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20日18:08 來源:新京報即時新聞
新京報快訊2016年12月26日、31日,大熊貓“幗幗”和幼仔“花生”因病離世。時隔近半個月時間,上海野生動物園發布兩只大熊貓死亡公告,這引發網友質疑“瞞報”。今日(1月20日),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在其官方微博回應稱,“按照慣例,國寶大熊貓的死亡并不一定對外發布消息,但我們將按程序上報。”
1月19日,上海野生動物園發布一篇名為《關于大熊貓“幗幗”、“花生”的死亡公告》,公布因病情危重,大熊貓“幗幗”和“花生”分別于12月26日、31日救治無效死亡。對此,眾多網友質疑稱:大熊貓去世過半月,為何隱瞞不報?上海野生動物園是否有具備飼養大熊貓的資格?北上廣地區沒有野生大熊貓種群,也沒有野生環境,建設野生基地的意義是什么?
今日上午,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在其官方微博發布信息回應稱,“雖然對每一只大熊貓的離去,我們深感痛心和惋惜。但大熊貓和其他動物一樣,也有生老病死。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其他大熊貓主要飼養機構,每年都可能有大熊貓死亡。”
微博稱,按照慣例,國寶大熊貓的死亡并不一定對外發布消息,但將按程序上報。“幗幗”、“花生”死亡,之所以發布消息是因為公眾對它們關注度高,沒有及時公布死亡消息是因為需要等待病理及微生物檢測結果,綜合論證后才能科學準確地判斷其發病及死亡原因。
隨后,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再次發布微博,回應大熊貓為何走出四川,在其他地方建立野生基地。該微博稱,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活800萬年,是動物界的“活化石”,有非常珍貴的科學價值。以前大熊貓的分布也非常廣泛,歷史上在中國的很多地區都有分布,因為人口數量的增加,大熊貓的棲息地逐漸減少,而現在野生大熊貓僅分布于四川、甘肅和陜西的少數地區。
微博表示,大熊貓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已經在中國和世界很多地區生活并繁殖后代。“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正在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它們是友好的使者,和平的象征,所到之處都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歡樂。”
記者13日從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簡稱研究中心,下同)獲悉,截至目前,2017年研究中心共繁育大熊貓30胎,成活42仔,大熊貓繁育數量創歷史最高。
10月13日,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36只2017年新生熊貓寶寶分別在雅安碧峰峽基地、臥龍神樹坪基地亮相。5月20日,大熊貓“茜茜”在雅安碧峰峽基地產下2017年全球首對雙胞胎熊貓寶寶,母仔平安,這一消息讓全體工作人員振奮不已。
10月13日,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36只2017年新生熊貓寶寶分別在雅安碧峰峽基地、臥龍神樹坪基地亮相。集中優勢力量,加強行為觀測、尿液采集和雌激素水平測定,及時準確地監測雌性大熊貓的發情狀態,綜合判斷雌性大熊貓的發情高峰期。
3月16日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拍攝的大熊貓“蜀蘭”。3月16日晚,備受社會關注的大熊貓“蜀蘭”離開蘭州搭乘飛機抵達成都,隨后前往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并將在這里進行全面體檢和代養調理。
3月12日,國家林業局局長在全國兩會上宣布,蘭州動物園大熊貓“蜀蘭”將送回四川代養。
9月9日,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基地”誕生的首只大熊貓寶寶“雙滿月”,有了自己的名字“花生”。中新社記者 陳靜 攝 9月9日,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基地”誕生的首只大熊貓寶寶“雙滿月”,有了自己的名字“花生”。
12月25日,旨在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的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會在鄭州成立。隨著非遺保護越來越受重視,省非遺保護中心、省群眾藝術館、省藝術研究院聯合發起了省非遺學會成立大會。
4月11日,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工作人員將裝有大熊貓“星雅”的運輸籠搬上運輸車。新華社記者薛玉斌 攝 這是4月10日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拍攝的大熊貓“星雅”(左)和“武雯”(拼版照片)。
2016年10月15日,經網友爆料,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動物園大熊貓疑似被傷害。@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在15日晚上8時發布消息:據查證,圖片中熊貓戶口屬蘭州動物園,而非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
25日(周二)晚,哈爾濱的亞布力迎來一場大雪,一個晚上,降雪厚度四五厘米,樂壞了來自四川的大熊貓佑佑。冬天來了,佑佑和他的熊貓族伙伴,每天將會吃更多的食物,以保障他們有充沛體力度過哈爾濱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