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4日16: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教育部:將嚴格審批“學院”更名“大學”
教育部近日發布《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文件明確規定,堅決糾正部分高等學校貪大求全,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的傾向,嚴格依據標準審批“學院”更名“大學”,切實引導存量高等學校把精力和資源用于特色學科專業建設與內涵發展上來。同時明確,對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在有條件的地區設立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十三五”時期,繼續堅持中等職業學校原則上不升格為高等職業學校,也不與高等職業學校合并;高等職業學校原則上不升格為本科學校,不與本科學校合并,也不更名為高等專科學校的基本政策,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
此前,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王定華明確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現有的181所師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脫帽,聚焦教師培養主業。
“學院”為什么熱衷于改成“大學”?
為啥教育部要嚴審“學院”更名“大學”,首先我們要了解“學院”為啥要改名。
據相關規定,“學院”升格“大學”,必須滿足“主要培養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在文科、政法、財經、教育、理科、工科、農林、醫藥等八個學科門類中;以三個以上不同學科為主要學科;全日制在校學生計劃規模在五千人以上。”但很多學院其實無法滿足這些條件。
學校改名的情況無非以下兩種:
一是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名號從市到省,從省到華東、華中、華南;
二是高校層次不斷升級,名號從“專科學校”到“學院”再到“大學”,名號也越來越“高端大氣上檔次”。
我們查看近些年來改過名字的高校就可以知道,很多學校是因為后者。
歸結其改名原因,主要有兩點:
然而“學院”升級“大學”,背后會牽扯更多因素,例如相關領導的行政級別會提升,在有些地方高校更名也是地方政績……
有些高校所更校名極具迷惑性,比如原來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高校,升格“包裝”之后,可能搖身變為“**學院”,考生如不仔細研究學校“家底”,恐怕很難發現。
過去20年有近一半改過名字
全國兩千多所公辦高校中,過去20年有近一半改過名字。這個數據小編看了也是萬萬沒想到……
看看大家是怎么改的呢?改名的院校中,大部分是“學院”改成了“大學”,看看2011-2016年間改名的學校有哪些吧!(部分數據)
將學院改成大學后,學校叫起來立馬高端大氣上檔次了有木有?
高校改名引發的“口水戰”
近些年,引發爭議的高校改名事件也不斷。有的甚至驚動了教育部。
2015年,瀘州醫學院改名四川醫科大學,四川大學隨即向教育部發函抗議——川大下屬的華西醫學中心俗稱“川醫”,與瀘州醫學院改名后的簡稱相同,校友們此后自報家門可能會面臨不小的尷尬。
在瀘州醫學院一方,微博上出現了#堅決捍衛四川醫科大學#的話題:“2015.4我校合理、合法、合規的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新校名授牌儀式完成,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一改最初恭喜祝賀的態度,強烈反對。6月26日全校學子在校內集體發起訴求:堅決捍衛四川醫科大學!”
“學院”并不是水平低的代名詞
叫“大學”就會比“”學院"好嗎?有學者認為,學校規模變大,更容易丟掉辦學特色。
在追逐更名的過程中,不少高校為達到更名條件,增設學科、專業。這也導致不少問題的出現,譬如辦學者往往忽視增設的學科、專業是否符合本校的定位,能否辦出高質量等。
“學院”也未必水平低,這些“學院”較“大學”特色明顯,同時也是行業一流,比方說“外交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服裝學院”、“中原工學院”等。
未來:嚴格本科學校審批制度 高校動態調整成常態
教育部文件確定,“十三五”時期,要堅持高等學校設置規劃的嚴肅性,年度高等學校設置工作,包括高等學校的設立、分立、合并和變更等相關事項,均須嚴格按照規劃有序實施,未納入設置規劃的高等學校原則上不予受理。
文件還規定,各地要根據存量高等學校的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學生就業等因素,逐校核定辦學規模。
引導高等學校逐步削減就業率較低、社會需求不足的學科專業招生規模。加大監管力度,探索建立高等學校動態調整機制。
有媒體認為,中國的大學重名分、重級別,跟幾十年來養成的官本位意識有關,跟大學的行政化管理有關,跟教育資源分配體制有關;某種程度上說,也跟一些高校領導缺乏自信、疏于學術與研究管理有關。他們熱衷于爭資金、買地皮、建高樓、擴規模,熱衷于掙 錢、變現、跑部、攀附。他們如此忙乎,花太多的精力去提升學校和自己的行政級別,爭取更多的行政資源,哪里還有余力去提升學校的學術與研究能力?
教育部官員:中國181所師范院校一律不更名
“十三五期間,中國現有的181所師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脫帽,聚焦教師培養主業,教育部黨組已經通過這個意見。”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王定華15日在北京表示,要強調教師的基本功,強調教師的專業性,吸引更高水平的年輕人從教。
中國教育學會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中心今日在北京成立。王定華在成立大會上作了主旨報告。他說,教育部已經準備從2017年開始對師范專業進行專業認證,一律中央財政出錢,不收取被認證單位一分錢。認證優良的可以頒發教師資格證;認證一般的畢業生,要參加教師資格考試;認證較差的取消舉辦師范專業的資格。
管教角度的嚴格,是通過一系列紀律規定,要求學生嚴格執行,不執行就將受到處罰;而求學角度的嚴格,是學校提出嚴格的教學質量要求,學生為完成學業要求,不得不規劃好自己的時間,用心投入學習。大學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不應該是管教角度的嚴格,而應該是求學角度的嚴格。
從今年起,清華大學的本科生將不只擁有學業成績單,還將迎來一份專用于記錄創新創業、社會工作、學術科研、競賽比賽、志愿公益等經歷的第二成績單。
從今年起,清華大學的本科生將不只擁有學業成績單,還將迎來一份專用于記錄創新創業、社會工作、學術科研、競賽比賽、志愿公益等經歷的第二成績單。
“立正!稍息!齊步走!”一支頭頂水瓶的連隊正在作2017級新生軍訓匯報演出。頭頂水瓶的同學們順暢的做完一整套軍訓訓練動作,頭上的水瓶依舊立在自己頭上。
申老師也向記者解釋說,大學創始人曲剛有時候也會帶著孩子們看一看電影,也是一種覺醒課,屬于藝術覺醒。范辰律師認為,從“內力覺醒大學”、“私塾“、“讀經班”等社會培訓機構的課程設置和講授內容來看,顯然不屬于義務教育。
老太太患有嚴重的老年癡呆,胡老師走到哪她就跟到哪,胡老師只能帶“癡母”上課。看到老師這樣孝順,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游子,對自己媽媽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胡老師還沒正式講課,學生都報以掌聲。
老太太患有嚴重的老年癡呆,胡老師走到哪她就跟到哪,胡老師只能帶“癡母”上課。看到老師這樣孝順,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游子,對自己媽媽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胡老師還沒正式講課,學生都報以掌聲。
“全校上下非常重視這次迎新工作,不管是場地分配還是桌椅的配給和網絡的使用這些細節,這些都實實在在的進行了兩次演練,力求最大程度上追求。”提到招新的準備工作,該校負責綠色通道的老師胸有成竹的說。
9月12日,一張宿舍樓前宣傳板報的照片在微博上、微信朋友圈里被瘋傳。板報上的文字很另類,頗有些網絡語言的味道,還配上了5個網絡表情包的圖畫。照片的配文為:為了跟95后的寶寶們好好交流,太原工業學院宿管阿姨也是拼了。
調查還顯示,在2016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人群中,近四成創業畢業生為農村家庭背景,有38%的創業畢業生,他們父母為農民或農民工,父母職業為產業與服務業員工的創業大學生占到28%,父母職業為管理層的創業大學生占比達21%。
希望殘障學生上大學的事情,就成為這樣一個契機,不僅帶動大學,也帶動整個社會,關注殘障人士無障礙設施的完善。最終,為整個社會的殘障人士,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當前,在國家實施“雙一流”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要做強中國高等教育,提升國際性,大學英語考試改革任重道遠,四、六級考試也要與時俱進了!
據外媒報道,泰國南部一名11歲女童除了小學課程外,9歲起同時攻讀大學法律課程,目前已取得大學的36個學分成績,她的母親表示,女兒是和其他同年齡的孩子一起游戲和學習。據報道,泰國南部洛坤省一名小學5年級的小女孩蘇帕尼達自9歲開始研讀大學課程,至今已經完成36個學分,今年也通過泰國巴革省Sukhothai Thammathirat Open大學的法律相關課程。
據外媒報道,泰國南部一名11歲女童除了小學課程外,9歲起同時攻讀大學法律課程,目前已取得大學的36個學分成績,她的母親表示,女兒是和其他同年齡的孩子一起游戲和學習。據報道,泰國南部洛坤省一名小學5年級的小女孩蘇帕尼達自9歲開始研讀大學課程,至今已經完成36個學分,今年也通過泰國巴革省Sukhothai Thammathirat Open大學的法律相關課程。
近日,麥可思研究院發布了一份有關中國大學畢業生收入情況的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在2016屆本科畢業生從事的職業類別中,“互聯網開發及應用”領跑職業高薪榜,畢業半年后平均月薪達5679元,此外,“房地產經營”也在高薪榜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