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26日07:14 來源:新京報
5.5%,這是近日人社部公布的養老金上漲幅度。更加令人關注的一個消息是:養老金支出亮“黃燈”,個人賬戶“空賬”4.7萬億。
客觀的說,在老齡化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實現養老金連續上漲并不容易。不過,幫主(id:banglicai)同樣留意到,養老金漲幅已經是連續兩年下調——2016年,養老金漲幅下降至6.5%,但此前,我國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曾實現了11年連續以10%左右的幅度上漲。
而個人賬戶“空賬”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如果不動用年輕人個人賬戶里的錢,現在的養老金就無法做到收支平衡。我們這些工作的年輕人每月交的養老金并沒有進入我們的個人賬戶,而是用于支付這一代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空賬”額4.7萬億。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交的養老金并沒有在個人賬戶里,等我們老了,還能領到養老金嗎?我們的養老金錢從哪里來?這幾年,關于養老金的爭議不少,幫主(id:banglicai)就給大家做一個梳理。
你每月交多少養老金?
許多企業都會給員工上“五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這里所謂的養老保險,就是指我們每個月繳納一定的比例的錢,然后就能夠在滿足一定年限或者退休后就按比例拿到相應數量的養老金,作為基本生活的保障。
因此嚴格來說,我們每個月交的這筆錢屬于基本養老保險。目前,這筆錢由企業和被保險人按不同繳費比例共同繳納。
以北京市養老保險繳費比例為例:企業每月按照其繳費總基數的20%繳納,職工按照本人工資的8%繳納。當中的“繳費基數”,一般指的是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在本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寬泛的說,老年時候我們收到的養老金,還可能包括企業年金、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等,但由于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保險并不普及,因此一般談到養老金,多是指國家強制的基本養老保險。
基本養老保險也并非人人相同,現在主要有三種: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機關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
養老金總體收不抵支嗎?
幫主(id:banglicai)梳理公開材料發現,對于城鎮職工養老金而言,部分省市當期收不抵支的情況是存在的。
據報道,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發布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顯示,去年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陜西和青海六省份的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當期收不抵支。其中,黑龍江收入比支出少183億元,遼寧、吉林也收支相差105億元、41億元。
不過,總體來看,相關的基金累計結余依然保持了相應的增長。《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顯示,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已經達到了3.5萬億元,比2014年底增加3545億元,增長率為11.15%,增速比上一年下降1.34個百分點。
不過,中國社科院的一份報告則指出了一個“空賬”的現象,引起媒體關注。數字顯示,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記賬額(即“空賬”)達到4.7萬億元,而當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額只有3.5萬億。
也就是說,即使把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所有結余資金都用于填補個人賬戶,也仍然會有1萬多億的差額。這里的個人賬戶就是像你我一樣工作的年輕人繳納的養老金的一部分。
你交的養老金去了哪兒?
老齡化跟養老金聯系在一起,以及形成了所謂的“空賬”。跟我國采取的養老金收支方式有關。
養老金的收支方式主要有兩種,一個是現收現付制,一個是基金積累制。
顧名思義,前者指的是現在工作的一代人支付退休一代人的養老金;而后者則是按長期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交費金額,計入個人賬戶,退休后從個人賬戶支取養老金。
具體來看,我國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方式,基本采用的是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結合的辦法,統籌賬戶帶來的資金要視退休時的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確定。在北京,我們每個月工資的8%,就份屬于個人賬戶中。
專家指出,在實際執行中,(由于沒人承擔從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的轉制成本)年老的參保人士個人賬戶累計不夠,年輕人個人賬戶中的錢不得不用于保障當期養老金的發放,導致賬戶上只有數字卻沒有實際金額,從而形成了所謂的“空賬”。
一位研究過養老金的人士解釋,拿池塘作比方,養老金是個池塘,養老金結余就是池塘里的水,一條小溪流進來,一條流出去。比如,現在流進來的錢是70后、80后、90后的,流出去給了50后、60后。
因此,當未來70后、80后的人群需要贍養時,由于人數眾多,就可能會面臨錢不夠用的問題。
公開數據顯示,建國初,我國65歲以上的老人占比不到4.5%,到1980年未超過5%,30年來增長了0.5個百分點,而到了2010年,這一比例提高到了8.9%,由于70后、80后人數更加龐大,在年老時的贍養問題就引發了各方關注。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發布的《重構我國養老金體系的戰略思考》報告稱,2000年以后,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養老金占工作時收入的比例)持續下降,從1997年的70.79%下降到了2014年的45%。
當我們老了,養老金能足額發放嗎?
對于這個問題,業界的看法不一。
有專家樂觀的表示,“空賬“只是一種記賬方式,而養老金上漲幅度下調,主要是受經濟大環境影響,最低工資上漲幅度近期也一并下調,與所謂的“資金缺口”并無實質關聯。
此外,他還提到一項針對未來的安排,即全國社保基金,這是2000年成立,專門用于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
需要指出的是,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與地方政府管理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險基金是不同的基金,資金來源和運營管理不同,用途也存在區別。根據其官網資料,2015年末,全國社保基金資產總額1.9萬億,基金自成立以來,其年均投資收益率8.82%,累計投資收益額達到了7908億元。
但也有研究過養老金的人士充滿擔憂的表示,當70后、80后老了的時候,已經沒有足夠的養老金給我們支付了。現在就應該未雨綢繆。
從國際經驗來看,當出現養老金收不抵支的情況時,存在至少兩種辦法,一個是提高退休年齡,一個是降低基本養老保障水平。
這兩個辦法并非都是消極手段。有調查指出,部分60歲以上人群本身就希望能“多干幾年“,拿到更多養老金;而降低基本養老保障水平,則可以通過企業年金、個人商業養老保險來彌補。
除了強化社保基金的保值儲值功能外,逐步強化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的“三支柱”養老體系,也被認為是改革的方向之一。
個人能提前做哪些準備防老?
看到這個問題,小伙伴表示:只能現在努力工作,老之前攢一筆巨款啦!幫主認為這是最好的途徑了!但如果不能呢?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個人無法動用基礎養老金,但可以通過購買商業養老保險來保證“老有所養”,而養老險的種類,一般有傳統型、分紅型、和萬能型幾種。
此外,還有一些企業有企業年金制度,企業方面也會通過投資等方式,實現相應的保值增值。
就商業險方面,幫主(ID:banglicai)大概給大家列幾項供參考吧,只是粗略列下,因為各家的產品不同,如果大家想進一步了解還要自己到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咨詢。
傳統型養老險:傳統的養老保險是投保人與保險公司通過簽訂合同,雙方約定確定的領取養老金的時間,約定相應的額度領取,通常來說,其預定利率是確定的,一般在2.0%-2.4%。歷史上,這個預定利率是變化的,一般都會與當時的銀行利率保持相當水平。
賣點:回報固定,風險低。
缺點:很難抵御通脹的影響。如果通脹率比較高,從長期來看,就存在貶值的風險。
分紅型養老險:分紅型養老通常有保底的預定利率,但這個利率比傳統養老險稍低,一般只有1.5%-2.0%。分紅險除固定的最低回報外,每年還有不確定的紅利獲得。
優勢:除了有一個約定的最低回報,這部分資金的收益還與保險公司經營業績掛鉤,理論上可以回避或者部分回避通貨膨脹對養老金的威脅,使養老金相對保值甚至增值。
弊端:分紅具有不確定性,紅利的多少和有無,與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有關系,也有可能因該公司的經營業績不好而使自己受到損失。
萬能型壽險:萬能型壽險在扣除部分初始費用和保障成本后,保費進入個人投資賬戶,有保底收益,一般在1.75%-2.5%,有的與銀行一年期定期稅后利率掛鉤。除了必須滿足約定的最低收益外,還有不確定的“額外收益”。
優勢:萬能險的特點是下有保底利率,上不封頂,每月公布結算利率,大部分為5%-6%,按月結算,復利增長,可有效抵御銀行利率波動和通貨膨脹的影響。
弊端:保險金額高,前期扣費高,投資賬戶資金少,前期退保損失大。
在王甦看來,退休后收入偏低,擁有房產,但希望提升生活質量的老人,就是以房養老反向抵押的剛需群體。” 王甦坦言,目前在廣州已經辦理以房養老反向抵押的老人幾乎都是孤寡老人,而有子女的家庭,參加這種產品的是鳳毛麟角。
9月8日,中國證監會公布了首批公募FOF基金名單,建信基金、泰達宏利基金、嘉實基金、華夏基金、南方基金、海富通基金等6家基金公司旗下公募FOF(基金中基金)獲批。
上市公司半年報顯示,繼正海磁材和九陽股份之后,首商股份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又現養老金身影。
上市公司半年報顯示,繼正海磁材和九陽股份之后,首商股份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又現養老金身影。除了進入二級市場,養老金投資思路以穩為主,在債券、網下新股配售、定增及可轉債配售方面持續發力。
市場高度關注的養老金投資A股終于有了最為明確的消息,8月19日九陽股份半年報顯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進入前十大流通股東。值得注意的是,這A股歷史上,加上稍早的正海磁材,基本養老金首次現身上市公司十大股東名單。
上周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八零二組合首現正海磁材、九陽股份兩只中小創股被市場熱議,有投資者認為,由于關注度的暴漲,不排除周一兩只個股沖高的可能。
券商中國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全市場目前1700億左右的養老金到賬規模,社保基金理事會自行管理約600億規模,委托給管理機構的有1100億。其中,股票類資產配置規模為150億左右。”
孤立地解讀“事業單位人員違紀將影響養老金”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有將之置于事業單位獨特的職務職級系統中,才能充分梳理清楚其前因后果及權責關系;也只有將之還原到全社會共同打造立體防腐屏障的大背景下,方可真切意識到它的必要性和公共價值。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迎20年來最大改變——個人賬戶2016年記賬利率從往年平均2%-3%的水平統一大幅提升到了8.31%,高于當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理財產品。
近期,上海、內蒙古宣布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至少已有8個省份提高了這一標準。其中,多個省份明確提出,有條件地區可在全省統一調整的基礎上自行提高基礎養老金。
隨著全球老齡化趨勢發展,三支柱模式成為各國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共同趨勢:第一支柱政府兜底的公共養老金;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個人稅延養老金,自愿參加。
記者日前獲悉,地方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的工作逐步推進,中部某省有望調500億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在目前7個省區市的基礎上,此舉將使養老金委托投資合同總金額增至4000億元以上。
養老金已悄然進入股市。在4月25日舉行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盧愛紅介紹,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工作正有序推進。
昨日,人社部舉辦一季度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盧愛紅表示,今年的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平均水平為5.5%,但具體到每一位退休人員身上,實際調整水平會有差異。
幫主(id:banglicai)梳理公開材料發現,對于城鎮職工養老金而言,部分省市當期收不抵支的情況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