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6日07:06 來源:光明網
成都女留學生走紅 有一種美叫做令人窒息 剛到西南財經大學上學時,一位97年的同班同學知道李遐才16歲,卻跟他同班后感概到,“我16歲時才高一,你卻大一了,我的高中三年真是白花了!”作為16歲就上大學的烏克蘭女孩,常人常常看到李遐的光鮮經歷,卻沒有看到她為此付出的努力。
13歲那年隨父母來到中國后,李遐的課程也落下了,為了完成高中階段的學習,李遐選擇了自學。通過網絡查閱資料跟進學習進度,每個學科每個月通過網絡和老師在線完成一次考試,每年還要回烏克蘭完成一次筆試。
為了順利到西南財經大學理想的專業學習,李遐在自學高中課程的同時,還在西南財經大學讀著預科,每天早上上三個半小時的中文課,還要完成作業。
“我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上大學拿到獎學金,于是我研究了各種能拿到獎學金的可能。”李遐說,作為留學生拿到獎學金只有一種可能,在高二到高三的一年中考過HSK(漢語水平考試)。不僅如此,所有高中的課程都要在這一年之內完成,為了順利考入西財,李遐逼著自己每天看8個小時的書。
“不加高考的話,那一學年我總共考了108次考試,基本上就是每1.5天考一次,而且不是考一章的內容,是考一個學期的內容。”李遐說,“我永遠忘不掉收到學校錄取通知書的那天,當我爸告訴我拿到了獎學金的時候,我一下子就哭了起來,這一年的努力沒有白費。”最后,16歲的李遐以所在烏克蘭學校第一名的成績被西南財經大學法學專業錄取,還獲得了留學生獎學金。
成都女留學生走紅。近日,微博上一位網名為Nika_M的網友突然被網絡“大V”翻了牌子,瞬間躋身“網紅”行列,起因只是一張美照。
事情是這樣的,微博博主“微博搞笑排行榜”先前發布了這樣一個話題:來曬一下你們學校的帥哥美女。西南財經大學的一名同學便把自己的校友,一名烏克蘭留學生的照片發到了評論,最后這張照片點贊數破萬,照片上的女孩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這名因一張美照走紅網絡的女孩,名叫Nika,來自烏克蘭,是西南財經大學法學專業2016級本科生,她還有一個好聽的中文名字:李遐。在網絡上,她還是一個有著3萬粉絲的“網絡紅人”。
據澳洲新聞網報道,最近,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發生了一系列騷擾并襲擊中國留學生的案件,許多中國學子紛紛表示,他們已經怕到不敢去上學。
心理咨詢師鄭宇倫表示,留學生所面臨最嚴重的心理問題,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嚴重”,反而選擇“苦恨自吞”硬撐,到學期末終于崩潰而釀成悲劇。
“來美國整整八年,花了家里很多錢,現在卻不得不送回中國,真的讓人相當無奈又失望。”正在幫20歲侄子整理行李的洪女士說,“網絡害慘了侄子。”
據美國僑報網綜合報道,周日(18日)晚上,美國圣地亞哥一名男子跳海自殺,導致科羅拉多大橋當晚關閉大約20分鐘,當地有人指死者是中國留學生。當地有媒體和留學生社交平臺圈子里有人稱,死者為從中國來的學生趙某,數學經濟專業剛本科畢業。
答:關于第一個問題,我想說,任何中國公民、對于任何事的表態都應該負責任,不僅是有關中國的問題,對任何問題都應該如此。
刷一刷朋友圈,滿眼都是代購。楊梓(化名)每天只能在學習的間隙來應付親友請求代購的諸多詢問,這大大減少了她休息的時間。
留學生的痛…) 網友@泡了個泡泡_bubble 27日的一條微博 引發了廣大留學生的共鳴 這還真不是一個段子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以下簡稱UCSD)之前宣布,將邀請達賴出席今年6月的畢業典禮并發表演講,引起該校中國留學生不滿。
中國駐意大利使館官網信息顯示,一名中國留學生12月5日在羅馬遭搶劫失聯。中國駐意大利使館表示,使館接報后,第一時間啟動領事保護應急機制,并敦促意警方采取積極有效措施。
據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統計,2015年中國留學生人數52萬,歸國留學生40萬。其中,歸國留學生增速超過出國留學生增速。
最后,嫌疑人與受害人進入到畫面中的偏僻小徑處時便對受害人實施了猥褻,但是不到一分鐘便匆忙逃離了現場。經調查了解,嫌疑人姓吳,今年22歲,長沙本地人,是一名才從西班牙留學回來的留學生。
有關美國校園,幾年前輿論談論的一大話題是“亞裔化”,而如今討論的焦點已然變成了“中國化”。” 談到近年來中國留學生人數逐年增加,艾奧瓦州立大學大四學生孫鳳澤如是說。
談到近年來中國留學生人數逐年增加,艾奧瓦州立大學大四學生孫鳳澤如是說。校園里越來越“流行”漢語、個別教授增設中文課程、大學城里的汽車保險公司發放中文傳單……在孫鳳澤看來,中國留學生有“占領”美國大學校園之勢。
參考消息網4月18日報道港媒稱,一名中國籍女留學生去年12月在美國邁阿密一個藝術展覽上,突然持刀刺向另一名女子,刺傷對方頸部及肩部,留學生在佛洲法院承認試圖謀殺,法院認定其患精神病,遣返女留學生回國接受治療,終生不得再入境美國。
近日,女留學生芳芳(化名)在法國坐地鐵遭群毆引發熱議。對此,法國中國問題專家告訴本報記者,法國現在成為恐怖襲擊的一個目標,這也導致部分法國人開始對外國人有了一定的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