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07:07 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可能會達到6.7%,高于許多專家的預測值。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GDP約占全球GDP的17.3%。中國的實際GDP每增長6.7%,就能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約1.2%。如果把中國對應的貢獻剔除出去,IMF預估的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3.1%這一數值就要被調低至1.9%,這將遠低于衡量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臨界值——經濟增速2.5%。也就是說,中國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馬力最大的發動機。沒有中國的貢獻,世界經濟早已陷入衰退。
毋庸諱言,與1980—2011年的年均增速10%相比,中國的經濟增速已經顯著放緩。但是,全球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靠中國支撐。
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倡議中所扮演的領導角色讓我很受鼓舞,這些倡議將是促進泛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助推器。這兩個倡議無論是單一的、還是整合起來,都會成為促進亞洲和中國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
中國的外向型戰略目標——從RCEP推動的貿易自由化和亞投行這樣的多邊機構建設,到“一帶一路”倡議等大動作——顯然表明中國扮演地區領導這個新角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如果就此推斷中國在向后《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時代的全球領袖之路邁出了重要一步,還為時尚早。大國崛起和衰落是一個悠久而爭斗激烈的歷史。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經濟體的支持,注定會失敗。中國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堅定不移地推行足以解決國內經濟積累的不平衡問題的有關政策時,這種情況才可能發生。中國的全球領袖地位將取決于其國內的實力。
高水平或超高速增長絕不是中國的長期發展方案。從1980—2011年10%的平均增速轉變為現在的6.5%—7.0%的增速,既是可控的,也是必需的。中國需要沿著再平衡和改革的道路走下去。從過去為了擴大出口和投資而推動的制造業為主導的高速經濟增長,轉變為提升服務業和私人消費的比較緩慢、但更加平衡的增長,中國擁有了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的重要機會。如果堅持下去,中國有望解決經年積累下來的產能過剩和不平衡問題,尤其是資源性環境惡化和污染、大量的經常賬戶盈余、地區經濟增長不均衡以及某些部門債務過重等問題。
過去的經濟模式已超期服役。中國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唯一良方就是改變增長模式。具體地說,就是通過結構再平衡轉向以服務業和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進而實現所希望的目標。只有堅持發展服務業和城鎮化增長的道路,中國才能擴大勞動收入群體,他們是消費者購買力不均衡的癥結所在。中國必須推行從增長數量向提升增長質量轉變的發展戰略,最終實現結構的再平衡。除此之外,沒有回頭路。我對中國的改革道路持樂觀態度。
(作者為美國耶魯大學教授)
“當中國實現第二個一百年目標時,中國會比任何一個社會都要強大,人均收入將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在這種整體改革的局面下,中國在這5年來積極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對外開放也出現了新的轉變。
10月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經濟藍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5~2016)》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分化顯著,中國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業內人士預計,2016年,世界經濟脆弱復蘇,各經濟體表現延續分化;中國將通過“兩端發力”,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
截至5月底,七國集團“G7”與“金磚國家”成員國均已公布一季度GDP數據。“金磚國家”中,一季度GDP同比增長率最高的為印度7.5%,中國增長7.0%排第二位, 巴西增長6.5%,南非增長2.1%,俄羅斯則下降了1.9%。
中國的經濟規模超越美國是難以逆轉的趨勢,以不同的方式計算,可能超越的時間點不同,但沒有太大必要確認一個準確的時間點。中國的經濟規模超越美國是難以逆轉的趨勢,以不同的方式計算,可能超越的時間點不同,但沒有太大必要確認一個準確的時間點。
2014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周11月5日正式啟動。北京APEC主要議題的設定,表明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也不斷提升,中國已從13年前上海APEC議題的參與者,變成北京APEC議題的制定者。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中國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放緩至7.3%,不及二季度的7.5%。從簡政放權、國企改革到財政金融政策、土地戶籍制度的改革,穩中前進仍是下一步宏觀經濟運行的主旋律。
面對中國從曾經的東方小木船逐漸變為遠洋巨輪這一現實,國際上的“預言帝”們心情很復雜。顯然,中國的發展步伐越來越穩健,倒是“唱衰中國”的“預言帝”們該看清形勢,早點歇歇了。
在訪問英國的前夕,李克強總理6月16日在《泰晤士報》上撰文稱,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是正常現象,并不存在問題。1~5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2%,較1~4月份的17.3%小幅回落,但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24681億元,同比增長25%,增速比1-4月份提高2.2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
據韓聯社消息,韓國銀行(央行)和金融投資行業今天發表的資料顯示,2013年韓國GDP為1.3043萬億美元,為中國(9.1814萬億美元)的14.2%,中國的GDP規模約為韓國的7倍。
進入21世紀到目前為止,亞洲工業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比例已經從20%出頭飆升至30%以上,其中,中國是主要拉動因素。金融化進程并沒有跟上工業化的腳步—增長是靠國內銀行貸款或者亞洲以外地區的借款和投資拉動的。
日本《外交學者》2月15日文章,原題:中國當然想要取代美國 在《一周》周刊上,扎克·比徹姆語出驚人地稱,“中國沒有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而且永遠都不會”。他的依據是,“中國面臨太多國內問題和地區對手,無力真正充當全球領袖;即便中國不久有這樣的能力,也不會去領導全球;中國想要按照現有的全球秩序規則行事,而不是改變它們。”
2013年中國經濟年報終于出爐,無論跟自身比,還是在全球范圍來看,都交出了成績不凡的答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5688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7%,比上年增加近5萬億元,這一增量就相當于1994年全年經濟總量。
昨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3年中國經濟運行情況,比上年增長7.7%。專家分析,中國GDP增速出現大幅上漲的可能性小,改革將釋放制度紅利,產業進入結構性調整中,新興電子產業、環保相關產業發展機遇大。
周一(1月20日)亞市早盤,澳元兌美元小幅低開,現交投于0.8773附近。北京時間今日10:00,中國國家統計局將公布包括2013年全年GDP在內的多項宏觀經濟數據,并將召開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作為中國方面最為重要的經濟數據,GDP數據的好壞將對澳元甚至全球金融市場風險情緒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