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6日09:04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北京2月16日電(記者 李金磊) 繼“共享單車”之后,北京、上海、重慶、成都等多地開始流行起“共享汽車”。只需下載手機APP,注冊后就能用手機在附近找到汽車使用,到達目的地后可把車還到指定的停車網點或任意的正規停車場。
業內人士預測,“共享汽車”在未來幾年將迎來市場爆發期。那么,“共享汽車”使用是否方便?費用是否便宜?會否加劇交通擁堵?對此,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進行了調查和實地體驗。
“共享汽車”悄然升溫
在“共享單車”紅遍各大城市的時候,近一段時間,新一波“共享汽車”熱也在悄然升溫。中新網記者了解到,目前在中國多個城市的街頭,已經出現不少類型的“共享汽車”,很多市民已經進行了“嘗鮮”。
2月15日,中新網記者在北京也實地體驗了一把 “共享汽車”,并進行了手機視頻直播。記者下載了一家 “共享汽車”APP,上傳了駕駛證、身份證進行注冊,無需繳納押金,注冊認證成功后即可使用“共享汽車”提供的分時租賃服務。
打開APP,選擇好取車點和還車網點后,即可選擇可用車輛,系統會顯示可用汽車的車型、車牌號、續航里程等信息,并會免費保留5分鐘取車時間,超時將自動開始計費。這家“共享汽車”APP顯示的特價收費標準為1.5元/公里,0.15元/分鐘。
記者選擇了一輛新能源汽車,找到汽車并用手機取車后,順利將車開到了之前選定的還車網點,然后點擊還車。出于體驗的考慮,記者行駛速度較慢,且有所繞路,最終收費單顯示時間為24分鐘,里程為2公里,總費用為8.66元。
中新網記者了解到,目前“共享汽車”所用的車型包括傳統汽油車,但主流多是新能源車。在注冊時一般都需要上傳本人駕照和身份證照片,多數“共享汽車”公司需要繳納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的押金,但也有少數公司不需繳納押金。
對于“共享汽車”的收費標準,一般是按公里+時間收費。在還車模式方面,有的公司規定必須停到指定的還車網點,這樣不向用戶收取停車費;有的可停到任意的正規停車場,但需要下一個用戶支付一定的停車費用。
“共享汽車”為啥漸流行?
記者觀察到,很多市民在體驗過“共享汽車”后,會把經歷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微博上。對于這種新鮮事物,多數普通人關心的還是“共享汽車”是否方便和便宜。
“感覺挺方便的,收費也不貴。”重慶的張女士過年期間就體驗過兩次當地一家公司的“共享汽車”服務。“一天收費只要99元,這是很劃算的。”
不過也有市民認為“不太方便”,因為要到指定的停車場取車,還車也是到指定的停車場。
不能夠隨地還車,成為不少用戶反映的“痛點”。另外,由于目前各家公司投放的“共享汽車”數量有限,供不應求也導致很多用戶想用車時無車可用。
雖然評價不一,但“共享汽車”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此,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在限行、限購的大背景下,民眾買車、養車的成本高,城市停車難等問題,激發了民眾尤其是擁有駕照但卻沒有車的民眾對“共享汽車”的需求。
一度用車COO付聰對記者表示,目前城市里存在這樣一部分用車需求,就是能夠自己開車出行,而且用起來很方便很便宜,“共享汽車”提供的分時租賃服務就能滿足這種需求。
付聰透露,根據測算,在同樣的時間和距離下,“共享汽車”的花費比專車、出租車低,比如15公里2個小時的行程,“共享汽車”花費一般在25元-30元之間,而打出租車則需要40元-45元左右,專車的花費更高些。
會不會加劇交通擁堵?
由于市場潛力被看好,包括滴滴出行CEO程維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幾年,共享汽車將迎來爆發期。
中新網記者注意到,目前“共享汽車”處于市場發展初級階段,發展仍然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運營成本高,指標等政策限制也不少。
業內人士透露,由于汽車運營指標有限,“共享汽車”規模和網點擴張會受限;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雖然說可以享受不限行的便利,但車輛價格、停車位、電費、修車救援人工費等運營成本比較高。此外,充電樁的鋪設也是一大難題,一些公司不得不采取晚上人工調度、集中充電的方式。
另外,越來越多的“共享汽車”會不會加劇城市的交通擁堵,這也成為不少人擔心的問題。
有觀點認為,作為公共交通的補充,“共享汽車”應該適度健康發展。對于是否加劇交通擁堵的問題,業內人士分析, 對于“共享汽車”,用戶有用車需求時,才從網點取車,并不會有空車在道路上行駛。而且,車輛都是本地的運營車輛,不會給城市帶來額外的交通壓力。隨著網點分布增多,用戶隨用隨還,人們的出行更加便捷,也會一定程度上降低有本無車人群對擁有車輛的欲望。
今年開始,從共享單車到共享汽車,共享經濟火熱津城。首汽集團旗下的新能源分時租車“Gofun出行”自4月進津以來,迅速成為覆蓋區域較廣的共享汽車品牌。本報將持續對共享汽車乘車體驗進行關注。
一周來,共享汽車概念大漲6.54%,在震蕩行情中成為重要的領漲熱點之一。個股方面,除廣汽集團下跌外,其余正常交易的板塊成分股均實現上漲,大洋電機、得潤電子區間漲幅分別達到16.14%和11.40%。
相比于車輛的類型、價格,用戶對共享汽車體驗感的好壞更取決于取車、還車是否便利。尤其是用戶在停車端的使用感受,成為影響共享汽車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截至8月底,有30余家共享汽車企業在廣州共投放了超過4200輛共享汽車,按照當前各共享汽車平臺的計劃,預計年底前廣州市運營的共享汽車數字將猛增至2萬輛。
在產業和資本喧囂的背后,專家認為,共享汽車在中國起步較晚,牌照、停車位、充電樁已成為制約共享汽車發展的三大瓶頸。
共享汽車如火如荼,但在產業和資本喧囂的背后,專家認為,共享汽車在中國起步較晚,牌照、停車位、充電樁已成為制約共享汽車發展的三大瓶頸。
小二租車工作人員介紹,由于所有網點均為自助式取還車,投放在海口市桂林洋大學城站點的共享汽車被人為惡意破壞,其中10輛車40個輪胎全部被扎,4輛車前擋風玻璃和車窗被擊碎。
共享汽車想在國內有所發展,就必須讓其產生的便利、節約的能源、減少的污染這些正面作用,遠大于它所帶來的安全問題與負面效果,并在使用的各個環節上保證足夠的安全系數,這也是共享汽車與共享單車最根本的不同。沒有安全,還談什么發展。
我們在關注豪車價值的同時,又會擔心在租賃期間該如何做好防盜呢?
而這起事故中,黃某交代,他駕駛的是一輛沒有上鎖的共享汽車,他使用按鍵點火,就把車開走了。
從現場可以看到,共享汽車副駕駛車門凹陷進去,右側倒車鏡被撞掉,車燈、車保險杠等處損傷。據了解,事故發生后,奔馳車主接到肇事者所屬的保安公司的電話趕到現場,并撥打了報警電話。
不少網民認為,共享汽車面臨牌照、停車位、充電樁等多重現實制約,與共享單車不同,其發展需要大量資源支撐。政府、城市、社會、行業等能夠給予多少支持,具有不確定性。
共享汽車作為城市公共出行的補充,今年以來正在國內多個城市迅速升溫,城市管理卻跟不上。
繼共享單車之后,作為共享經濟的新興產物,共享汽車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多個城市席卷而來,大有爆發之勢。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時尚、炫酷的共享汽車要順利上路,仍需邁過重重障礙,其中城市公共配套能否及時跟上更是生死考驗。
近兩年,北京共享汽車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那么,這些共享汽車好用嗎?日前,新京報記者篩選出市場上使用比較多的5款分時租賃應用(包括TOGO、GOFUN、一度用車、北京出行、CAR2SHARE),進行實際上路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