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1日09: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6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此次會議有一項重要議程——審議民法總則草案,這標志著“編纂民法典”正式進入立法程序。60多年,5次嘗試均未成功,民法典的波折命運折射出中國在法治道路上的艱辛。而民法典的再次啟程,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心和信心。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加強重點領域立法,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立法機關和立法工作者堅持從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出發,科學確定立法項目,法律對社會行為的規范作用日益凸顯。
為改革發展搭建結實的法治框架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的議程中,除了有審議民法總則草案這樣備受社會關注的議程外,還表決通過了資產評估法。盡管與“編纂民法典”這樣宏大的話題無法相提并論,但翻閱資產評估法的立法進程,我們不難發現,這部專業性極強的法律同樣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從2006年啟動資產評估法的立法工作到2012年提交初次審議,光草案形成就經歷了6年時間,此后又經歷了4次審議,這在我國立法史上很少見。
為什么全國人大常委會要對這樣一部社會關注度不高的法律如此重視、如此謹慎?或許,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的一席話可以作為注解:“資產評估法是資產評估行業發展近30年出臺的第一部法律,首次確立了資產評估行業的法律地位,對我國資產評估行業乃至經濟社會發展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的有效有序運行,也離不開法治的確認和保障。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這也成為立法機關的首要任務之一。
證券法進入第五次修訂程序,新增122條、修改185條、刪除22條,可謂“改頭換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不僅比修改前增加了約40%的內容,條款也多有改動,為科技成果轉化“松綁”加力。
梳理十二屆全國人大以來通過的各項法律,經濟領域的立法無疑是重中之重。這些法律條文為市場經濟搭建起結實的法治框架,無論是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還是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無論是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公平交易、平等使用,還是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每一種行為、每一類活動都能在法律中找到相應定位和規范。在法治的護航下,市場經濟得以持續健康運行。
“以人為本”推進社會領域立法
“民以食為天。”然而,近年來屢屢爆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卻讓社會公眾對“舌尖上的安全”不那么放心了。法律規定模糊、違法成本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
2015年4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對食品安全法進行了全面修訂,新增條款50條,修改的條款更是占半數以上。“修改食品安全法是建立最嚴厲懲處制度、發揮重典治亂威懾作用的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黃薇表示,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了監管體制改革成果、完善了監管制度機制,同時建立了最嚴厲的懲處制度,可以更好地打擊違法行為。
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社會關系及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遷。法律也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要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信息技術是現代社會發展最快的技術之一。一方面,網絡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社交須臾離不開網絡的支持。但另一方面,網絡犯罪也成為威脅社會公眾安全的重要隱患。2015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九),其中一大亮點就是針對網絡犯罪行為作出一系列規定。加強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履行安全管理義務、規定編造虛假險情為犯罪行為、降低“偽基站”的入罪門檻……這一系列的新規定瞄準了網絡犯罪呈現出的新特點。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中也包括立法工作。在社會領域立法方面,立法機關和立法工作者不斷探索創新,努力通過立法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通過制度建設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努力奮斗!”今年2月2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人民大會堂首次舉行憲法宣誓儀式,履新全國人大的多位國家工作人員舉起右拳,莊嚴宣誓。
“向憲法宣誓昭示著我國法治建設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焦洪昌表示,這不僅能夠增進憲法權威,還對培育公民的憲法信仰有著積極影響,為更好地建設法治國家奠定基礎。
建立憲法宣誓制度是近年來全國人大著力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著重推進重點領域立法的一個縮影。“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法治是先行者,只有得到法律授權,按照法律程序進行,改革才能確保在法治軌道上“革故鼎新”。
從修改選舉法、地方組織法、代表法,健全民主政治立法,到制定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修改大氣污染防治法,加強文化、教育、生態領域立法,再到制定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近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圍繞《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具體要求,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朝著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不斷前進。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在改革駛向深水區、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今天,日益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法治素養也應成為考核干部的“晴雨表”,選人用人要亮出法治考核的硬標尺,把懂法治、行法治的優秀干部選用起來,使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成為黨員干部的實際行動和價值追求,法治才能成為一種精神,建設法治中國才有堅強的隊伍保障。
普法正改變著每一個人的生活,并不斷推動全民守法的局面形成。當下,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越來越濃,法治的力量在一點一滴滲入日常生活。
法治中國沒有人是旁觀者,雖然完成法治中國這一偉大歷史進程,還需要長時間的演進,還需要幾代的人的努力,但是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心向往之”,主動參與,自覺踐行,這一天將會提前來臨。
8月18日以來,以建設法治中國為主題的六集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在中央電視臺陸續播出后,河南社會各界反響越發熱烈。只有持續不斷弘揚法治精神,凝聚起社會各界的法治共識,讓信法守法成為社會新風尚,中原才能更加出彩,法治中國才能行穩致遠。
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將指日可待,法治中國,是將陰霾祛除,搬去影響發展路上的絆腳石,讓藍天永在,白云永存,讓陽光永遠普照中國大地,讓法治發揮其更大的力量。
《法治中國》告訴我們,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立于潮頭,方知浪高風急;登臨險峰,才見前路艱辛。
2013年和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兩次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
大氣污染防治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紅十字會法、預算法、企業所得稅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教育法等一批事關國計民生的法律得到及時修改……經濟社會運行更有保障。擁有了完備的法律體系,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權利才能得到落實,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才能不受侵犯。
8月18日,六集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開始在央視播出。我們將持續加強對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系列重要論述的學習貫徹落實,團結引領全省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積極投身全面依法治國偉大實踐。
一個現代國家,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家;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必須走向法治化。8月18日,六集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開始在央視播出。
充滿幸福的社會,法治是不可缺少的。西藏各個地、市的街道上都有一道藍白相間的“名片”——便民警務站,將近七百多個便民警務站不僅僅代表西藏法治建設的腳步,更是老百姓零距離的守護。
7月25日,在中國對外開放前沿城市上海,面對眾多境外非政府組織代表以及美國、英國、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中國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郭聲琨如是說。
近來,中國公檢法系統密集推出“含金量”極高的司法改革重量級文件,涉及200余項改革舉措。決策層以不容置疑的頂層設計宣示,法治這頂保護國人的安全頭盔,要戴,還要戴得刻不容緩。
《法治熱點面對面》不避問題,不繞圈子,和人民群眾說實在話、貼心話,舉例子、列圖表、用數據,詳細解讀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解決的難點問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
歲末年尾,呼格吉勒圖父母與自己的老朋友一起吃了頓家常飯,他們還收到了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對呼格案的賠償決定書,依法獲得了國家賠償。如同呼格一家人在2014年最后一天的希望:從此自己的小家恢復平靜的生活,但愿中國大地再無冤案,祝福人人都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