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3日07:20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原標題:尼日利亞強令臺機構更名搬家,消息人士向本報獨家披露內情)
當地時間11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完成對尼日利亞的訪問之后,結束了非洲五國之行。據中國外交部12日向《環球時報》記者證實,訪尼期間,兩國外長簽署了關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聯合聲明。而幾天前,尼日利亞政府還采取強制措施,嚴令臺灣駐尼機構摘牌更名、遷出首都、削權減人,并禁止尼政府官員和機構同臺灣發生任何官方往來。此時正值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中美洲“友邦”出訪。聽聞這一消息的島內媒體12日驚呼,除了挖“邦交國”,北京也在加強對“非邦交國”的運作力道,意圖羞辱臺灣。12日,一名消息人士向記者獨家透露尼方做此決定的內情,并表示此事與其說是大陸在打壓臺灣的國際空間,不如說是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態度,尤其是“川菜通話”一事,先徹底挑戰了大陸的紅線,打破了兩岸現狀,所以大陸決定采取行動對蔡英文當局進行警示。
臺灣經濟日報網12日援引尼外長奧尼亞馬的話說,尼撤回視臺灣為國家的所有外交關系,臺灣將不再享有任何權利,因為它不是一個在國際法上被承認的國家。據中國駐尼日利亞大使周平劍12日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臺灣駐尼代表處原名“中華民國駐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商務代表團”,現被令改為“臺北駐拉各斯貿易代表處”。尼要求臺灣關閉設在首都阿布賈的代表團,遷往商業城市拉各斯。其代表團掛在駐地外墻的一塊以中英文標示名稱的門牌,去年12月30日已被摘掉。尼方還削掉該機構原來實際上不正當地享受的領事權利,比如領事車牌必須被收回。尼方還對“臺北駐拉各斯貿易代表處”的人員數作出具體規定,那一數字被尼外長形容為“骨瘦如柴”。
1971年2月10日,尼日利亞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同年10月25日,尼日利亞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根據臺灣“外交部”的信息,臺灣和尼日利亞于1990年11月簽署互設商務代表團備忘錄。1991年4月,臺灣在尼當時的首都拉各斯設立商務代表團,尼則在次年11月在臺灣設立商務辦事處。2001年8月,臺代表團遷往新都阿布賈。
尼日利亞做出這個決定背后有著怎樣的內情?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消息人士1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此前尼日利亞是非洲僅存的一個既和中國大陸建交,卻同時保留臺灣地區機構偽稱的國家。為解決這個問題,從去年4月尼日利亞總統訪華時,中國政府就開始對尼方做工作,尼總統也當即就給予中方積極承諾。但由于尼國內的一些原因,在接下來的半年里尼方一直沒有太實質性的舉動。
據介紹,尼日利亞在王毅訪問前夕下定最后決心,并向中方主動通報了他們嚴令臺灣地區駐尼機構“摘牌更名、遷出首都、削權減人”的行動。此外,尼日利亞還主動做出“不和臺灣發生任何官方關系,不進行任何官方往來”兩個承諾。上述消息人士告訴記者,這兩個承諾比之前的“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三點聲明還重要,還具有實質意義。臺灣聯合新聞網稱,王毅贊賞尼方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并采取果斷措施解決影響兩國政治互信的歷史遺留問題,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大陸在進一步打壓臺灣的外交空間!”由于蔡英文此時正在危地馬拉訪問,臺灣輿論普遍認為這是大陸趁此機會對臺放出的又一大招。臺“外交部”12日指責尼日利亞配合大陸企圖混淆國際視聽,稱表達嚴正抗議與譴責。臺灣聯合新聞網評論說,“外交爭奪戰”已從“邦交國”逐漸蔓延到“非邦交國”,對岸“外交報復”的時間似乎越來越短。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陳一新說,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到尼日利亞,使館、代表處同時下手,陸方創造了新模式。蔡英文如果再讓中國大陸不高興,陸方恐再“開刀”。
對于這是否是同圣普復交后,大陸打壓臺灣“國際空間”的又一舉措,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1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些國家基于一個中國原則做出了正確的政治決斷,符合有關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更符合國際社會早已形成的一個中國共識和世界大勢。
上述消息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尼日利亞是非洲人口最多、GDP總量最大的國家,它的一舉一動對整個非洲大陸將有不小的示范效應。“現在臺灣在非洲的‘邦交國’已經只剩2個,是歷史最低水平。因為非洲國家都清楚得很,他們想要和中國搞合作,想要中國的投資,想要依靠中國世界大國的政治地位,這些東西哪些臺灣能給它們?倘若蔡英文當局再不自量力,只能是繼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對尼的訪問是中國外長非洲之行的最后一站,在此之前他還訪問了馬達加斯加、坦桑尼亞、贊比亞和剛果共和國。中國外長每年首次出訪都前往非洲,這一做法已堅持20多年。王毅11日在阿布賈說:“這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是蘊藏著重要的政治意涵,那就是不管中國今后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都會繼續同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同非洲兄弟站在一起。因為中國外交的基礎是發展中國家,而非洲則是這一基礎中的基礎。”“德國之聲”12日評論說,中國已超過美國和非洲的前宗主國成為非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且投資巨大。通過不斷向非洲做出承諾,這個亞洲經濟引擎要告訴世界,中國是負責任的全球玩家。
臺灣"駐尼日利亞機構"被要求摘牌 王毅:高度贊賞
據臺“中央社”12日報道,針對尼日利亞要求臺灣地區駐尼機構取消“偽稱”,摘除“偽牌”,遷出首都,削權減人,并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2017年1月11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阿布賈與尼日利亞外長奧尼亞馬舉行會談。王毅表示,幾天前尼方要求臺灣地區駐尼機構取消“偽稱”,摘除“偽牌”,遷出首都,削權減人,并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中方對此高度贊賞。
臺"駐尼日利亞機構"被摘牌 臺涉外部門:"抗議"
臺涉外部門發言人王佩玲表示,臺灣和尼日利亞未建立“外交關系”,尼日利亞政府卻配合大陸舉行記者會,宣稱基于“一個中國”不再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并終止與我“外交關系”,企圖混淆國際視聽,臺“外交部”對于尼日利亞政府的無理行徑表達“嚴正抗議”與“譴責”。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示,只要時間允許,會對中印兩國元首會面做出妥善安排。印度越界問題的解決,希望印度方面從中吸取教訓,不要再發生類似事件。
這份白皮書再次借助海洋安全問題鼓吹“中國威脅論”,渲染日本安全保障環境日趨嚴峻,為安倍政府延續擴張性防衛政策背書。對此,即將結束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的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離開馬尼拉前說:日本是老調重彈。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當地時間2017年7月24日,王毅外長在曼谷就中印對峙事件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問題是非曲直十分清楚,就連印度的高官也公開表示,中國軍人并未進入印度領土。
王毅說,關于朝鮮半島問題,中方主張在嚴格執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基礎上,通過對話談判以和平手段解決問題。
在《印度斯坦時報》網站的報道后面,一名網友留言說,200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比印度多40%以上,現在則是印度的5倍。
當地時間2017年2月7日,外交部長王毅在堪培拉與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舉行第四輪中澳外交與戰略對話后共同會見記者。王毅表示,在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勢正趨于平穩,中國和菲律賓也已建立南海問題雙邊磋商機制。
中新社阿布賈1月11日電1月11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阿布賈與尼日利亞外長奧尼亞馬舉行會談。奧尼亞馬表示,中國外長每年均首訪非洲體現了中國對非洲的高度重視和中非團結友好。
王毅在會見韓國外長尹炳世時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國在韓部署“薩德”系統,不接受任何損害中國戰略安全利益的行徑。
當地時間2016年8月24日,外交部長王毅在日本東京會見了出席第八次中日韓外長會的韓國外長尹炳世。王毅表示,韓國是二十國集團重要成員,中方歡迎樸槿惠總統來華出席峰會,愿就此與韓方保持溝通。
當地時間2016年8月24日,外交部長王毅在日本東京同日本外相岸田文雄、韓國外長尹炳世共同出席第八次中日韓外長會。王毅表示,我們同意秉持三方達成的重要共識,著重推進政治、經貿、人文、可持續發展四個重點領域合作,通過“四輪驅動”,助力中日韓合作。
2016年7月6日,外交部長王毅應約同美國國務卿克里通電話,重點就海上問題交換意見。
當地時間2016年6月1日,外交部長王毅在與加拿大外長迪翁舉行首次中加外長年度會晤后共見記者表示,歡迎菲律賓方面回到對話協商軌道。有記者問,昨天,菲律賓當選總統杜特爾特表示,菲方將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自主決定菲中關系方向。
2016年4月29日,外交部長王毅在與到訪的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舉行會談后共見記者,應詢介紹雙方在會談中就應對朝鮮半島局勢達成的共識。拉夫羅夫表示,俄羅斯認為南海問題應由有關當事國通過直接對話談判的政治外交手段加以解決。
2016年4月29日,外交部長王毅在與到訪的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舉行會談后共見記者,應詢介紹雙方在會談中就應對朝鮮半島局勢達成的共識。王毅表示,中俄同為朝鮮半島近鄰,在半島問題上有共同利益和關切。
共同社報道稱,王毅外長在本月召開的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記者會上批評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