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15: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該不該穿秋褲:不穿患關節炎?穿了降抗寒基因?
不穿易患關節炎? 穿了又會降低抗寒基因?
秋褲到底穿還是不穿
文·本報記者 唐 婷
-打破砂鍋
今年北方的秋天貌似比往年來的更凜冽些。國慶假期,我國北方地區接連受兩股冷空氣影響,不少地方降雨降溫。中央氣象臺發布的預報顯示,10月14日至17日,我國北方地區自西向東有一次中等強度冷空氣過程,部分地區先后有4℃—8℃降溫,局地降溫可達10℃—12℃。
“有一種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種寒冷叫忘穿秋褲。”隨著秋意漸濃,溫度驟降,很多不扛凍的小伙伴已經早早的把秋褲穿起來了。秋褲作為御寒神器由來已久,但近來卻飽受詬病。很多關于該穿或是不該穿秋褲的傳言在朋友圈里經久不息的流傳。
穿秋褲會令人喪失抗寒基因? 環境導致性狀改變很難遺傳
這個吐槽秋褲的流言指出,穿秋褲可以令人喪失抗寒基因,在秋褲的“溺愛”下,人的腿部肌肉和運動神經會退化。只需要給三代人連續套上秋褲——大約是60年,該人群中腿部抗寒的基因就會降低到千分之一以下。
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人,依據的可能是拉馬克的理論。作為進化論的先驅,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曾提出過兩個著名的原則——“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前者指經常使用的器官就發達,不用會退化,后者指后天獲得的新性狀有可能遺傳下去。如果簡單套用他的學說,上述秋褲影響抗寒基因的傳言貌似有些道理。
但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郭佳博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曾經有一個經典實驗很好地駁斥了拉馬克的學說。科學家把老鼠的尾巴剪掉,然后讓斷尾的老鼠生小鼠,連續切了22代老鼠的尾巴之后,發現第23代仍然長出了尾巴。“人類進化是很多年的事情,不可能經過短短60年就發生改變,在我的知識框架里面,由外在環境條件導致的生物性狀改變是很難遺傳的,可以遺傳的是細胞內的核酸物質,包括DNA、RNA。”而且郭佳指出,雖然核酸會發生突變,但是細胞會有一系列復雜的機制阻止核酸突變,即使突變發生了,也能在不同水平上修復突變。因此不穿秋褲只是個體抗寒能力的訓練,從整體來說,不會導致基因的改變和遺傳。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陸軍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與人體“抗寒”或“耐寒”能力相關的應該是一組基因。但這些基因和能量代謝、免疫機能等有關。抗寒能力還與飲食結構有關。在他看來,隨著國民肉類等高蛋白攝入量的增加,整體的抗寒能力也會提高。“我生長在南方,曾在國外也待過幾年,一直沒有穿秋褲,現在也有很多年輕人不穿秋褲。”陸軍說,這就證明國人的抗寒能力并未下降,這與基因是沒有多大關系的。
母親穿秋褲影響孩子抗寒能力? 抗寒能力可通過后天鍛煉提高
朋友圈里還有一則流傳甚廣的傳言稱,三九嚴冬冰天雪地里,日本女孩一直光腿穿短裙、不穿秋褲的目的之一,便是將鍛煉出來的抗寒基因一代代地遺傳給孩子。傳言中對此還進行了“科學”的分析:腿部熱量是由肌肉中的線粒體產生的,線粒體能量轉化的效率決定了腿部抗寒的特性。決定線粒體能量轉換效率的基因坐落在線粒體自帶的DNA中。下一代的線粒體100%遺傳自母親,這種獨特的母系遺傳決定了只有女性進行受寒鍛煉才能對下一代的基因產生影響。
“這種說法不靠譜,線粒體一共有2000多個蛋白,其中只有13個是線粒體DNA編碼,其余都在染色體上編碼,發熱相關的基因ucp1由人類細胞核中4號染色體編碼,也就是說可以遺傳自父母雙方。”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黃嵩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線粒體有自己的DNA,但是完整線粒體的合成和裝配也要核DNA的參與。雖然線粒體是以母性遺傳為主,但是在細胞的一生中,線粒體是動態不斷變化的,有裂解,有聚合,基本上很難說下代跟上代的一樣。”此外,郭佳還補充道,腿部抗寒除了需要產生熱量以外,還與腿部皮膚感知溫度的能力相關。簡單地說,每個人的皮膚對冷熱的敏感程度不同,對冷不敏感的皮膚也可以抗寒。
對此,陸軍認為,不同地域的人耐寒能力本就不同,如愛斯基摩人長年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其耐寒能力遠遠高于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群。而且,耐寒能力可以通過鍛煉提高,如游冬泳的人,會比一般人更耐寒,體質也更好。而日本女孩一直光腿穿短裙,只是被凍習慣了,耐寒能力很好,這與基因應該沒有多大關系。
不穿秋褲易患骨關節炎? 關節炎并不是凍出來的
與上面兩個“倒褲派”流言不同,第三個關于秋褲的傳言卻是實實在在的“挺褲派”。這個傳言說:“天冷了就要穿秋褲,否則容易得關節炎”。
那么不穿秋褲真的會導致關節炎嗎?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副主任田華說,年齡、性別、肥胖、過度的負重鍛煉、遺傳易感等,都會導致下肢骨關節炎的發生和病情的加重,骨關節炎病人也表現得對寒冷更為敏感。
“但事實上,寒冷、受寒和骨關節炎的發病并沒有直接關系,在我國東北、華南等4個區域做的調查發現,寒冷地區人們骨關節炎的發生率并不比其他地區高,而穿不穿秋褲和患骨關節炎也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如果患了骨關節炎,不注意適當保暖和及時添加衣物,就會導致疼痛發作和病情加重。”
寒冷為什么讓骨關節炎患者感到疼痛呢?田華解釋說,由于溫度降低,皮膚血管收縮,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因此原本會被血液帶走的炎癥因子會在關節局部聚集,從而產生疼痛。
相關鏈接
穿秋褲很土? 不!秋褲其實是“洋貨”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愛穿秋褲,覺得很土。但其實秋褲可是舶來品,“洋”氣得很呢!
如果一定要深究秋褲最早的雛形,就不得不提到15世紀的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這位把威爾士并入英格蘭、有著6次婚姻的國王,最喜歡的是穿一種男用馬褲。這種褲子材質通常是羊毛,穿起來緊身裹腿,亨利八世還常常將它與當時流行的尖頭鞋一起穿著。不得不說,這樣的搭配,看上去有些怪怪的,但卻是時尚。
正式的秋褲誕生于北美大陸。在冬季受到北冰洋冷空氣侵襲的土地上,人們要穿著御寒用的連體內衣。其樣式是將人體上下身全部包住,手腳腕口緊收,幾乎等于將秋衣和秋褲無縫結合到了一起,以便確保保暖。
一直到1915年,一個叫弗蘭克·斯坦菲爾德的加拿大人才發明了現代樣式的秋褲,并在這一年12月7日申請了秋褲的專利,成為現代商業秋褲之父。
這樣看來,其實秋褲時髦著呢,你完全不用因為穿了它而感到臉紅。
來源:科技日報
黑色運動款Leggings,這是每個人衣櫥里最多且最基本的款式。
而對鄭州市民來說,上一周的天氣也猶如“過山車”一般,氣溫驟降十幾攝氏度,“前一天還是穿著裙子,第二天直接換上了棉襖”。6日20時至7日3時,焦作、洛陽、鄭州、平頂山、駐馬店等局地出現冰雹;安陽、鄭州、許昌、周口局地出現7級以上雷暴大風天氣。
而對鄭州市民來說,上一周的天氣也猶如“過山車”一般,氣溫驟降十幾攝氏度,“前一天還是穿著裙子,第二天直接換上了棉襖”。6日20時至7日3時,焦作、洛陽、鄭州、平頂山、駐馬店等局地出現冰雹;安陽、鄭州、許昌、周口局地出現7級以上雷暴大風天氣。
據了解,“東方之門”就是蘇州著名的秋褲樓,已經爛尾了11年之久,此前三度延期交付,日前,終于傳了些許好消息。東方之門位于蘇州工業園區,是蘇州市在建的地標式建筑,此前曾被網友戲稱造型像“秋褲”,成為網絡熱點。
在成都,有一群年輕人為代表的“反秋褲派”。
在成都,有一群年輕人為代表的“反秋褲派”,為了捍衛苗條身型,用外褲內穿、男穿絲襪、保鮮膜等“奇葩”方式,成功取代了無孔不入的秋褲。”潮人用保鮮膜替代“秋褲” 對“反秋褲派”而言,再“奇葩”的替代品也毫不為過,大三女生小陳的殺手锏竟然是“保鮮膜”。
今天開始,冷空氣全面進入全省,氣溫明顯下降,你穿秋褲了沒?
秋褲也是潮品你造嗎?
周平均氣溫:西部山區和北部10℃~11℃,其他地區11℃~12℃。周一,南部、東南部陰天有陣雨或小雨;其他地區陰天間多云。鄭州市下周則以多云和陰天為主,周三時最高氣溫有望升至26℃。
寒冷、潮濕的環境容易導致糖尿病足的發病,糖尿病人不注意腿部保暖,受寒受濕,出現的 “老寒腿”癥狀,很可能是 “糖尿病足”的早期信號。這是因為天氣變冷,血管收縮,血液營養很難輸送足部。我們知道,人體的動脈好比一個輸油管道,動脈血每時每刻在動脈中流動,將能量源源不斷地輸送至各組織器官。流向下肢的血流減少,供應下肢的血流不能滿足需要,就會出現下肢缺血癥狀,直至潰爛截肢。
“年輕人幾乎不穿秋褲,我交往的圈子韓國女生比較多,他們從來不穿秋褲,大冬天都穿裙子配長靴,最多穿厚一點的襪子。” “我覺得韓國年輕人比中國年輕人更加愛美,他們不穿秋褲可能跟這有關。
秋褲腳踝處藏有毒品的男子白某,在北京西站站臺上被民警發現,隨后警方又根據白某隨身攜帶的電話卡和快遞提貨單,查獲了白某從武漢“上家”購買、分別隱藏在茶葉和沖劑飲品中的毒品。白某交代,腳踝處藏匿的一小包塊狀白色晶體確實是冰毒,共計11.25克,是他從武漢一陌生人處買來自己吸食的。
1月26日下午,黃曉明在微博曬出一張與Angelababy的合影,照片中兩人拿著一紅一藍兩把激光劍,怒瞪對方上演眼神殺,做出準備“決斗”的樣子。
黃曉明曬出一張與Baby的合影。對于黃曉明這樣變相的秀恩愛,網友紛紛調侃“這個恩愛秀的我給82分,剩下的用666的形式給你”
繼裸女座椅雕塑之后,蘇州金雞湖畔的一尊老子雕塑再度引發爭議。圖為12月18日,江蘇蘇州金雞湖畔,被稱為“秋褲”的“東方之門”和已被移除的“裸女座椅”附近出現的“吊死鬼”老子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