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3日16:56 來源:光明日報
【知行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既需要我們在理論上澄清謬誤,增強政治定力;更需要在具體工作中著力開拓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實踐路徑。
從理論上講,中國共產黨的黨性與人民性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是必然邏輯。第一,黨和人民的立場是一致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理論及其路線方針政策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和智慧。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堅持民本意識,始終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二,黨和人民的奮斗目標是一致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一切工作都是要把握時代發展要求,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第三,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民立場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第四,人民群眾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堅實的執政基礎。黨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從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聽黨話、跟黨走,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回望歷史,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對中國共產黨人而言,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是從“喚醒國民”開始的。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理論宣傳與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把分散性的民眾聚合為政治性的人民,使“人民”的政治性與黨的“階級性”聯系起來,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聯系起來,把人民群眾的現實要求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聯系起來,把黨的綱領與路線方針政策傳播到民眾之中,把民眾的意愿上升為黨的意志,使黨和人民在社會層面上聯系起來,進而實現黨性與人民性的有機結合與辯證統一。黨成立之初,通過高度的政治動員塑造了人民的主體性,將貧窮、困苦和分散狀態的下層民眾凝聚為參與民族獨立的強大政治力量,使黨性在實踐中融于人民性之中,從而團結和帶領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序幕。新中國成立后,黨借助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巨大政治影響力適時地引導社會各階層民眾積極參與國家政權的鞏固和建設,進而完成“三大改造”,將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帶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黨通過漸進式改革讓人民群眾不斷得到更多的實惠,增強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與信心,將廣大的工人、農民以及知識分子組織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并實現國家富強的重要力量,走出了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
審視現實,將黨性與人民性割裂與對立起來、普遍弱化和相互替代的錯誤傾向依然存在。所謂割裂與對立,一種是以黨在歷史上的某些挫折、失誤或錯誤為理由將黨性與人民性割裂和對立起來,另一種是以黨內存在的某些消極腐敗現象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以及奢靡之風等問題為理由,把黨性和人民性割裂和對立起來。所謂弱化與替代,即黨性與人民性普遍弱化與相互替代。其中黨性弱化表現為勞動階級價值立場的含糊,人民性弱化表現為對人民群眾現實需求的漠視;相互替代指的是以黨性替代人民性或以人民性替代黨性。前者以黨性為旗幟,喊口號,比聲響,做表面文章,言行相悖,為廣大人民群眾痛恨和不齒;后者則以人民性為幌子,觸底線,造聲勢,引眾人關注,言過其實,遮蔽了人民的真實情況與現實訴求。
放眼未來,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問題只能在實踐中得到更好的解決,從而為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提供可靠保障。開拓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實踐路徑必須把握以下三個著力點。
第一,把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作為價值追求。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必然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始終堅持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需要我們既要具備敢負責的精神,旗幟鮮明地堅持黨性原則;又要鍛造能負責的本領,富有成效地造福于民眾,把敢于負責與善于負責結合起來。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新聞輿論工作者既要宣傳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好黨的重大決策部署,切實體現黨的主張,又要著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反映人民心聲;既要有寬闊的歷史視野和堅定的理想信念,理直氣壯地宣傳黨的光輝歷程與非凡成就,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敢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致力于實現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
第二,把堅持走群眾路線作為最重要的載體。堅持走群眾路線的根本目的就是突出人民性。因此,經常性地開展群眾工作并貫徹執行行之有效的群眾工作制度是實現黨性與人民性統一的重要依托和保障。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大力弘揚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拿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條件更差和情況復雜的地方去,問計于民,虛心做群眾的學生;尤其是面對“新的偉大斗爭”,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有更強的黨性意識,為黨分憂,為黨排難,發揮自身的職業優勢去關注民生,問需于民,把群眾的需求當成我們的追求。只有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不斷創新新聞輿論工作方式方法,把黨的聲音傳送到群眾中去,把黨的好政策落實到群眾中去,幫助群眾將改善生活的良好愿望盡快變為現實,才能使群眾路線這一黨的“傳家寶”始終成為實現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重要載體。
第三,把人心向背作為根本的評判標準。人心向背要到實踐中去感悟、去體會,并得出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判斷。要贏得人心,就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必須準確把握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需要。新聞輿論工作者要靠堅定的黨性原則與政治敏感性,為黨分憂,為百姓造福,始終站在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高度,從每一件具體工作中致力于維護黨和人民這個命運共同體,以實際工作的成效不斷為黨匯集力量凝聚人心,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黨性與人民性統一與否的根本標準。
總之,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既是我們黨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一大法寶,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只有在理論上更加清醒,實踐中更加自覺,我們才會無往而不勝。
(何繼齡,作者單位: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表明黨將與中國人民共赴一場世紀之約,這是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親密無間的約會。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從苦難中走過來,深知和平的珍貴、發展的價值。在我擔任總書記后,我是要堅持做好黨的建設和管黨治黨中某些短板的修補工作的,我決不可做黨的罪人,歷史的罪人。見面會的結束,標志著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最后落幕,也標志著一個新的偉大征程的開始。
圖表:為了全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黨的十九大看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新華社記者 施鰻珂編制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一個走過近百年歷程的世界第一大黨,在其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如此宣誓她的初心和使命。
圖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中國共產黨率領億萬人民實現中國夢的政治本色與力量源泉 新華社記者 盧哲 編制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 題:“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中國共產黨率領億萬人民實現中國夢的政治本色與力量源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15日,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中外記者見面,1500余字演講中,19次提到“人民”,錚錚誓言響徹中華大地。全黨、全國人民歡欣鼓舞,激動的目光投向北京,熱切期盼——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時隔一年,在嚴厲的宏觀調控政策下,“首付貸”卻重出江湖,化身為信用貸、消費貸、裝修貸等身份,換件“馬甲”再度游走于房地產交易市場,充當樓市不穩定因素。
2014年的新年鐘聲即將敲響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發表了新年賀詞。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作出莊嚴承諾兩年后,7000多萬貧困人口中已經有2700萬擺脫貧困,向著更好的生活奮力奔跑。
最后,在正確的網絡安全觀指導下,以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動構建國際范圍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昨晚20點,我的一條朋友圈狀態創造了個人紀錄:77條評論。 通訊錄里總共也就300人而已。
當代現實主義大戲《人民的名義》近日轉戰北京熱拍,雖然還在低調的拍攝期,但其影響力已經隱有“現象級大劇”雷音。李路導演和周梅森編劇,這樣的主創配置即可以說從根本上保證了《人民的名義》的整體“品相”。
據比利時媒體3月22日消息,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機場發生兩次爆炸 。據俄新社22日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就布魯塞爾發生的一連串爆炸導致無辜平民的傷亡向比利時國王菲利普表示慰問。
趙洪旗,1955年11月22日生人,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彭杜鄉趙辛莊人,衡水旗艦橋隧橡塑有限公司董事長。現為人民藝術家協會會員。
“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上個世紀60年代,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的事跡傳遍神州大地,激勵著千千萬萬干部群眾忘我地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近日,禹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組織醫務人員深入到文殊鎮繩李、君垌等村莊開展義診活動,為村民提供常見病、慢性病的咨詢和初步篩查診斷服務。圖為該院醫生在為農民測量血壓。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原則。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同時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就一定會得到最可靠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