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14:25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各省市區人均GDP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近日,社科院發布報告稱,中國成功跨過了中等偏高收入門檻,正式進入中等偏高收入國家行列。
此報告一出,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個大大的問號也懸在很多人的心里: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高收入國家行列,怎么我們的收入不是中偏高呢?
中等偏高收入國家?專家:標準太低
近日,由中國社科院研究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等共同主辦的《經濟藍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5-2016)》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報告稱,2016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6.7%,整體上看經濟增速下行趨勢未改,但下行速度有所減緩,有些經濟指標向好,預計2016年宏觀經濟總體穩定,經濟整體增速不會低于6.5%。
同時,報告提出,整體而言,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后期增長階段,成功跨過了中等偏高收入門檻,正式進入中等偏高收入國家行列。
社科院上述結論,參照了世界銀行的分類標準。按人均GDP,世界銀行對各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分組:
人均GDP低于104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
1045~4125美元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4126~1273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高于1273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2015年中國人均GDP為5.2萬元(按13億人口計),約合8016美元,正好位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范圍。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小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中國算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但是這個標準比較低,按照這個標準,世界上屬于中上等收入的國家至少有四五十個。
“人均GDP在8000美元左右,和發達國家幾萬美元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王小魯說。
經濟大省,不等于經濟發展階段高
值得注意的是,社科院上述報告還將經濟增長階段劃分為六個階段,與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相比:
第一階段近似于低收入階段;
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為中等偏低收入階段;
第四階段為中等偏高收入階段;
第五階段和第六階段為高收入階段。
報告指出,一些省市區經濟增長較快,已經成功邁過第五階段的收入門檻,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成為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中國進入第五階段的省市區有6個,即天津、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內蒙古。2015年,天津人均GDP為17166美元排第一,北京17064美元排第二,上海16555美元排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內蒙古人均GDP為11547美元,排第六,高于福建、廣東。
從上述表格不難看出,經濟大省并不代表經濟發展處于高階段,因為人口因素影響極大,較多的人口會拉低人均GDP。比如廣東、山東、江蘇,其經濟總量排全國前三甲,但它們的人均GDP均未進入前三。
進入中等偏高收入國家之列,是否意味著中國居民也進入了中等偏高收入行列?
2015年中國人均GDP為5.2萬元,但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萬元,不足人均GDP的一半。
“要注意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兩回事,人均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按照人頭除出來的,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是國內生產總值的一部分,大約只占60%”,王小魯說,居民收入又要分城鄉,分不同的地區,分高、中、低收入,大部分老百姓收入比人均GDP要低很多。
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區分出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別。比如,生產一臺電視價值1萬元,這1萬元就是GDP,但1萬元當中,給工人的工資是4000元,則這4000元就是工人的可支配收入。另外6000元一部分是材料成本,一份是工廠利潤,一部分則是稅收、利息等費用。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認為,中等偏高收入國家指的是人均GDP水平,并不意味著老百姓人均收入也達到了世界中等偏上收入行列,只有讓居民收入的增長跟經濟發展增速同步,勞動報酬的提高要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步,才會讓廣大老百姓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我們的收入分配改革還沒有到位,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勞動報酬比例偏低,在GDP大蛋糕里面,老百姓分的份額還是偏少了一點。因此,很多老百姓沒有感受到進入世界中等偏上收入的行列。”蘇海南說。
蘇海南補充道,特別是在兩個比重偏低的基礎上,勞動者和居民內部不合理分配差距又偏大,少數人分得太多,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偏小,低收入群體和貧困人口仍然還偏大,后面兩個群體就更加感受不到進入中等偏上收入了。
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綱要》指出,到2030年,“人民身體素質明顯增強,2030年人均預期預期壽命達到79.0歲,人均健康預期壽命顯著提高。
目前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省份,無論在居民社會保障,還是在居民收入分配方面,與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仍有較大的差距。全國已經有10個省份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內蒙古、廣東、福建、遼寧和山東。
我們有信心在改革發展穩定之間,以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2月6日《鄭州晚報》) 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是一個量變指標,尤其是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標志。
人均GDP上萬美元是一個重要的標志。廣東省統計局分析指出,從世界范圍看,2013年人均GDP在1萬美元以上的國家有65個,預計2014年有66個,如果把廣東作為一個經濟體參與排位,則目前廣東人均GDP約排在世界各經濟體第65位,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這標志著廣東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按照國際劃分標準,目前中國人均GDP已達6700多美元,確實進入到了中等偏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世界銀行公布的2008年收入分組標準為:人均國民總收入低于97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76至385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于1190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據日本共同社12月25日報道,日本內閣府25日宣布,2012年日本人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6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8.23萬元),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34個成員國中排名第十,較2011年的第14位有所上升。
尤其引起熱議的是,第一梯隊中的粵蘇競爭趨于白熱化,此前曾一度有聲音稱“江蘇將取代廣東成為經濟總量第一”。最終數據出爐,2012年廣東GDP達5.7萬億元,連續24年經濟總量位居全國首位;江蘇省為54058.2億元,成為國內第二個經濟總量突破5萬億元的省份。
根據2011年發布的最新《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顯示,自2000年以來10年間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增長了一倍多,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由2000年前的10.38億噸油當量上升到2010年的24.32億噸油當量。
從2013-2016年中國幸福指數變化情況看,大部分省市的各項幸福指標都在上漲,其中江西地區增長速度最快。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北京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處于全國的第一方陣。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的2011年數據顯示,全市經濟“十二五”開局良好,2011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實結果為16251.9億元,同比增長8.1%。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11日表示,根據研究院推算2012年朝鮮的人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為783美元,而韓國的人均名義GDP為23113美元。該研究院還表示,與中國、越南(人均1528美元)和老撾(人均1446美元)等社會主義國家相比,朝鮮的GDP規模依舊非常小。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北京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處于全國的第一方陣。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的2011年數據顯示,全市經濟“十二五”開局良好,2011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實結果為16251.9億元,同比增長8.1%。
幸福感最高的20個國家地區
但不少網民指出,我國GDP不斷增長值得欣喜,但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我們與發達國家還相去甚遠。” 網民“東方日出”表示,目前,我國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遠遠低于國際水平,行業收入差距、城鄉收入差距以及財產性收入差距仍在擴大,人民感受到的生活水平不高。
但不少網民指出,我國GDP不斷增長值得欣喜,但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我們與發達國家還相去甚遠。” 網民“東方日出”表示,目前,我國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遠遠低于國際水平,行業收入差距、城鄉收入差距以及財產性收入差距仍在擴大,人民感受到的生活水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