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1日07:32 來源:央視新聞
央視新聞微信公號6月20日消息,航天發射是世界上風險最高的事業之一。在探索蒼穹的漫漫歲月中,人類不知歷經多少次失敗,才孕育了今天的成果。此次長三乙運載火箭未能將中星9A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雖然令人感到遺憾,但輿論場的理解寬容卻讓人深感欣慰。毫無疑問,從容自信的心態是航天事業持續發展的推進劑。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網絡資料
包容理解的留言背后是國民心態的成熟
筆者曾經問一位中國航天人:“你們為什么要把98%的準確率努力提升到99%,甚至100%?做出這么多努力卻只為一兩個百分點的增長,值嗎?”在他的回答中,筆者明白了航天風險究竟有多大。事實上,當每一個零部件的成功率都達到98%時,或許還遠遠不夠。計算火箭的總體安全比例,并非把各個零部件的98%安全率簡單相加,而是要“相乘”。當數以萬計的火箭零部件都達到98%的安全比例后,相乘的結果會讓火箭的總體成功率成幾何級數遞減。因此,航天人往往會精益求精,為了一個百分點的提升不眠不休,努力控制航天發射的風險。從中,我們也能看出,航天發射風險之大,絕非簡單一句“萬無一失”的口號就可以確保。
既然風險如此之大,誰也沒有辦法確保100%的成功;既然從事的事業常常是前人未曾嘗試的努力,就會存在失敗的可能。此次長三乙運載火箭未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公眾普遍能夠理性冷靜地看待全局,就是因為看到了航天發射的不確定性,就是因為科學理性的頭腦占據了上風。網友和公眾既能夠看到中國航天幾十年來不斷追趕的步伐,又能夠看到這次發射的不足。鼓勵和支持的聲音背后,體現了國人心態的改變。理性看待失誤,包容理解的留言背后,國民心態的成熟和進步顯露無疑。
長征三號發射升空。網絡資料
從容自信的心態是航天事業持續發展的推進劑
一次發射失誤,折射出的進步還遠不止這些。此次火箭發射出現失誤,中國航天相關部門第一時間發布消息,新聞媒體果斷推送。沒有遮遮掩掩,沒有猶抱琵琶,公開透明地發布信息體現了航天人的開放與自信。這樣開放和自信的心態,亦是百煉成金的結果。回首中國的航天路,今天的挫折縱然令人遺憾,但中國航天發射依然有超高的發射成功率。在全球航天大國中,長征系列火箭早已蜚聲海內外。正是由于幾十年來中國航天的不斷積淀,才讓人們心里有底氣,才讓我們擯棄“一葉障目”的思維,看到失誤背后的汗水。
資料圖。
所謂強者,無懼失敗
一個嬰兒降生到這個世界,不知會跌倒多少次,才會最終站起身、開始行走,并最終成為一名堅強的人。一個民族,不知要歷經多少“長征”,才能百折不撓地在民族振興之路上抵達目標。人類仰望天空、探索蒼穹的偉大歷程同樣充滿了未知、失敗、犧牲。六百多年前,明朝萬戶將自己綁在插滿火箭的座椅上,心中充滿對天空的向往和對粉身碎骨的無懼。四十多年前,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自主發射衛星的國家。這樣的成就同樣是在反復試驗、反復失敗,再試驗、再失敗的歷程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幾十年來,中國航天人一步一個腳印,在失敗中殺出血路,才有了今天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
所謂“強者”,從不意味著“從未失敗”,而是“無懼失敗”!正是因為“無懼失敗”甚至“擁抱失敗”,人類文明才有了今天的高度。人們期待,中國航天人能夠從挫折中找尋原因,把失敗當做獲取下一次成功的砝碼。人們相信,有了國人從容自信的心態,中國航天事業一定會無懼失敗,從短暫的挫折中走出來,鯤鵬展翅,持續高飛!
(原題為《評論丨中國火箭罕見發射失誤 從網友的留言中能讀出什么?》)
據日本廣播協會29日報道,朝鮮發射一枚導彈,可能從日本上空飛過。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發射升空。央視新聞客戶端稍早消息稱,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與搭載載荷組合體在完成檢查測試和全系統模擬演練及燃料加注后,將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將從這座集科技、生態、環保、人文于一體的現代化綠色航天發射場實現首飛,開啟它的全新太空之旅。
這是搭載“高分四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12月29日攝)。
資料圖:俄羅斯航天署稱,“進步號”飛船發射失敗,已不能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中新網4月30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30日報道,俄聯邦航天署署長伊戈爾科馬羅夫稱,“進步-M27M”號貨運飛船在脫離“聯盟-2.1A”運載火箭前1.5秒時遙感失靈。
印度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發射升空已逾兩周,現階段正在預定軌道繞地球飛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一名高級主管說:“理想狀態是在探測器離開地球引力范圍之前測試所有負載物。
印度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發射升空已逾兩周,現階段正在預定軌道繞地球飛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一名高級主管說:“理想狀態是在探測器離開地球引力范圍之前測試所有負載物。
新華社電俄羅斯21日用一枚“第聶伯”運載火箭順利發射了多顆衛星。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代表說,“第聶伯”運載火箭于莫斯科時間21日11時10分(北京時間21日15時10分)在俄奧倫堡州的亞斯內發射基地升空,所攜帶的衛星于16分鐘后與助推器分離,進入預定近地軌道。
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備發射升空。
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備發射升空。
俄羅斯計劃在“海上發射”項目(Sea Launch)框架下于2月1日將搭載“國際通信衛星-27”(Intelsat-27)的“天頂-3SL”運載火箭從浮動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俄羅斯還計劃2月5日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搭載衛星的“聯盟”號運載火箭,以補充“全球星”星群。
當地時間2016年6月22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于上午9時26分成功利用PSLV-C34運載火箭將20顆衛星送入太空。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文部科學省15日宣布,將在當地時間12月20日晚上8點至9點之間從位于鹿兒島縣肝付町的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用“艾普斯龍”(Epsilon)運載火箭2號機將探測衛星“ERG”發射升空。
神舟六號于2005年10月12日發射升空,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繞地球飛行了115小時32分鐘,并于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7日4:33成功返回,完成了首次多人多天的太空飛行。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
6月29日11時2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實踐十六號02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實踐十六號02星主要用于開展空間環境探測及技術試驗。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31次飛行。新華社發 汪江波 攝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