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3日06:56 來源:京華時報
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印發《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計劃5年內對近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著力解決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昨天,國家發改委舉行通氣會,《規劃》明確,搬遷對象主要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經扶貧開發建檔立卡信息系統核實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981萬人。遷出區域范圍涉及22個省份的約1400個縣。據新華社電
要搬誰
共分四類地區大約981萬人
《規劃》明確,搬遷出區域范圍涉及22個省份的約1400個縣,約981萬人。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副巡視員楊槧在通氣會上介紹,從遷出區域看,主要包括四類地區:一是深山石山、邊遠高寒、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且水土、光熱條件難以滿足日常生活生產需要,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的地區。這類因資源承載力嚴重不足需要搬遷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316萬人。二是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禁止開發區或限制開發區。三是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十分薄弱,工程措施解決難度大,建設和運行成本高的地區。這類地區需要搬遷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340萬人。四是地方病嚴重、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
此外,考慮到遷出區的自然環境和發展條件具有同質性,還有部分生活在同一遷出地的非建檔立卡人口需要實施同步搬遷,各地結合自身實際計劃安排實施同步搬遷人口600多萬人。同步搬遷人口可與建檔立卡人口共享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但不享受中央相關住房建設補助資金。
搬哪去
37%縣城安置人均住房25㎡
記者了解到,按照群眾自愿、應搬盡搬的原則,在前期進村入戶調查研究基礎上,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采取集中安置為主、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的方式。集中安置人口占搬遷人口總規模的76.4%,分散安置人口占搬遷人口總規模的23.6%。
在集中安置人口中,依托中心村或交通條件較好的行政村就近集中安置的占39%,在周邊縣、鄉鎮或行政村規劃建設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的占15%,在縣城、小城鎮或工業園區附近建設安置區集中安置的占37%,依托鄉村旅游區安置的占5%,其他集中安置方式占4%。
楊槧介紹,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適用”的原則,《規劃》明確,建檔立卡搬遷戶住房建設面積嚴格執行不超過人均25平方米的標準,這要作為一條紅線,確保建檔立卡搬遷對象不因建房而舉債。
《規劃》還明確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建設內容,包括建設安置區道路約11萬公里,飲水管網約14萬公里,供配電網約12萬公里,學校及幼兒園約1600萬平方米,衛生室約570萬平方米等。
錢何來
易地搬遷人口約總需9500億
據了解,《規劃》根據各地建設總規模、平均工程造價等數據測算,實施約98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搬遷所需投資約6000億元,加上同步搬遷人口住房建設投資,“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規劃總投資約9500億元。
楊槧介紹,《規劃》明確了約98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搬遷的資金籌措來源。其中,除大幅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外,首次引入了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資金,大大拓寬了資金渠道。一是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約800億元。二是安排專項建設基金總規模500億元。三是安排地方政府債務資金約1000億元。四是安排低成本長期貸款總規模3400多億元。五是由建檔立卡搬遷人口自籌約300億元,目的是體現扶貧對象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新家園建設,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現光榮脫貧。
此外,實施同步搬遷的600多萬人住房建設資金,以及遷出區土地整治、生態修復等其他投資共計約3500億元,主要由各級地方政府統籌本級財力和相關渠道資金、動員搬遷群眾自籌予以解決。
咋脫貧
確保搬遷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規劃》根據實際情況,要求確保貧困人口有業可就,實現穩定脫貧。
《規劃》提出促進搬遷人口脫貧的五條路徑:一是發展特色農林業脫貧一批。通過采取補貼補助、技術服務、信息發布、示范帶動等扶持政策措施,鼓勵引導搬遷農戶面向市場需求,發展特色種植、高效養殖、林下經濟、設施農業、休閑農業等產業脫貧。
二是發展勞務經濟脫貧一批。加強搬遷人口就業技能培訓,努力拓寬就業創業渠道,加強就業指導和勞務輸出工作,促進搬遷就業脫貧。
三是發展現代服務業脫貧一批。扶持搬遷貧困人口從事農副產品營銷、餐飲、家政、倉儲、配送等服務業,多渠道增加收入促進脫貧。
四是資產收益扶貧脫貧一批。探索“易地扶貧搬遷配套設施資產變股權、搬遷對象變股民”的方式,通過將資產量化到貧困人口,增加其財產性收入,帶動脫貧。
五是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一批。對符合相關條件的搬遷對象納入社會保障兜底脫貧范圍,通過政策兜底脫貧。
上級部門應更多理解基層干部,少一些無謂的調研,少一些不痛不癢的檢查,基層干部既要下村幫扶,又要忙于接待上級,疲于應付。多給基層干部“松綁”,讓他們甩開膀子,擼起袖子加油干!
鄭州市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第一組長、市長為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建立完善責任體系,逐級傳導壓力,同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7月17日至19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巡查組在我省開展脫貧攻堅巡查工作。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謝伏瞻代表省委、省政府作表態發言,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潤兒主持會議,巡查組組長劉國強、副組長張宏森出席會議,省領導王炯、穆為民、王鐵出席會議。
7月13日至7月16日,河南工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開展了“走訪慰問貧困生 精準扶助送溫暖”暑期走訪活動,對獲得資助的學生進行家訪,了解當地扶貧辦和資助中心的資助政策及流程,踐行“精準認定”和“精準資助”,認真建設和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
扶貧干部只有心系扶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才能保證黨的脫貧攻堅計劃完滿完成,才能更好彰顯出領導干部為民本色。
為落實好黨中央提出實施精準扶貧戰略,鐵路部門因地制宜、因勢而為,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偏遠貧困地區,先后開行了81對公益扶貧列車,為百姓走出山區融入都市圈、提振地方經濟發展、帶動旅游經濟消費等從交通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發生在扶貧領域中的腐敗,給黨風社風民風造成的不良影響、讓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受到損失,絕不能輕易放過,遏制此類腐敗,亟須填平制度的短板,補齊監管的漏洞。
扶貧領域中的腐敗,要靠規定、靠監督持續發力,以狠剎“扶貧蛀蟲”為契機,強化對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我們必能營造清正、廉潔、正氣的基層良好生態。
“高積分”所折射的即是扶貧要“扶志”,只有群眾的精氣神被真正調動起來,才能讓群眾思想上“有盼頭”,行動上“有奔頭”。讓群眾心中燃起積極向上的火焰,脫貧之事則水到渠成。
扶貧干部只有講貧困群眾聽得懂“土話”,才能更加“接地氣”,彼此之間才能進行無障礙溝通,才能打破隔閡和成見,成為朋友,甚至成為家人。
所謂扶貧干部和貧困群眾要“親”上加“清”,就是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以“親”凝聚團結盡可能多的扶貧力量,以“清”營造好脫貧攻堅的良好環境,做清白人、做干凈事。
2015年8月份,中原高速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劉劍君正式到濟源市委組織部、大峪鎮及王莊村報到,擔任村委第一書記職務,2015年9月1日正式駐村工作。從此以后,他積極協調,爭取濟源市交通局2.5公里道路加寬建設資金;爭取省交通運輸廳3.5公里道路建設140萬元資金支持,道路工程目前正在實施。
扶貧工作本身就是一場“趕考”,最重要的還是向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扶貧趕考永遠在路上,考題永遠在人民心中,扶貧趕考沒有逗號,只有句號,只有人民滿意,才算及格。
加強信息公開,增加監督渠道,完善網絡監管,進一步暢通監督通道,保障扶貧一線群眾聲音能及時及快的反映上來,以便對“扶貧貪官”及重及快的懲治,不僅是挽回國家經濟損失的需要,更是撫慰老百姓受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