給予每年不少于30元的補貼;對于選擇500元以上標準繳費的,給予每年不少于60元的補貼。
2017年,隨著多項政策的出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最低工資標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等均有所上漲。河北省自2017年1月起,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由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90元。
目前,北京市享受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障待遇的有85萬人,其中享受老年保障福利養老金人員43萬人,每人每月領取福利養老金425元;享受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人員42萬人,每人每月領取基礎養老金510元。據介紹,截至2016年10月底,全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共有3447萬人參保,參保率達98.22%,其中有985萬人正在按月領取養老金。
該目錄將于明年1月1日起執行。這也意味著,明年元旦起,全省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一樣平等享受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待遇,逐步實現城里鄉下看病、報銷“一個標準”。
截止目前,全縣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卡發放工作已圓滿完成,累計發卡54.7萬余張。至11月,券橋、獨樹、楊樓、拐河等鄉鎮的4萬余名參保人員已通過社??I取養老保險待遇。2017年將實現全縣城鄉居民通過社??I取養老保險待遇全覆蓋。
再如,山東、廣東、寧夏城鄉醫保并軌后,城鄉居民統一使用基本醫保藥品目錄,農民的可報銷藥品種類分別從1100種、1083種、918種擴大到2400種、2450種、2100種,醫保用藥的范圍增加1倍多。
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城鎮職工養老金已連續11年上漲,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去年才首次上調,從每月55元增至70元。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去年城鄉居民養老基金當期結余已首次出現縮水。
日前,項城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檔案管理工作通過省一級驗收,標志著該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檔案管理工作已經達到了合格水平。
今年1月1日起,北京市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城鄉居民可享“二次報銷”:在基本醫療保險基礎上,城鄉居民因重大疾病發生的“起付金額”以上、5萬元(含)以內的費用可報銷50%,超過5萬元的費用可報銷60%。同時,大病保險“上不設封頂”,去年發生大病費用的患者也在報銷范圍內。
養老一直是老百姓非常關注的大事,政府也一直在努力的改革養老保險制度,讓老百姓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楊燕綏表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接軌的重大意義在于,跨地轉移、繳費年限可累積這一重大突破。
國家衛生計生委10日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正在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截至今年三季度,共有13家保險公司在全國27個省(區、市)373個統籌地區開展了大病保險,覆蓋城鄉居民6.5億人。
國家衛生計生委10日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正在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截至今年三季度,共有13家保險公司在全國27個省(區、市)373個統籌地區開展了大病保險,覆蓋城鄉居民6.5億人。
年滿80周歲不滿90周歲,由每人每月50元調整到100元。
據了解,鄭州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含中央基礎養老金和地方財政基礎養老金補貼),從10月1日起,在每人每月75元的基礎上增加45元,調整后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