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9日16:41 來源:澎湃新聞網
近日,教育部下發通知,對藝術類、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保送生等特殊類型招生工作進一步規范。其中,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級優秀學生保送生招生受到公眾關注。
據“新華視點”記者了解,因少數保送生推選中軟指標引發的暗箱操作、腐敗等問題影響了高考的公平性,多地早已取消省級優秀學生保送,且在高考加分等照顧性政策上一再收緊。隨著新一輪高考改革的推行,“一考定終身”和“一把尺子量學生”將被逐步打破,高考保送“瘦身”已是大勢所趨。
保送“瘦身”地方已先行先試
教育部近日再次對保送等照顧性政策作出調整,對2017年秋季及以后進入高中階段一年級的學生,將取消省級優秀學生保送資格條件,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級優秀學生保送生招生。
這是教育部繼2016年做出減少省級優秀學生加分政策調整后,對保送政策又一次大“瘦身”。除省級優秀學生外,對于其他特殊學生保送,今年還進一步明確,公安英烈子女按有關規定只能保送至公安類院校,有關外國語中學推薦保送生限額將逐步減少。
據了解,有關縮減針對特殊學生的高考照顧性政策,廣東、安徽、江蘇等地已先行先試。
廣東教育考試院副院長黃友文介紹,廣東已經取消了省級優秀學生保送資格,自2014年以來,高考加分項目也大幅度減少。
從2010年起,安徽省省級優秀學生就取消了高考加分和保送的資格,獲得省級優秀學生稱號的學生,其評選結果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呈現,且不再具有保送進大學的資格。
江蘇省也已取消省級優秀學生及優秀學生干部的保送資格。數據顯示,江蘇近年來保送生逐年減少,2013年為442人,2014年為203人,2015年為206人,2016年為188人。
此外,部分省市目前已公布的招生錄取改革方案中,也紛紛對保送生資格做出調整。福建省提出,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強化考生報考資格審核、公示和監督。山東、貴州等地提出,在保送生招生中加強資格審查和有效監管。吉林省教育考試院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隨著高考改革方案逐步落實,加分、保送的管理會更為嚴格,范圍也會進一步縮小,新政策會進一步促進高考公平,杜絕其中存在的隱患。
“省優”保送指標太“軟” 易發“蘿卜評優”
保送生制度設計的初衷是對高考統考的補充,是給特殊人才的一個通道,是多把“尺子”量學生、對德智體等多元評價的體現。實施以來確實選拔了部分優秀人才進入高校學習。
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自由裁量權大,存在暗箱操作,保送生造假、鉆空子的案例時有發生,保送生政策執行不甚規范。其中,省級優秀學生推選過程不公開、結果不服眾更是廣受詬病。
按照流程,省級優秀學生由學校推舉產生,然后上報到市、省。但各校的評選標準千差萬別,從全國部分學校公示的評選標準來看,僅是對學習成績的單項要求就五花八門。有的要求有學科成績的省級獎項,有的僅要求綜合成績排名為上一學年的班級前十名即可,這就給“蘿卜評優”留了空間。
除了學習成績外,對“德”的評價標準,如“遵守紀律,積極參加活動,有突出表現優先考慮”等也十分模糊。記者查詢吉林省教育廳網站披露的一份省級優秀學生評選標準發現,標準中包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以及孝敬父母、熱愛勞動等條款,但其中“先進事跡”“突出事跡”等模糊的表述則留下了一定空間。一些老師和學生表示,目前網上可以查到一些評選人員的公示信息,看起來事跡很普通,并無突出、先進之感。
省級優秀學生評選條件看似寬泛,但實際上評選范圍很窄,普通學生很少有機會。一些高中教師和學生認為,一些學校在評選省優、省“三好”的過程中,名額往往是帶著“帽子”下來的,普通學生想要爭取難度很大。
廣東一位高校負責人說,目前的保送生規定中,國際奧賽拿獎、公安英烈子女等“硬杠杠”相對好執行,公眾理解程度高,但一些“軟指標”,比如省級優秀學生評選,有空子可鉆,影響到高考的公平性,出現了負面影響。
保送政策收緊后如何遴選特殊人才?
此次教育部公布取消省級優秀學生的保送政策后,各地高中師生、高校、教育招考部門普遍表示,這是增強高考招生公平性的又一大舉措,回應了民眾訴求,反映了國家從嚴管理、營造公平公正氛圍和環境的決心。
不過,一些高校也產生了擔憂:省級優秀生保送路子堵了,是不是意味著選拔特殊優秀人才的途徑又少了?會否回到僅通過高考選拔人才的老路上?
黃友文說,新一輪的高考改革,評價學生的指標更加多元,已經改變了“一考定終身”的統考單一評價指標。除了高考統考成績,體現平時成績的學業水平測試和體現德智體美全面表現的綜合素質評價,構成“兩依據一參考”,成為高校選拔學生的新標準。
在新的高考制度下,統考的比重占整個錄取分不足30%,其余成績可以通過“一年多考”獲得,學業水平測試的科目還可以由考生根據自己興趣和優勢自行選擇,怪才、偏才等可以在這個新的招考體制下脫穎而出。同時,高校的自主招生還為通過選拔的這類人才給了20-50分不等的加分優惠。
“可以說,自主招生和新的高考改革,規避了之前省級優秀學生等保送制度的弊端,是對保送制度的替代或改良。如何既保證公平性又兼顧科學性,是下一步人才選拔和評價要解決的問題。”黃友文說。
一些高校負責人坦言,目前在招生方面,一方面,高校希望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去選拔自己想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因為長期依賴中學保送推薦和招考部門招錄體系,即使自己有了自主權也不會用,不知道怎么選人。下一步,高校自主招生體制完善的重點是高校自身學會選拔人才。
專家認為,一些好的政策往往因為在執行中不公開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監督而走歪甚至中斷。新的高考制度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也一樣,需要在執行中有強有力的社會監督,招錄過程必須陽光透明。
上月底,“云南版”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出爐。其中,北京、湖南、海南、江西、山東、天津等6省份將從2017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啟動高考綜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
高考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自河南公布了高考改革以來,這個話題更是牽動著無數考生和家長的心。9月5日,鄭州教育界6位大咖做客大象融媒直播間,談了高考、綜合素質評價等。
每個學生一次考試機會,高中階段其他學校在校學生和社會人員參加選考科目考試隨普通高中高三學生進行。合格選考科目考試成績當年有效,轉換為相應分值后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依據之一。
對此,省教育廳回應,實行新方案后,我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將分為合格性考試和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選考科目考試。
現場,省教育廳學生工作處處長王繼東介紹說,8月12日,省政府印發了《河南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此為標志,我省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
8月23日上午9時,河南省教育廳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了《河南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有關情況。
8月23日上午9時,河南省教育廳召開新聞通氣會。
今次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四川就指出,從2021年開始,四川外語科目將提供兩次考試機會。
文理不分科已成各地高考改革趨勢。
根據《意見》要求,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
要改革現行高考模式,必然將所撬動基礎教育階段改革。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各方權益需求,也給高考劃出一塊緩沖區。
3月10日(星期四)15時,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就“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袁貴仁:你提的問題我看到“兩會”期間代表委員提出過,在出臺這個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文件之后,這個問題一直就有討論。
各地高考改革大幕正漸次拉開。對于外語科目,河北、廣東、江西、寧夏、青海等地均明確,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考生可選擇其中較高一次考試成績計入。
中國又一次進入高考時間。另一方面,對于高考的反思也好、批評也罷,大都有著對教育改革、高考改革的殷切期待。如何回應無數在山區小鎮為高考打拼的學生和家長們的焦慮與期待,是高考改革的重要方面。
為促進中小學生對傳統文化、國學典籍的學習,從中小學生課程設置到學習要求,研究標準化傳統文化教材課題組的專家們,都有研究論證,并提出了系列期望。再在高考中增加“傳統文化考試內容”部分,在“每分必爭”高考壓力之下,顯然會轉為高中生們學習傳統文化、國學典籍的巨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