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06:56 來源:央視新聞
12月16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房地產市場提出了新的定位和工作部署,“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表述,被看作是在減弱住房金融屬性。同時,會議在抑制房地產市場泡沫、增加土地供應、落實人地掛鉤等方面的部署,也決定著明年樓市調控的基調和市場走勢。
明年房地產市場將會如何走?一起來了解。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未來或將嚴防金融資金炒房路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在部署2017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工作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率先明確了這一戰略性定位。看似通俗易懂的表述背后,有著怎樣的含義?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上述定位意在減弱金融屬性,住房屬于耐用消費品,基本功能是居住,不是用于投資和投機賺錢。
倪鵬飛說,未來金融監管層面的關鍵,就是要防止股市、債市、保險和銀行資金違規進入樓市。“此輪樓市過熱,最主要原因就是金融機構利用監管漏洞,采取不同形式讓資金繞道轉入房地產市場”。
“炒房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用自有資金炒房,而在于用金融資金炒房,金融機構參與是造成高杠桿的主要因素。”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牛鳳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
作為從業人士,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解釋稱,“政策含義非常明確,住房需求要繼續得到保障,炒房需求要管控和遏制”。
為保障正常的購房和貸款需求,會議提出,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抑制房地產泡沫、防止大起大落
要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
會議要求,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
“可以看出,政策明確了明年房地產調控的總體思路。”嚴躍進告訴媒體記者,一是抑制房地產泡沫,主要是土地市場和房價的泡沫;二是防范市場出現大起大落,讓市場更加穩定,從而預期才會更加穩定。”
擠出炒房泡沫后,真實的供求關系才更容易顯現。倪鵬飛分析,決策層清醒認識到房地產的定位,絕不容忍投機的泛濫,如果采取措施確保住房回歸居住和消費屬性,有助于房地產市場擠出泡沫,顯現真實的供求關系,有利于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
會議明確,去庫存方面,要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要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
落實人地掛鉤政策
一、二線城市或加大土地供應指標
會議指出,要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根據人口流動情況分配建設用地指標。要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
倪鵬飛認為要區別看待:三、四線城市的情況是地方政府大量供應土地,由于供應總量多,房價反而會低;而在一、二線城市,由于主、客觀兩個層面的作用造成土地供應不足,形成土地的饑渴和短缺,加上土地拍賣制度就把地價搞得特別高。
“針對一、二線土地市場供應不足導致的地價、房價上漲,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解決。”倪鵬飛建議,首先要加大土地供應指標,采取人地掛鉤模式;其次由于一、二線城市存量土地比較多,同樣有盤活的余地。
嚴躍進表示,政策初衷就是考慮到各大城市人口流動的差異性特征,預計明年繼續實行限購的城市,在獲得開發用地、土地轉性等方面將有更多機會,2017年下半年樓市供應緊張局面有望改變。
加快住房租賃市場立法
城市住房結構將進一步改善
會議還指出,要加快住房租賃市場立法,加快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發展。加強住房市場監管和整頓,規范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為。
今年6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供應主體多元、經營服務規范、租賃關系穩定的住房租賃市場體系,基本形成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續的公共租賃住房保障體系。為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開展住房租賃業務,允許將商業用房等按規定改建為租賃住房。
在嚴躍進看來,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無論是從迎合城市各層次住房者的租賃需求,還是進一步改善城市住房結構的角度,都有益處。
在樓市調控持續加碼的背景下,熱點城市樓市進一步降溫,平抑房價預期基本實現。業內人士認為,短期內樓市調控難以動搖,長效機制亟待跟進。
在9月份一線城市房價普遍下調之后,10月份樓市數據延續了慘淡景象。10月份,北京二手房住宅簽約6162套,在國慶長假影響下,二手房住宅簽約套數在2014年2月后連續43個月創出新低。
防控房地產市場泡沫風險,這一政策導向從年初說到眼下,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以來,全國各地出臺樓市相關政策已經接近180次,力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過此前任何一年。在頻繁、堅決的調控政策背后,中國樓市的走向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
自去年9月底以來,從限購、限貸、限價、限售、限商的“五限”到“購租并舉”“租售同權”,已有超百城市發布150余次樓市調控政策。在輪番政策影響下,十一假期期間,以一線城市為代表的全國熱點城市房價持續降溫。
只有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長效機制,才是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
新房有樓盤國慶期間“零成交”,二手房有業主再次降價售房。
新房有樓盤國慶期間“零成交”,二手房有業主再次降價售房。
自去年“9·30”樓市政策落地以來,房地產調控收緊已持續一年,迄今為止,全國已有超過100個縣級以上城市跟進。
加碼調控增量、鼓勵住房租賃實屬必然。分析認為,市場將逐漸從單一的住房購置走向租售并舉。
調控及信貸政策密集出臺的背景下,也確實改變了市場對未來的一些預期,多重因素下,導致了周一地產股的集體跳水。
全方位封堵任何炒房的可能性,從而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房地產去投資化趨勢愈加明顯。
監管層在“金九銀十”這一傳統樓盤銷售旺季發布新政,釋放出樓市調控不放松的強烈信號——“哪里房價上漲明顯,調控就指向哪里”。
與去年“十一”假期前后全國多座城市接連限購或升級限購政策類似,全國多座城市近日接連升級樓市調控,“最嚴限售加上房貸利率上浮”似乎成為新一輪的樓市調控組合拳。
22日開始,樓市迎來新一輪密集調控期。2天內,西安、重慶、南昌、南寧、長沙、貴陽、石家莊、武漢8個省會城市密集出臺樓市調控措施,其中6個城市實施了限售。
眼下正值樓市金九銀十傳統銷售旺季,多地選擇這個時點密集出臺收緊政策,釋放出樓市調控不放松的強烈信號,有利于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