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2日06:51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從1999年至2015年,這十七年是中國歷史上土地資產化最為迅猛的年代,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總額約27.29萬億元,年均1.6萬億元。
不過,這些錢也不全是地方政府的收入,現行土地出讓收入為“毛收入”,包含征地拆遷補償支出、土地出讓前期開發支出、補助被征地農民支出等,這類支出為政府在征收、儲備、整理土地等環節先期墊付的成本。
如果減去這些成本,能否算一算地方政府能夠到手的“土地利潤”到底有多少?
筆者查閱大量資料后統計出,自2003年的1799.1 億元到2014年的 8988億元, 這12年間地方政府獲得的土地出讓純收益約為70433億元,年均5869億元。
而從2003年到2014年,這期間的土地出讓總收入約為23.55萬億元,總體來看,這12年間土地出讓純收益占到總收入的29.9%。
官方說法與民間研究
雖然有不少學者和業界人士對土地財政詬病已久,但民間有關土地出讓純收入問題的研究卻很少見。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官方較少公布這些數據,只能從各類材料中抽絲拔繭方能窺見一斑。
對于土地純收益的比重問題,官方有過說法也曾提供過數據。
2012年11月28日 《人民日報》上,曾刊登了時任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的署名文章《開創財政理論發展新局面》,文章中稱:土地出讓純收益占出讓收入還不到1/3,不到地方可用財力的一成。簡單地提“土地財政”,既不客觀,也不科學,還容易誤導決策。
2016年8月,王保安因嚴重違紀被開除黨籍和公職。
財政部在《2014年全國土地出讓收支情況》曾推算,此類成本性開支大約占土地出讓收入的八成左右。如2014年,扣除成本性支出后,當年形成的土地出讓收益為8987.93億元,同比增長13.3%,占全國土地出讓收入20.9%。
據此計算,2014年我國地方財政收入為75860億元,土地出讓純收益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約為11.8%。
《中國國土資源年鑒》中曾提供過2003年至2008年間地方政府的土地純收益,但在2009年后這一數據便不再涉及。
這一做法也造成了近年來官方數據的缺失,客觀上對土地財政問題的研究制造了障礙。
不過,也有民間學者進行過對相關官方數據進行過簡單測算。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徐振宇2013年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一組數據,得出了2008至2012年五年間,地方政府土地出讓純收入約4.1萬億元的結論。
據其測算,土地出讓純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除了2012年為9.49%外,其他年份超過了兩位數,最高的2010年超過了38%。
就其數據來源問題,徐振宇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曾表示,其數據來源于歷年財政預算執行報告、國土資源部官方網站及《中國統計摘要(2012)》。
不過,上述幾個來源并沒有“土地出讓純收入”這個數據,他是根據相關計算得出的,即用土地出讓總收入減去土地出讓收入支出總數。
賣地不僅是為了賺土地錢
徐振宇認為,如果僅僅衡量土地出讓總收入,政府的確獲得了巨額收益。但由于沒有考慮與土地有關的種種支出(尤其是征地和拆遷補償支出),從而嚴重高估了政府從土地出讓中獲得的真實收入并夸大了“土地財政”對地方政府的意義。只有在剔除了土地交易的全部成本之后,土地的凈收益才是地方政府可支配的部分。
一旦考慮了成本性支出后,國家土地出讓純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必然出現重大縮水。即便是在比例最高的2010年,土地出讓純收 入占全國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也分別只有18.91%和38.69%,2011年則迅速下降到6.92%和13.67%(甚至低于2008年的水 平),2012年則進一步降低到4.95%和9.49%。
他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土地出讓純收入的不斷下降,除了地方政府為防止資金過多上繳給上級政府而開始有意識地“打埋伏”的考慮之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 因素是《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的貫徹實施,以及農村居民維權意識的不斷增長,“釘子戶”的極端反抗和種種群體性事件,地方政府被迫提高了征地和 拆遷補償標準,導致政府從國有土地出讓中的純收入(扣除了土地補償性支出后的收入)近年來出現迅速降低。
雖然政府土地出讓純收入近年來進一步降低,但地方政府仍然熱衷于土地收儲。在土地財政的運作模式下,通過土地出讓直接賺錢是一個因素,另外借此搭建投融資平臺也是地方政府重點所在。
地方通過國土部門收儲大量土地,做大土地出讓市場,可以借此做大城市投融資平臺(可抵押的土地增多),增加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此外,商業用地出讓增多,房地產市場規模也會隨之變大,附帶而來的稅收也會增加。
《2015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84個重點城市處于抵押狀態的土地面積為49.08萬公頃,抵押貸款總額11.3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8%和19.1%。
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總額約27.29萬億元,年均1.6萬億元。
自2月8日以來,鄭州、長沙、南京、石家莊等城市先后出現批量土地交易,但與節前的火爆氣氛相比,此輪交易中,各個城市的表現迥然不同。
截至6月29日,2016年土地市場成交火爆,全國已經出現了205宗單宗地超過10億元的高總價地塊,其中國企獲得107宗,占比高達54%。
11月份,鄭州土地交易市場不溫不火,地塊均以起始價成交,且只有11月6日、12日、13日這三天有成交記錄。但是僅僅11月13日一天,現場競拍加網上拍賣,鄭州一共成交了15塊地,房企拿地的熱情突然迸發。
日前公布的熱點城市房價上漲壓力快評指出,7月,一線城市多宗土地交易單價接近甚至超過周邊房價的單價,對于拿地企業來說,只有房價在短時間內大幅上漲才能實現盈利,這不僅會給公司經營帶來風險,還可能為“高地價-高房價”的惡性循環推波助瀾。
校園遭遇了4次“強行”拆遷,均被教職工及家屬制止,而拆遷方亦無法提供拆遷相關手續。
農村集體土地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關鍵節點,如何在農村集體土地制度上取得有益探索,我省一直在努力。在昨天上午舉行的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接待日上,省有關部門透露,我省正醞釀打造省域土地交易中心。
2004年3月,國土資源部、監察部聯合下發了《關于繼續開展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情況執法監察工作的通知》(即“71號令”),要求在2004年8月31日之前,各地不得以協議方式出讓經營性用地。從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經營性土地一律以招標、拍賣、掛牌等市場化方式公開競價出讓。這被稱為“8·31大限”。
全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結果顯示,今年二季度全國上報異常交易地塊115宗,較上一季度增加36宗,
記者昨獲悉,佛山撤銷市財政局采購管理科,職能全部劃入新設立的市公共資源交易委員會辦公室,該辦公室掛牌在佛山市發改局。其第二部分職責是劃入市國土資源和城鄉規劃局土地交易監管的職責;第三部分是劃入市衛生局藥械采購監督管理職責。
昨天上午9點,鄭州市西區首次掛牌出讓5塊普通商品住宅用地。1月16日下午3點,鄭州市市區首次掛牌出讓位于鄭東新區的7塊土地,其中一塊地引來開發商20多輪競價。與鄭州東區土地競爭激烈形成鮮明對比,昨天上午鄭州西區掛牌出讓的5塊土地,全部無人競爭,以起始價成交。
昨天上午9點,鄭州市西區首次掛牌出讓5塊普通商品住宅用地。1月16日下午3點,鄭州市市區首次掛牌出讓位于鄭東新區的7塊土地,其中一塊地引來開發商20多輪競價。與鄭州東區土地競爭激烈形成鮮明對比,昨天上午鄭州西區掛牌出讓的5塊土地,全部無人競爭,以起始價成交。
平均每畝成交價超550萬元。
昨日上午,鄭州市惠濟區一宗不足百畝土地使用權的出讓,一改馬年下半年以來鄭州土地市場的持續疲軟態勢,晉身地王。按照掛牌出讓公告,該宗土地使用權面積6萬多平方米,約合90.64畝,出讓年限70年,土地容積率為1.6,建筑密度小于28%,建筑高度小于24米,起始價2億多元。
甘肅省從2008年開始大力建設保障房至今,許多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經濟適用房已經滿5年,可以“轉正”上市交易。據了解,甘肅省一些地區已經結合各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交易指導價格,制訂了經適房上市補交土地收益等價款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