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2日07:00 來源:參考消息
資料圖: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的模擬畫面。
參考消息網 8月2日報道 日媒稱,中國政府已與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廳(UNOOSA,總部位于維也納)達成協議,同意今后向聯合國成員國提供使用力爭2022年前后建成的中國載人空間站的機會。
據共同社7月28日報道,據悉,中方將主要向未擁有太空技術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使用機會,可能意在通過開放本國的空間站當作全新國際合作舞臺,以彰顯作為“太空大國”的存在感。
報道稱,目前使用的太空基地是日本、美國、俄羅斯等中國以外的15國家加入的國際空間站,但2024年起的使用計劃尚未敲定。
歐洲有求于中國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15日報道,歐洲航天局局長約翰-迪特里希·韋爾納說,盡管美國國會繼續強烈反對,但他已再次提議邀請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
韋爾納說,他與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查爾斯·博爾登討論過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的可能性,但美國國會甚至禁止NASA與北京官員提及這件事。
韋爾納說:“我理解美國方面有些很嚴格的政治限制。”但韋爾納隨后補充說,“我個人的觀點是‘讓我們看看能做些什么’”,以避免軌道上同時出現兩個互不相干的空間站。
報道稱,目前,歐洲航天大國面臨的預算壓力上升,促使歐洲航天局考慮提議與華盛頓,甚至可能與北京共同分擔航天項目成本。
中國將建“經濟適用型”空間站
埃菲社4月24日曾報道稱,中國正在研究如何在未來任務中回收和重復利用載人飛船,以便為它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降低成本,該計劃內容包括在2020年前后發射火星探測器。
報道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下一個發展目標就是回收和重復利用載人飛船,希望我們的航天發展事業在成本利用方面能夠更加有效”。
日媒稱,中國政府已與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廳(UNOOSA,總部位于維也納)達成協議,同意今后向聯合國成員國提供使用力爭2022年前后建成的中國載人空間站的機會。
外媒稱,中國的載人航天機構計劃在2018年發射其三艙空間的首艙,組裝工作將于2020年完成,2022年將投入全面運行。
航天員數量可能會從最初的3名增加到6名,最多會有6個艙段。
翁震平說,盡管這次試驗平臺的首次試水最深不過的30米,但它卻決定著未來300噸的“深海龍宮”能否在1000米水下安穩落戶的問題。翁震平透露,目前我國研制的深海空間系統的動力主要還是依賴電池,而未來,核動力將是不二之選。
香港《南華早報》7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想要一個水下版軌道太空實驗室, 副題:海底載人設備計劃面臨重大技術瓶頸及真實動機質疑。
4月25日消息,目前身處國際太空站的英國宇航員蒂姆·皮克(Tim Peake)報名參加了日前舉行的倫敦馬拉松,他在空間站內以獨特的方式起泡,并以3小時35分21秒跑完全程,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在太空上跑馬拉松最快的人。由于皮克是在無重狀態下起跑,他需要依靠肩帶及腰帶把自己固定在跑步機上,完成全長42公里路程。
俄羅斯地面飛行控制中心28日說,俄當日發射的“進步-M27M”貨運飛船已經失控,它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被無限期推遲。
俄羅斯地面飛行控制中心28日說,俄當日發射的“進步-M27M”貨運飛船已經失控,它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被無限期推遲。
它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被無限期推遲。
楊利偉透露,按照計劃,中國將于2016年前后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并在隨后發射神舟11號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之對接。對于長征5號運載火箭的研制進展,楊利偉沒有直接回應,只是說,將來中國發射空間站艙段將使用長征5號運載火箭,這次介紹的主要是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一些研制計劃。
北京市政協委員陳善廣16日透露,中國計劃于2020年搭建完成首個空間站,此后,航天員在太空停駐的時間可增至180天以上。他介紹說,中國的載人航天任務現已由中短期太空飛行轉為長期空間駐留。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消息:日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對外正式發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及中國載人空間站、貨運飛船名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負責人稱,自公布之日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用新的標識,載人空間站及貨運飛船有關文件及宣傳文稿一律使用新的規范名稱和代號。
美聯社的報道稱,中國最新的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展開為期15天的任務,包括空間實驗室對接,以及對年輕人展開科學教育等。美國之音網站報道稱,中國將啟動迄今飛行時間最長的載人航天使命,向實現建立自己的空間站的目標再邁進一步。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總工程師周建平1日在京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立體、深入解碼中國將于2020年左右建成的空間站。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載人航天走過了輝煌的五年,這五年相繼取得神舟十號應用性首飛、長征七號新型火箭首飛、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穩定運行....