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06:51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北京10月10日電(記者 張尼)日前,河南省政府印發《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的實施意見》,對該省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做出了總體規劃部署。
根據人社部數據,全國已有至少20省份明確城鄉醫保并軌。而并軌制度落實后,不少地區原有的新農合藥品目錄大幅擴容,城鄉居民的醫保報銷比例也將提高,民眾受益頗多。
資料圖 韓章云 攝
20省份明確城鄉醫保并軌 歸口管理部門不同
目前,國內的基本醫保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這其中,城鎮居民醫保由財政和城鎮居民繳費,由人社部門管理;新農合由財政和農民繳費,由衛計部門管理。
雖然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都是個人繳費與政府補助相結合,但由于管理部門不同,就醫報銷、目錄等各不相同,享受待遇有較大差別。
今年初,國務院印發《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要求整合兩種醫保制度。該政策的落實也意味著民眾就醫報銷將不分城里和農村。
據人社部8日介紹,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上海、浙江、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云南、陜西、青海、寧夏、新疆、兵團在內的20省份對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進行了總體規劃部署或已全面實現整合。
天津、上海、浙江、山東、廣東、重慶、寧夏、青海和兵團已全面實現制度整合。河北、湖北、內蒙古、廣西、云南等省份明確將從2017年起執行,北京明確2018年1月實現“二合一”。
此外,中新網(微信公號:cns2012)記者發現,在20省份中,包括天津、上海、浙江、山東、廣東等在內的大部分省份明確,將整合后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劃歸人社部門管理。
但陜西出臺的《陜西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方案》中則提出,由衛生計生部門統一管理城鄉居民醫保,城鎮職工醫保仍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管理。
資料圖
新農合醫保用藥目錄擴容 有地區用藥范圍成倍增長
根據地方人社部門提供的數據,城鄉醫保并軌后,各地醫保定點的醫療機構、醫保藥品的目錄,都明顯擴大。尤其對不少新農合參保民眾來說,整合后醫保用藥范圍成倍增長。
例如,天津市人力社保局透露,城鄉醫保并軌后,農村居民醫保藥品的數量從原來的2000多種增加到7300多種,增加了2倍。此外,農村居民就醫定點醫院的數量也由原來的30家左右,擴大到目前的1400余家。
內蒙古的新農合藥品目錄由原來的1988種增加到2600多種,增幅達到三成以上,新農合實際報銷比例將逐步向城鎮居民靠攏。
河北省新農合用藥目錄有1000種左右,城鎮居民基本醫保用藥目錄約有2400種,整合后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用藥目錄能達到2900種左右。
再如,山東、廣東、寧夏城鄉醫保并軌后,城鄉居民統一使用基本醫保藥品目錄,農民的可報銷藥品種類分別從1100種、1083種、918種擴大到2400種、2450種、2100種,醫保用藥的范圍增加1倍多。
資料圖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醫保報銷比例就高不就低 民眾看病經濟負擔減輕
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后將遵循“待遇就高不就低”原則,參保人員特別是農村居民的醫保報銷比例顯著提高。
寧夏在全國較早地建立起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統籌前,城鎮居民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約為57%,農村居民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為53.59%。統籌后的2014年,城鄉居民在醫保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達到66%。
北京方面,依照當前門診報銷政策,城鎮居民一個年度門診報銷封頂線是2000元,而新農合是3000元,按照醫保待遇不降低的原則,政策合并后,城鎮居民的門診報銷比例有望提高。
上海方面,從住院待遇一項來看,整合前,城鎮居民醫保支付比例最低為60%(60歲以下),新農合最低只有50%,而整合后統一為70%。
另外,上海市農村居民住院報銷費用也不再設“限”。原來參加新農合的農村居民在住院時,費用如果超過12萬元,超過部分就不能由醫保支付。整合后,12萬元封頂線取消,哪怕超過了也能繼續按照規定的比例結算。
廣東也大幅提高封頂限額,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支付比例提高到76%,封頂線從過去的5萬元提高到現在的44萬元。
資料圖 朱冬琰 攝
全國多地開展試點 積極制定并軌方案
根據國務院早前印發的《意見》,各統籌地區要于2016年12月底前出臺具體實施方案。除了已部署或已全面實現整合的地區外,不少省份也正在積極開展試點,加快制定方案。
例如,江蘇早在5年前就開始探索城鄉居民醫保一體化。目前13個設區的市中,已有蘇州、常州、泰州、南通四市實現了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制度的并軌,江蘇全省80多個醫保統籌地區中有40個地區實現了兩項制度的并軌。
在安徽省,目前正探索在全省25個已經實現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兩項制度并軌運行的地區,開展商業保險機構經辦服務試點,剝離原城鄉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經辦職能,設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管理中心,建立相關制度,逐步實現城鄉居民一體化管理服務目標。而該省的并軌方案也正在制定中。(完)
近期,浙江、河北、安徽等多地發布城鄉居民增收實施方案,瞄準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研人員等七大重點群體推出激勵計劃,出臺了不少促進居民增收的實招、硬招。
從2017年7月1日起,鄭州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在每人每月140元的基礎上增加20元,最低基礎養老金調整到每人每月160元,待遇水平居全省首位。
今后,河南省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將更加完善,2020年前,力爭實現應保盡保、不漏一人,法定人群全覆蓋。為鼓勵繳費,政府還對參保人給予繳費補貼:對選擇500元以下標準繳費的,給予每年不少于30元的補貼;對于選擇500元以上標準繳費的,給予每年不少于60元的補貼。
2017年,隨著多項政策的出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最低工資標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等均有所上漲。河北省自2017年1月起,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由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90元。
目前,北京市享受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障待遇的有85萬人,其中享受老年保障福利養老金人員43萬人,每人每月領取福利養老金425元;享受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人員42萬人,每人每月領取基礎養老金510元。據介紹,截至2016年10月底,全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共有3447萬人參保,參保率達98.22%,其中有985萬人正在按月領取養老金。
該目錄將于明年1月1日起執行。這也意味著,明年元旦起,全省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一樣平等享受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待遇,逐步實現城里鄉下看病、報銷“一個標準”。
截止目前,全縣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卡發放工作已圓滿完成,累計發卡54.7萬余張。至11月,券橋、獨樹、楊樓、拐河等鄉鎮的4萬余名參保人員已通過社保卡領取養老保險待遇。2017年將實現全縣城鄉居民通過社保卡領取養老保險待遇全覆蓋。
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城鎮職工養老金已連續11年上漲,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去年才首次上調,從每月55元增至70元。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去年城鄉居民養老基金當期結余已首次出現縮水。
日前,項城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檔案管理工作通過省一級驗收,標志著該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檔案管理工作已經達到了合格水平。
今年1月1日起,北京市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城鄉居民可享“二次報銷”:在基本醫療保險基礎上,城鄉居民因重大疾病發生的“起付金額”以上、5萬元(含)以內的費用可報銷50%,超過5萬元的費用可報銷60%。同時,大病保險“上不設封頂”,去年發生大病費用的患者也在報銷范圍內。
養老一直是老百姓非常關注的大事,政府也一直在努力的改革養老保險制度,讓老百姓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楊燕綏表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接軌的重大意義在于,跨地轉移、繳費年限可累積這一重大突破。
國家衛生計生委10日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正在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截至今年三季度,共有13家保險公司在全國27個省(區、市)373個統籌地區開展了大病保險,覆蓋城鄉居民6.5億人。
國家衛生計生委10日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正在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截至今年三季度,共有13家保險公司在全國27個省(區、市)373個統籌地區開展了大病保險,覆蓋城鄉居民6.5億人。
年滿80周歲不滿90周歲,由每人每月50元調整到100元。
據了解,鄭州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含中央基礎養老金和地方財政基礎養老金補貼),從10月1日起,在每人每月75元的基礎上增加45元,調整后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